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萨其拉

摘要 提出了以那达慕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产品以及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融合方式,分析了这些方式对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乡村旅游;那达慕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1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2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Naadam Culture as an Example

Saqira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integration methods such as rural tourism festival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Naadam festiv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ultural products,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rural tourism.Finally,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aadam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Rural tourism;Naadam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内蒙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路径研究”(YB2445)。

作者简介 萨其拉(198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4-07;修回日期 2024-06-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促进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载体。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特色,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和吸引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1]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一方面,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动力。那达慕文化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达慕对内蒙古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也有一定贡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以通过那达慕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内蒙古乡村振兴。

1 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方式

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契合度。那达慕文化是蒙古族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和吸引力;乡村旅游是那达慕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那达慕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那达慕文化的活力和影响。

1.1 以那达慕节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那达慕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活动之一。通过将那达慕节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如参与赛马、射箭、摔跤等比赛,观看歌舞等表演,品尝奶茶、手把肉等美食,住进蒙古包,体验草原生活等。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能够展示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每年都会举办“中国·锡林郭勒草原那达慕”大型旅游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该旅游节以那达慕节为主题,围绕“草原文化”“草原生态”“草原经济”三大板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草原马术表演、草原歌舞晚会、草原美食节、草原婚礼体验、草原摄影大赛等。该旅游节不仅展示了锡林郭勒盟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和生态资源,也促进了锡林郭勒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据2020—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区国内游客人数为12 494.39万人,国内旅游收入为2 404.06亿元”[2]。“2023年全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3亿人次,是上一年的2.4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 354.68亿元,是上一年的3.18倍”[3]。

1.2 以那达慕文化为内容,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那达慕文化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体育、服饰、建筑、饮食、歌舞等。通过将这些元素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特色和价值的文化产品,如那达慕体育用品、那达慕服饰饰品、那达慕建筑模型、那达慕美食特产、那达慕歌舞音像、那达慕诗词书籍等。这不仅能够增加乡村旅游的收入和效益,也能够传播和弘扬那达慕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第33届旅游那达慕会场,“锡林好礼”文创产品蒙古包内,短短几个小时那达慕徽章、锡林景点打卡册、中国马都摆件已所售无几,“五畜祈福”、印有马都logo的雪糕和预制菜,绘有贝子庙、敖包山等景点的文具和冰箱贴,以及带有锡盟文旅符号的摆件、首饰、帽子、工艺品受到游客们的青睐。来自锡林浩特市骏驰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敖日其楞说:“从云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地来的游客特别喜欢这些,已购买产品的外地游客达百余人,预计今天那达慕会场的销售额就有2万元”[4]。随着那达慕热度的持续攀升和各地游客的激增,各种文创产品也在那达慕会场频频“出圈”,屡屡掀起消费热潮,为那达慕文旅活动再添“一把火”。

1.3 以那达慕文化为灵感,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那达慕文化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活力性,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使那达慕文化不断创新和变革。通过将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如将那达慕文化与沙漠、草原、湿地等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沙漠旅游节、草原旅游节、湿地旅游节等;将那达慕文化与集体婚礼、诗歌朗诵、庙会祭祀等社会活动相结合,打造集体婚礼那达慕、诗歌那达慕、庙会那达慕等;将那达慕文化与科技、教育、公益等现代领域相结合,打造科技那达慕、教育那达慕、公益那达慕等。这些模式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旅游的市场和空间,也能够丰富和更新那达慕文化。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每年都会举办“中国·阿拉善沙漠环保节”,将那达慕文化与沙漠环保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沙漠马拉松、沙漠越野、沙漠种树等。该环保节以那达慕文化为灵感,围绕“沙漠之美”“沙漠之爱”“沙漠之行”三大主题,倡导了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该环保节不仅创新了阿拉善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促进了阿拉善盟的生态建设和社会责任。

2 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效果

那达慕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向外界展示了内蒙古的地域文化,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兴趣,是内蒙古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是那达慕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促进那达慕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内蒙古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1 促进了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那达慕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包括远近相聚、摔跤、快马比赛、射箭等,通过举行有趣的祭祀仪式记录庆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那达慕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内蒙古大力支持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游客通过观看赛马、射箭、摔跤、观看草原歌舞、韵文等表演,体验草原放牧生活,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特点,让更多的人看到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特色。

那达慕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加了游客数量和当地收入,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农牧民参与那达慕节的组织和筹备,提供那达慕文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开展那达慕文化相关的创意和创新等。2023年7月23—25日举办的第33届那达慕,接待游客20.67万人次,旅游收入1.93亿元,有效延伸了文化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数据,2023年1—8月,全区文化旅游市场从恢复性增长走向持续繁荣发展,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55亿人次,旅游收入2 298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24和2.85倍,是2019年可比标准的1.38倍和1.44倍[6]。其中,以那达慕文化为主题或内容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和文化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份额,为乡村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为农牧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如参与游艺会的组织和筹备工作,提供有关游艺会的产品和服务,开展有关游艺会的创意和创新等活动,为社会人士创造了就业机会。周边农牧民为来那达慕大会的远近游客提供了各方面的服务,通过装修自己的家园,搭建蒙古包,准备餐点为游客制作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餐饮,或者牵着马让游客骑马参观乡间风光等方式增加收入。

2.2 促进了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那达慕”文化旅游传播是重现和再塑“仪式”与“庆典”的过程,通过仪式化的体验,去感受蒙古族生活经验与精神传承。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考验,“那达慕”文化是保留和延续着蒙古族传统极具生命力,唤醒民族共同的记忆,极具代表性的重大节庆仪式。“那达慕”大会通过仪式和庆典凝结精神价值,形成共同文化信仰。“那达慕”文化旅游还需深刻提炼文化符号,重塑传统仪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7]。那达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同时也是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2023年由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主办的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兴安盟那达慕大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各地的游客以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2个国家的游客齐聚草原盛会,共庆草原盛会,让草原盛会具有国际风范[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