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阿坝州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者: 刘霞 林宏贵 石卿 周庆 李婷
摘要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旅游业作为阿坝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在乡村振兴、“三次创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阿坝州旅游多年发展经验来看,目前制约州内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地区主要是纯牧区的乡村,关键制约要素是乡村旅游人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展开阿坝州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现状调研,利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结合访谈资料分析,剖析出制约阿坝州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的真正因素,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旅游人才培育
中图分类号 F590.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8-0106-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in Pure Pastoral Areas of Aba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alent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Areas
LIU Xia,LIN Hong-gui,SHI Qing et al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Regional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Markang,Sichuan 624000)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s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a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Aba Prefectur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ree entrepreneurship”.From the year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Aba Prefecture,the areas restric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prefecture are mainly villages in pure pastoral areas.The key constraint factor is rural tourism talents.In this study,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 in pure pastoral areas of Aba Prefecture.SPSS.20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and combined with interview data analysis,the re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ourism talent in Aba Prefecture were analyzed,and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Pure pastoral area;Rural tourism talents;Tourism talent cultivation
作者简介 刘霞(1994—),女,四川富顺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人文旅游研究。*通信作者,副研究员,从事生态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5-05
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做到以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目的是实现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目前,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势必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旅游人才建设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的重点之一,在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达到旅游人才振兴是阿坝州早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牧区(pastureland),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是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牧民通过获取草场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1]。根据牧民生活生产资料获取方式不同,又划分为农牧区和纯牧区,其中,纯牧区是指该区域的土地资源是以草场为主的牧地,不包含耕地,当地居民仅依靠传统放牧方式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阿坝州的纯牧区主要在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4个县。阿坝州纯牧区乡村受历史因素、文化认知、交通区位、经济发展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阿坝州各县(市)旅游业人才培育不均衡,在地理格局上呈东北向西南和西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现象。乡村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升级发展起着潜在的关键影响,乡村旅游人才作为景区周边第三产业的主体参与者,体现着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软件环境。要使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以旅带产的发展效能,必须正确处理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人才之间的关系。衡量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就是乡村旅游人才在旅游发展中的培育程度。
1 研究现状
我国的纯牧区通常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部地区,承担着国家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但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改善当地就业、空心村等农村问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发展旅游业是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在牧区与旅游相关研究中,近年来围绕农牧区乡村旅游、草原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扶贫和旅游开发的研究主题较多,李文龙等[2]研究认为,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增加了牧户的生计方式,传统生计型牧户转为旅游主导型和旅游专营型的数量不断增加。马林等[3]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能够改善民生,促进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刘丽梅等[4]研究认为,专营旅游的牧民相比兼营旅游的牧民和纯牧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生计资本。郭景福等[5]研究认为,牧区发展旅游要充分挖掘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构建“旅游+牧业、旅游+文化”多产业融合体。由此可看出,发展旅游是牧区改善产业结构、牧民增收、草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人才(tourism talents)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人才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国外关于旅游人才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旅游业、文化旅游等,Bagheri等[6]研究提出了伊朗旅游酒店业的人才综合管理模式。Cruz[7]通过构建人才、技术模式刺激阿尔加维(葡萄牙)旅游发展。相较于国外,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更晚,是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许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开设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专业,增加乡村旅游人才储备。同时,高校与旅游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强与应用性强兼得的旅游人才[8]。李勇杰等[9]则指出,在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技术人才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可以侧重培养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即乡村旅游现代学徒。石培华等[10]提出在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多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并要畅通旅游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张朝枝[11]也提出高校和职校旅游教育要增加应用型和新型旅游职业教育。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引导与管理和院校参与居多[12],王兰兰等[13]研究了社区精英通过教育、社会网络和旅游实践的途径,将乡村社区的居民转变为乡村旅游人才。张哲乐等[8]指出,城乡差异使得农村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直接引进乡村旅游的高素质人才难度较大,而乡村本土人才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熟悉环境、热爱家乡,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本土人才,尤其是乡贤队伍[14-15]。郝丹璞等[16]研究认为,村校深入合作可以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曲正等[17]也提出要与本地院校合作,吸纳人才。除培育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创新型、高忠诚度人才,提出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旅游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中[18-19]。因此,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高忠诚度、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近几年关于乡村旅游人才的研究较多,但研究对象较少涉及高原民族地区,纯牧区因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和地理因素,探索其乡村旅游人才培育,具有增加纯牧民生产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效果,同时有利于乡村治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对此,该研究将对阿坝州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展开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深入分析数据资料,剖析影响人才培育的真正因素,并结合现状和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其中调查研究区乡村旅游人才的职业认同度,目的是判断他们是否为具有高忠诚度、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乡村旅游复合应用型人才,该指标也是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核。
2 阿坝州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现状
目前,阿坝州纯牧区尚未出台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的相关机制、政策,相关人员的培训大多依托各县经信局、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及人社局组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集中培训,缺乏内容主要是酒店服务技能、景区讲解技能、景区服务礼仪等知识,也有少数涉旅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培训,缺乏关于乡村旅游人才的专题培训。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类型主要为基层干部、文化手工艺人、景区管理人员和涉旅企业服务人员等。由于受教育程度、涉旅职业认同度、薪资待遇等问题导致旅游人才数量较少,且流失严重。此外,纯牧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牧民,这类群体在文化程度、文明意识、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此外,纯牧区缺乏懂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的人才,严重制约各类新型业态的发展。
3 调研分析
该调研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线下除了发放问卷,还针对当地涉旅企业经营者、基层组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乡村旅游人才进行访谈,获取重要的一手数据资料。问卷回收85份,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达98.82%;访谈对象14人,文字整理4 298字。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认同度测评2部分,认同度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非常认同→非常不认同依次赋值为5→1分,维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
3.1 问卷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知,年龄在21~35岁的女性是纯牧区乡村旅游业参与主要群体,但从事涉旅企业经营与管理、基层组织干部主要是男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占总体的54.76%,6 000元以上仅占19.05%,表明纯牧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收入较低。人才类型中,优秀旅游服务人员、基层组织干部和返乡大学生人数较多,占总体的57.15%,而专业技术人员(9.52%)、文化手工艺人(5.95%)和涉旅企业经营者(4.76%)人数相对较少,说明纯牧区乡村旅游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
由表1可知,纯牧区旅游人才受培训渠道主要是政府组织和行业组织,占总体的64.54%,也有19.09%的群体会进行自主学习。每年接受培训在1~2次的居多,占66.67%,3次及以上占20.23%,表明培训力度还不够。纯牧区乡村旅游人才主要期望获得旅游专业知识(61.90%)、旅游服务技能(53.57%)、涉旅企业经营与管理(40.48%)等相关的知识。这表明纯牧区旅游专业技能相关的专题培训缺乏,或培训效果不理想,切合当地实际的专题培训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