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云木香GAP研究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实践与展望
作者: 杨丽云 陈翠 康平德 戚淑威 程远辉 徐天才 杨少华摘要 云木香原产印度,20世纪30年代初在云南丽江引进种植,并逐渐推广扩展至全省多地,1959年首次出口,誉为“云木香”,为云南省重要道地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云南道地药材云木香的栽培措施,以保证其产品质量,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相关要求,综述云木香的道地沿革与种植历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传统初加工方法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5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道地药材品种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云木香;道地药材;GAP研究;质量;可追溯
中图分类号 R2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9-001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ractice and Prospect of GAP Research and Standardized Plant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 of Aucklandia lappa Decne.
YANG Li-yun, CHEN Cui, KANG Ping-de et al
(Alpine Economic Plant Research Insi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jiang, Yunnan 674199)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 in Yunnan Province, Aucklandia lappa Dec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e. It is native to India, and was introduced to Lijiang in the early 1930s and then gradually planted in most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first exported in 1959, and known as Yunmuxiang. In order to standard cultivating technology and ensure product qua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rod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by State Drug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 research of Aucklandia lappa Decne.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and cultivating history in Yunnan, the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of cultivating technolog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processing method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GAP trial and demonstration base,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 of Aucklandia lappa Decne.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alpine areas.
Key words Aucklandia lappa Decne.;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GAP research;Quality;Traceability
基金项目 云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2102AA310039);云南省财政厅高山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展示转化专项(云财农〔2023〕5号);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202101BC070003-51)。
作者简介 杨丽云(1971—),女,云南玉龙人,研究员,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与资源评价利用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GAP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29;修回日期 2024-04-03
云南道地药材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又称木香、广木香,为菊科云木香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云木香的干燥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始收载后历版收载。云木香原为进口药材,主产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及克什米尔地区。1935年引入我国,在云南丽江鲁甸栽培成功,为国内引种云木香的首创[1]。云木香商品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扁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形似枯骨,表面棕灰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纵沟、皱纹及侧根痕,质坚硬,气香特异浓烈,味苦。云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能,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2-3]。云木香含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香醇、云木香烯等多种挥发性芳香油,具有促进肠胃运动、解痉止痛、抗炎、抗菌等作用,是180余种中成药配方主要原料药材之一[4-6]。我国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广西等省(区)从云南引种获得成功,成为新产区,以云南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7]。丽江引种云木香栽培已有70多年历史,全市现有云木香种植面积1 000 hm2,多栽培于海拔2 700~3 300 m的高寒地区。为了实现云木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这一传统道地药材产业,在云南省科技厅、药监局等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与丽江华利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合作,从2004年起开展了云木香GAP栽培研究,项目组进行了云木香种植与初加工等方面的传统知识的系统挖掘、整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云木香规范化种植及初加工方法研究,并建立认证了云木香GAP种植基地。该研究综述丽江云木香GAP研究与种植基地建设的工作,以期为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道地药材品种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云木香道地沿革与种植历史调查
1.1 云木香名称的由来
木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8],谓:“味辛,温。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名医别录》称其蜜香[9]。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木香,南方诸地皆有”[10]。《新修本草》载:“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湖来者不善,叶为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11]。”《本草图经》记有:“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又曰:“以其形如枯骨者良[12]。”由此可见,木香的使用历史悠久,古代对木香的记载较为复杂,记载的基源植物不仅限于一个物种,来源有进口和国内自产,也记载了从广州进口,故木香又称广木香。文献记载1935年,云南鹤庆商人张相臣从原产地印度获得木香种子,寄给居住在云南的侄子,其将种子种植于丽江鲁甸,引种获得成功,为国内引种木香的首创,后逐步发展,商品销售到广州,称“新木香”,因产品外观色泽好,根条粗壮均匀且不枯心,特异香味浓,油性足,被称为国产真货。1959年首次出口,称为“云木香”[13]。
1.2 云南云木香种植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木香产量在2 000 kg左右,市场需求供应主要靠进口。20世纪50年代初,云木香种植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云南省的丽江、迪庆、大理等地发展较快,到1972年种植面积发展至近400 hm2,1969—1979年年均产量约1.5×106 kg,占全国总产量的90%;之后,云木香的生产一度呈下降趋势,至1996年云南省云木香产量降至3.0×105 kg左右。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云木香产业的发展,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2012—2014年,丽江云木香种植面积超过1 000 hm2,云木香的种植、销售一直是当地高寒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 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由于云木香多栽培在海拔3 000 m左右高寒山区,长期以来产区一直沿用传统栽培方法,使得生产中云木香种源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生产管理不规范,乱施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突出。项目组通过对云木香的种子发芽特性[14-15]、云木香不同种源对比栽培、云木香播种期与种植密度[16]、云木香地膜覆盖栽培[17]、云木香营养特点及需肥规律[18]、云木香不同采收期干物质积累与有效成分含量分析[19]等内容进行具体的科学试验研究,结合各试验研究结果初步筛选出了一套提高云木香种植产量和药材品质的技术措施,并在云木香规范化种植日常田间管理的水肥管理措施、病虫草害防治、种子种苗质量、最佳播种期及采收期等方面形成了规范化的技术标准。
2.1 云木香种子特性研究、采收时间及确定依据
通过云木香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预处理、温度、光照、pH和贮藏时间对云木香种子萌发的影响[14]。研究结果表明:云木香种子用冷水浸泡预处理可缩短发芽时间和提高发芽整齐度,最适宜萌发温度在20~25 ℃;种子萌发对光的敏感性不强,光照条件和黑暗条件发芽率没有差异;种子对pH的适应范围很宽,在pH 5~13均可萌发;最适贮藏时间为12个月。
根据GAP的要求,结合传统的云木香种子采收期及云木香果实成熟时间有先有后,而成熟后必须立即采收等特点,规定了云木香GAP基地所用种子必须是二年生云木香的第一、二批成熟的种子,并规定云木香种子的最佳采收期是从第一批果实成熟时,即每年8月20日进行第一批种子的采收,间隔15 d后进行第二批种子的采收。
2.2 云木香不同播种期试验研究
试验采用春播(3月15日、4月15日、5月15日)和秋播(8月15日、9月15日、10月15日)6种不同播种时间对云木香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对云木香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生长量有明显的影响,云木香3月和4月的春播与8月和9月的秋播在生长和产量方面没有差异,但与5月份的春播和10月份秋播有明显差异。5月份春播较晚,苗期适宜生长期短,生长量也低,种植2年后的产量与3~4月播种相比有所降低,而且5月份播种因幼苗期在雨季,杂草多,病害也严重。而10月份的秋播过晚,部分种子出苗不久就因山区温度下降较快而倒苗,生长量受到影响。
从生长期来看,秋播有更长的生长期,生长较好,但8月份的秋播过早尚有暴雨,有碍幼苗出土及成活;10月份的播种过晚,因冬季山区寒冷干旱的原因,成苗率没有春播高,管理也较难,因此生产中一般采用春播。春播以3~4月份播种的云木香生长量为最大,尤以4月份为云木香的最佳播期。
2.3 云木香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试验采用30 cm×10 cm、30 cm×20 cm、30 cm×30 cm、30 cm×40 cm 4种不同种植密度对云木香生长中株高、主根长、根粗、鲜重、保苗数、产量等因素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云木香的生长量有不同的影响,随着密度的降低,根粗和鲜重增加明显,单株鲜重不同密度水平差异极显著。但从最后的产量分析,密度30 cm×10 cm和30 cm×20 cm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均比密度30 cm×30 cm和30 cm×40 cm高,但密度30 cm×10 cm虽然比30 cm×20 cm高,但根茎较小,产品质量较差,产量没有增加,且各项管理不方便,因此,云木香最适宜种植密度应该为30 cm×2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