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乡村战略的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作者: 孟利艳 郭金龙 郭帅旭摘要 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对推动数字乡村多个方面稳步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缘于长期以来农民基础素养不扎实、培育体系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充分等综合影响,仍存在诸多阻碍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因素。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对民众提出新要求,需完善信息素养培育基础设施、强化农民信息素养提升意识、健全农民信息素养提升机制、创新农民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等优化农民信息素养提升路径,以期为推动数字乡村高效建设、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数字乡村;信息素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54
Research on Improving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Digital Rural Strategy
MENG Li-yan, GUO Jin-long, GUO Shuai-xu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areas in multiple aspects. Currently, China’s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the long-term lack of solid basic literacy among farmers, incomplete cultivation systems, uneve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farmers. Through fiel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new requirement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public. It wa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for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enhancing farmer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enhancing farmer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innovate the model of cultivating farme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o optimize the path for improving farmer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im w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efficien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Digital countryside;Information literacy;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简介 孟利艳(1981—),女,河南原阳人,研究员,博士,从事网络社会行为等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17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数字乡村”能有效推动“三农”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从整体带动农业农村数字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同时对农民现代信息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以全面推动农民全方位信息素养提升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数字乡村战略稳步推进中,农民信息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提升农民适应农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形塑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助推中国式数字乡村现代化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我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数字赋能乡村构建了民众参与乡村发展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国内外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村民信息素养将持续为数字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然而,民众信息素养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受多重因素影响的过程。鉴于此,笔者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必要性多方位考量发展困境,提出针对性信息素养提升路径优化建议。
1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参与,注重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逐渐演变将信息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能力[1]。该研究界定农民信息素养,源于数字乡村建设需求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劳作和学习实践中通过互联网平台运用而产生信息交互效应,乡村数字信息在交流、共享、协作、维护权益、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通过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得到持续赋能。根据《纲要》,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方面评估数字乡村建设。
1.1 优化数字乡村基础配置
农民信息素养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作用愈发凸显,依据系统论和协同理论提升农民信息素养能有效推动数字乡村向智能化方向全面发展[2]。乡村数字基础配置主要包括数字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库等信息化平台建设。高信息素养农民对数字信息识别、筛选、加工、储备等方面意识和能力较强,以信息素养驱动惠农基站建设方面规划最优路径,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的衔接,构建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数字乡村建设规划方案。数字化职能部门相关活动中明晰职责与分工,开展职能与数据平台共享和交换,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模式。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区域性平台建设中,乡村数字互联网平台支付、理财、消费等交易安全防范和隐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优化数字资源配置。
1.2 推动数字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经济数字化依托数据作为新生产力要素,对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赋能重塑。农民信息素养的网络信息社交能力提升有助于增强商业利益关系,进而增加产品销量、拓展市场。在农业产业数字管理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改进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模式,发挥高素质农民的信息编辑制作方面的优势,电商平台开展创意化销售,解决产业数字转型中的疑难问题。数字农业可有效促进小农经营向农业种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化大生产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化转型和数字升级。在数字交易方面,信息安全素养有助于保护个人账户信息和提升交易安全性,通过信息化安全素养为乡村产业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1.3 助力数字乡村生活提质
数字技术的运用有效丰富了乡村生活,在体验智能、高效的生活方式同时享受信息化便民服务,乡村生活品质在动态实践中迈向更高层次。数字乡村建设需充分结合农民信息素养的现实需求,注重乡村地域特色与科技创新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信息素养[3]。信息素养提升可提高农民主体数字设备的操作水平、规划生活出行方案,推动便捷、省时和绿色生活在乡村普及,共享优质出行模式和文旅资源。利用数字信息素养赋能乡村出行可以破除区域间信息壁垒的传统格局,激发农民利用数字技术便捷生活的内生潜能,构筑全民乐享的农村生活新业态。信息化安全素养高的农民地区,在乡村突发疫情数据分析和监测更高效,网购食品安全意识和权益保护能力也更强,就医网上挂号和网络咨询效率更高,多方面推动乡村生活品质高质量发展。
1.4 促进数字乡村治理增效
以数字技术发展为核心驱动乡村治理转型,为基层服务各个环节注入数字动能,精简流程和组织体系。培育农民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基层政策普惠与宣讲时综合研判意识和能力。农民信息素养较低,对乡村数字政务的普及产生消极影响[4]。传统的“全能治理”逐渐转向数字政务普及的“简约治理”。随着数字政务平台使用熟练度的提升,平台“问政”将原来信息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献策,传统离散化的农民群体通过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对重构乡村治理的主体参与和话语体系进一步下沉的治理新格局有积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公共性得到进一步延伸。高信息素养使得农民更易适应新的基层服务理念,打破传统治理模式中时间与空间限制,以数字化乡村新业态推进基层治理整体绩效的提升。
2 阻碍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困境
2.1 基础素养不扎实
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因农民信息素养的层次“差异性”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产业瓶颈、治理赤字等问题,束缚了数字乡村建设[5]。数字乡村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高信息素养农民培育工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通过多种培训模式融合,截至2020年11月已累计培训1 600万人。然而,当前农民基础信息素养整体偏弱[6],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农民信息能力较弱,传统农村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普通村民自身能力匮乏且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机会不足。二是农民信息意识相对薄弱,信息传递多依赖于人际传播和传统媒体,主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自我素养的意识不强。三是农民知识储配略显匮乏,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 092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72.3%,高中或中专占19.6%,农民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四是农民信息技能不足,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制约了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接受和适应程度,难以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2.2 培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民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培育机制不健全,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缺乏针对农民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机构,村级管理部门、基层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组织规划的职能。二是培育主体职责不明晰,全国农业类高校、科研所、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部门暂未形成有效协助运转模式,针对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培育方面关注度较低。三是培育标准不规范,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需结合本土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协同推进,存在培育同质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问题。四是接收培育理念落后,农民当前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在于培育策略不科学、形式死板和培育理念未贯彻到位,无法激发接受培育兴趣,因此效果较差。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