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李冰清 姜霞 朱婷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联结东中西部合作推动长江上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带,探究各省农业经济韧性障碍因素,有利于重新整合农业资源、化解风险使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指标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农业经济韧性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厘清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各省农业经济韧性空间集聚模型以“H-H”或“L-L”为主;风险抵御和重构创新能力是主要障碍因素。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熵权法Topsis;区域经济;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8-020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8.04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Toughness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LI Bing-qing,JIANG Xia,ZHU Ting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4)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lt linking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region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beneficial to reintegrat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defuse risks and make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 in high quality.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12 to 202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ethods of entropy value and obstacle degre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toughness and clarifies its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aral economic resilience is on the rise from 2012 to 2021, and the spatial cluster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resilience is mainly “H-H”or “L-L”;risk resis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re the main obstacle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suppor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Entropy weight Topsis;Regional economy;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G055)。
作者简介 李冰清(1999—),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23-10-3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稳定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全球经济暗流涌动,自然灾害、病毒肆虐,供需矛盾突出等加深了农业脆弱性,近期核废水排海加重了环境污染对渔业造成严重打击,威胁着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这都将影响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为了缓解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就需要建设强韧性的农业来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农业经济系统必须增强经济韧性,提升农业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从而使农业能够迅速应对风险并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动力。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对于守好“三农”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为迅速复苏经济、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经济韧性已成为面对复杂外部局势的必然选择,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要建设韧性强的农业强国,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更对“三农”工作全面部署起指导作用。至此,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稳经济应变局增添底气与战略主动。
长江经济带是黄金经济带与先行示范带。目前长江经济带东部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中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1],这些都将加剧农业经济的弱质性,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经济下行,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系统防范风险能力带来挑战,农业发展滞后,必须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以筑牢农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笔者以长江经济带10个省市(上海市数据缺失严重,故未选取)为研究对象,对2012—2021年农业经济韧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影响各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农业经济韧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改善农业各个环节的脆弱性,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加快转向农业强国[2]。同时为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新的政策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助推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1 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实证测度和时空差异分析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十大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农业韧性强4个新要求。同时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获得性原则,参考赵巍等[3]、冯苑等[4]等文献的基础上,从风险抵御、适应调整和重构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农业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得到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指标体系的综合权重,具体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1.2 模型选择
1.2.1 熵权法。为了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具说服力,采用熵权法对农业经济韧性进行测量。具体步骤为: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计算各指标熵值和权重,最后计算各维度指数和综合评价值。公式如下:
Sk=nj=1Xijwij(1)
其中:wj表示指标j的权重;Xij为各个地区指标j的标准化处理结果;Sk为各指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
1.2.2 泰尔指数。
该研究借鉴朱红根等[5]文献,利用泰尔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和区域间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总体差异泰尔指数在0~1,泰尔指数越小,则说明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越小,反之总体差异越大。
农业经济韧性泰尔指数:
T=1kkq=1(Sq×lnSq)(2)
其中:q表示省市;k表示数量;Sq表示省市q的农业经济韧性;表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的平均值。
将10个省市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带,定义Tw/T和Tb/T分别为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Sp/S)×(Tp/T)为各区域对区域内总体差异的贡献率,Sp表示区域p内各省市的农业经济韧性之和。
Tp=1kpkpq=1(Spqp×lnSpqp)(3)
T=Tw+Tb=3p=1(kpk×p×Tp)+
3p=1(kpk×p×lnp)(4)
其中:Tp表示区域p的总体差异泰尔指数;kp表示区域p的省市数量;Spq表示区域p省份q的农业经济韧性;p表示区域p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值。
1.2.3 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
利用莫兰指数研究各区域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若指数在(0,1),表示存在空间正相关,越大说明空间正相关性越强;指数在(-1,0)且值越小说明空间负相关性越若;指数恰好等于0,则说明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公式如下:
I=ni=1ni=1Wij(Di-)(Dj-)S2
ni=1ni=1Wij(5)
其中:Di为区域i的农业经济韧性;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均值;Wij为省份相邻关系的空间权重矩阵。
莫兰散点图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局部集聚特征,有“H-H、H-L、L-L、L-H”4种类型。
1.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库等,缺失数据经插线法计算得到。
1.4 实证分析
1.4.1 时序差异分析。根据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出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的综合水平,如表2所示。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0.310上升到0.440,说明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具体到各一级指标,风险抵御能力的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0.090;其次是适应调整能力,增长幅度为0.032;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重构创新能力,仅为0.008。从结果来看,重构创新能力发展较好,但增速较低,其增长幅度小于适应调整能力。虽然风险抵御能力在最初发展较慢,但发展速度最快。适应调整能力在2012—2021年,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因此,未来还需增强农业适应调整、重构创新能力,实现各个维度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经济韧性水平。
1.4.2 空间差异分析。
表3展示了三大区域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泰尔指数及贡献率。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韧性的泰尔指数呈现波动趋势,由0.031先上升后下降至0.007,说明农业经济韧性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
从表3可知,2012—2021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均大于50%,说明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中、西部地区内部农业经济韧性差距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明显呈下降趋势。此外,2012—2021年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最大值32.87%,说明目前区域内差异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与各省市产业结构、农业技术水
平存在较大差异有关。未来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
力度,促进区域间沟通与交流,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异,助力各地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1.2.3 空间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