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施药适期研究
作者: 史广亮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4个不同首次施药时间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从苹果花露红期开始按照苹果生育时期分别进行首次喷药处理(T1、T2、T3、T4和清水对照CK)。各处理每间隔10 d喷药一次,共5次。结束喷药后第10 天和第30 天调查苹果黑星病的病情级别,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防治苹果黑星病的适宜时期是在苹果花露红期首次施药,防效最高达98.2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黑星病;吡唑醚菌酯;喷雾
中图分类号 S436.6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9-0127-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2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Suitable Period of Chemical Control of Apple Scab
SHI Guang-liang
(Pingl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Pingliang,Guansu 744000)
Abstract The field plot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rol effect of four different first spraying time on apple scab. From the apple flower dew red period, the first spraying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best period of apple growth (T1,T2,T3,T4 and water control CK). Each treatment was sprayed once every 10 days for a total of five times. The disease level of apple scab was investigated on the 10 th and 30 th day after the end of spraying, and the disease leaf rate, disease index and control effect were calculated.The suitable period for screening out the best control of scab was the first application at the apple flower red stage, 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98.22%, which was significanly higher than other treatments.
Key words Scab;Scabpyraclostrobin;Spray
基金项目 平凉市科技计划项目(平科任〔2021〕23号)。
作者简介 史广亮(1966—), 男,甘肃平凉人, 高级农艺师,从事玉米、胡麻田病虫草害及苹果树叶部主要病害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0-12;修回日期 2023-11-21
苹果黑星病(apple scab)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Taint.),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点病或霉病[1],主要为害苹果叶片或果实,还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严重时造成落叶、落果,受害果实开裂畸形,直接影响苹果产量、品质及其商品性。叶片染病初期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园状斑隆起,直径3~6 mm;其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形。嫩叶染病,表面呈粗糙羽毛状,中间产生黑霉或病斑,病斑周围健全组织变厚,致病斑上凸,背面形成环状凹陷[3]。受害严重时叶片变小,增厚,呈扭曲或卷缩状。目前已经蔓延到平凉全市七县区及周边,且有愈加严重和迅速扩散之态势;苹果黑星病对苹果产量和质量危害大[4-5],为此找到苹果黑星病高效杀菌剂成为化学防治的关键。在2019—2022年从13种有效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田间防效评价[6]筛选出效果最佳的指示杀菌剂250 g/L吡唑醚菌酯EC的基础上,继续筛选该杀菌剂的防治最佳适宜时期[7-8],对全省生产优质果品具有重大意义。精准把握防治适期和科学合理喷施高效杀菌剂是防病控病治病之关键[9-10]。苹果黑星病防治适宜时期对防治黑星病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甘肃省苹果生产具有指导依据和实际生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试验地在静宁县果树研究所威戎镇梁马基地。海拔1 360 m,年降水量563.5 mm,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9%,立春至初夏干旱多风,秋季多雨,冬季干燥。试验果园内,品种为红富士,树龄8年,矮化密植果园,行距5 m,株距2 m。受粉树为海棠,配置比例5∶1,滴灌设施齐全。
1.2 试验材料
指示杀菌剂250 g/L吡唑醚菌酯EC,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喷雾器械为卫士WS-18D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15~0.40 MPa,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靶标:苹果黑星病。
1.3 试验设计
共设置5个处理(含空白对照CK)(表1)。首次喷药采取不同生育时期,CK按当地习惯喷药时间喷清水,每个处理3株,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各处理及CK均在首次药后,每隔10 d喷1次,共喷5次药。每个处理各喷5次。末次喷药结束后10、30 d进行2次防效调查(7月15日、8月5日)。
1.4 试验方法
按照设计处理的喷药时间将参试药液均匀喷施到苹果树叶片正反面及枝、干等部位,喷雾量以液滴在叶面上将要流动不流动为止。每次喷药前,用喷清水的办法确定小区用水量,再按用水量计算小区用药量。药液配制采用二次稀释法,每小区药液单独配制、单独喷施,更换处理时清洗喷雾器。
1.5 调查项目与方法
1.5.1 病害防治效果调查。
7月15日和8月5日各调查1次防治效果。在每个处理选中1棵树,在树冠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选取10片叶,逐叶按照分级标准调查并记载苹果黑星病的病情级别及数量,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苹果黑星病分级标准:0级,叶面无病斑;1级,叶面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3级,叶面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5级,叶面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7级,叶面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55%;9级,叶面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6%以上。相关计算公式: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片数)×100%
病情指数=∑(某级病叶数×相应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5.2 对苹果的安全性调查。
试验喷施杀菌剂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区苹果花、叶、果及枝的生长发育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观察表明,在苹果花露红期喷施250 g/L吡唑醚菌酯EC对苹果花瓣有轻微影响,对最外层花瓣有零星细小药害微斑,但不影响花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苹果叶片和枝梢的生长和发育无任何可视影响[11];其余时期喷药,对苹果叶、枝、果实无影响。可见250 g/L吡唑醚菌酯EC对苹果生长发育均无明显可见影响,施用安全。
2.2 不同处理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
7月15日和8月5日,各调查1次各处理苹果树的叶片状况,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第1次调查,250 g/L吡唑醚菌酯EC首次喷药在苹果花露红期(T1)控制作用最理想,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首次喷药处理,防效达98.22%,病叶率也控制在1%以内。2次调查均为苹果花80%开败30 d后首次喷药处理(T4)防效最差。故在病菌发病初期还未可视明显病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苹果花露红时及时防治,病菌基数小,效果最佳。
具体在生产实际中,发现上年有发生黑星病的果园或地域发病则有必要提早预防进行对症、及时喷药。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控制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2017年以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对苹果黑星病进行持续跟踪与试验研究,平凉市从静宁县发现黑星病,之后庄浪县发生。随着静宁县黑星病普遍率和严重度增加,扩散蔓延到崆峒区再到泾川县,2年后华亭市、灵台县等其他各县均大量发生[7],目前已成为全市苹果生产中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该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说明推荐剂量,末次喷药后10 d调查,5种处理首次喷药在花露红时对苹果黑星病的控制作用十分理想,发病指数低,防治效果最好,达98%以上,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病叶率也控制在0.01%。末次喷药后30 d再次调查结果显示,仍是花露红初次喷药防治效果最好,达9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病叶率也控制在1.4%以内。该试验苹果黑星病防治最佳时期筛选与一般果农防治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是当年发现苹果黑星病明显病症后再喷施药剂存在一定延后性,在苹果花露红期苹果黑星病已经开始繁殖并扩散但并没有形成肉眼可见明显病症,等出现可见病斑后再进行防治[12],效果不理想。该试验筛选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在出现黑星病可视病斑之前,结合本地果园上年已经发现苹果黑斑病的基础上,把首次喷药期提前到苹果开花露红期。符合植保方针,预防为主,早防早治的策略。其次是注意在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气温情况下,花露红期的具体时间不同。注意要按苹果树花露红期的具体时间来应用。喷药量也应该按照具体田块上年的发病轻重调整药量,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苹果黑星病是由苹果黑星菌引起的危害叶及苹果果实的病害,具有发生周期长、再侵染频次高、传播速度快、防治效果不明显等特点,力求把握精准防治适期和科学合理喷施有效杀菌剂是控病治病的关键。郭世宝等[2]、王新茹[7]指出苹果黑星病的发病始期在5月中下旬,夏季的高温干旱对病害有明显抑制作用,病情发展缓慢甚至不再扩散。苹果黑星病在富士苹果上的潜育期为13.2 d,日平均温度在18 ℃时,最适宜发病。该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应将适宜的防治药剂在发病前13~15 d开始喷施防治,也就是在苹果花露红时及时首次喷药,在黑星病发病初期及时防治,显著提高防治效果[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