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重构路径

作者: 黄冠华

摘要 界定了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内涵,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农村地区在传承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治理村庄、推进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积极实践。分析了北京传统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村落日渐衰落与消亡,农民对于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认知匮乏,产业化开发对传统乡村文化产生消解与损耗,文化传承创新力不足。提出了重构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注重村庄空间保护,保留乡村原生性;提高传统文化认知,重塑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建立人才传承机制,激发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创新传承理念,寻求开发与文化传承平衡。

关键词 传统乡村文化;文化传承;价值认知;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7-024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7.056

Realistic Dilemma and Reconstruction Path of Beijing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HUANG Guan-hua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Abstract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rpre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Summarized the positive practices of Beijing’s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in inheri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tiliz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s to govern villa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n Beijing,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gradual decline and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unset, lack of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values among farmers, the dissolution and loss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caused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in cultural inheritance.Proposed a path to reconstruct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village space and preserve the original nature of the countryside;enhance traditional cultural awareness and reshape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establish a talent inheritanc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innovate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and seek a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Cultural inheritance;Value cognition;Dilemma;Path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 (人文社科项目) (XY-SK-22-03) 。

作者简介 黄冠华(1976—),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区域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9-22

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1]。202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以下称《规划》)中提出立足京郊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日益深化的当下,北京乡村空间不断被挤压,人口迅速流入城区,乡村空间原生风貌消失、乡村社会道德秩序失衡等诸多问题一一凸显,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亟待加强。

1 内涵的界定与意义的诠释

费孝通先生指出“作为一种深潜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早已积淀成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了”[2],他强调了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指出了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是在特定居住空间里人们经由漫长的时间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产秩序与生活方式[3]。

1.1 文化传承的内涵

文化传承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据此,该研究认为,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场域内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与自然状态中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留。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就是对包含村落物质遗留、传统农耕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民风民俗、传统价值理念、宗法信仰等在内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与保留。

1.2 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基础来源于农耕文明,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作用与意义。一是保留与传递乡村文化遗产。文化具有代际传承性,这种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还包括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传承。通过传承,传统乡村社会中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地方戏曲等文化遗产能够很好地保留下来,继续影响与滋养人们的精神,延续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凝聚人心。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人们形成的家国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中的精华部分逐渐内化为个人内在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等,不断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凝聚人心、淳化民风、建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等起着重要作用。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中,重构农民精神家园,可以为乡村振兴打好文化基础,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只有激发起农民对于乡村发展的希望,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最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4]。

2 北京农村地区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

2.1 传承农耕文化

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农耕文化积淀,包括传统农业技术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自然生态观念、传统农耕技术、传统工艺、礼仪、农耕文化习俗等。为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北京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和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等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各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和利用。通过多方投入推动乡情村史陈列室、农耕文化博物馆、博览园、文化馆、遗址公园等再现乡村文明发展历程的设施建设,在充分挖掘和创新利用农耕文化基础上,强化教育、康养、景观和休闲功能,极大推动了北京市乡村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治理村庄

利用传统文化理念治理村庄也是北京乡村地区传承文化的普遍方式。围绕慈孝文化、诚信文化、乡贤文化、生态文化等主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打造主题活动、挖掘典型等方式引导农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通过不断提升村庄知名度和村庄治理水平,有效促进乡村发展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通州区仇庄村以孝德文化打造主题式传统文化价值观,把“孝德”文化与孝老敬老传统美德有机结合;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为了弘扬尊老风气建立“婆媳澡堂”;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建设“乡贤廊”,挖掘和搜集本村、本镇以至顺义区范围内的乡贤进行展示,营造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氛围;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以诚信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挖掘、培育、宣传和推广诚信典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5]。

2.3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北京的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西南部的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东北部为密云区。根据统计,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传统村落数量占到全市的45.46% ,密云区、延庆区、昌平区北部约占43.17%;通州区、顺义区、平谷区、怀柔区、海淀区合计约占11.37%[6]。2021年,在住建部公布的5批共计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北京市共有22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北京市政府及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多种手段与措施。一是加强普查与规划。鼓励各区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市级传统村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将更多具有保护价值的村落纳入保护范围的前提下。2018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于入选传统村落制定各项规划指导意见,实行规划先行,有序修复的原则。二是投入资金保护与建设。政府投入专项经费,2000—2014年,北京市陆续投入专项经费超过1.4亿元用于古村落保护[7]。2018年《意见》出台后,北京市政府对于市级传统村落院落房屋修缮最高补贴50% 。此外,项目申报成功还会获得中央补助资金也可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三是建立专家团队和数字博物馆。如门头沟、密云区都建立了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团队和覆盖全区12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数字博物馆。

2.4 推进文化产业开发

京郊农村保留了大量传统民间艺术与各种民间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开展特色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创意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比如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典型的北京大兴区榆垡镇和顺义区高丽营镇,通过组织各类民间花会队伍开展千人花会调演以及成立民间艺术团、评剧团推动乡村民间文化的蓬勃发展。北京怀柔区北沟村则通过深入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在保留乡土文化载体的前提下,打造精品民宿、建立乡村美术馆、开展民俗旅游等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内容与层次进一步深化,有效推动了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 北京传统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3.1 传统村落日渐衰落与消亡

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北京的城市边界不断向乡村地区延伸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空间被占用,很多传统村落在不断消失。2010年北京221个村从北京地图上消失, 2015年北京仅剩52个传统村落,占全市村落总数的1.3%[8]。即便是现存的自然村落,村庄的自然肌理、传统建筑、民居等也很难保持原有的风貌,村落中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宗教宗族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事物也迅速消亡。村庄是长期形成并承载着一个地区形成发展的全部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密码。包含着深刻的内在文化认同,是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9]。村庄的消失意味着传统乡村文化物质载体空间的不复存在,背后映射的是社会基础的变动,即乡村人口的变迁。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口从279.2万减少到272.5万,减少6.7万,2021年北京城乡常住人口居住比分别为87.5%和12.5%[1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许多村庄呈现空心化状态,村庄对于他们而言已然陌生。当承载传统乡村文化的空间成为空壳,创造与传承的主体不知去向,也意味着依附于村庄而生存的宗族、民俗、民间信仰等传统乡村文化自然也就面临着生存的困境[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