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索
作者: 刘媛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涉农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林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的主要力量。在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营造校内绿色人文环境,对接农林建设、服务农村社会,健全农村“本土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美丽乡村;农村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9-027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LIU Y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 main force to provid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uppor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reating a green human environment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ect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nstruction and serving rural society, perfecting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rural localization tal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eautiful countryside;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XSP-24YBC143)。
作者简介 刘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副研究员,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07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实现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和建设绿色生态农村,而且应积极倡导生态环保行为,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及农民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涉农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林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具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特色资源,具有全方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笔者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涉农高职院校如何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驱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1 美丽乡村视角下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面对日本核污染水等周边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国内自然环境恶化、社会矛盾显现等新问题,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农村地区如果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保问题,不仅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难以实现,也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最终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村发展动力,进而实现美丽乡村目标的必然选择[1]。
涉农高职院校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主要力量。涉农高职院校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涉农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从源头上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生态环保问题,学会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从而主动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为构建美丽乡村开创全新局面[2]。
2 美丽乡村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综合湖南省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而且具备实现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潜力;但落实到农村生态文明及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这是实现“生态富农”、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前提条件[3]。
2.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民生态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延续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资源,而且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日益加剧,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此外,随着城市工业生产向城郊地区转移,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和废水直接对外排放,对城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农村地区环境条件日益恶化、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被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人才资源配置的短板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障碍。此外,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无法深刻认识到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有时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牺牲自然生态利益。农民群体如果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就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利用自然和指导生产实践[4]。
2.2 农村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农村人口逐渐流失。这种流失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而且是对农村文化的遗忘和忽视。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和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使得农村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甚少,缺少更新和发展动力[5]。部分农村地区过于强调学习和利用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忽略了自身特色资源和乡土文化优势,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生产、文化模式套用,缺乏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发展规划。另外,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优秀农村文化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对自身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足,已建成的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利用率不高且现有文化资源无法与日常生产生活相融合,文化建设动力缺失。
2.3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不足
涉农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涉农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其肩负着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责,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而教育理念的滞后阻碍了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来建设自身专业群。比如,近年来在新增专业的设置上偏重经济类、工程类热门专业,偏重于农林发展的专业并不多。此外,涉农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不够健全,针对性、系统性不够;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建设美丽乡村的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涉农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林类专业教学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导致涉农高职院校难以在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显现优势,使得学生服务美丽乡村的能力不足。
3 美丽乡村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3.1 营造校园内绿色人文环境,建立绿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美丽乡村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绿色生态的发展需要,改革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美丽乡村建设都是较为艰苦的工作,涉农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勇于吃苦、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只有那些树立远大理想抱负、能吃苦耐劳,且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农人”,才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力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宏大的工程。涉农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大学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不仅要传授学生们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而且还要开设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素养课程,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队伍,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所需人才的类型也有很大的不同。涉农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要兼顾培养精通美丽乡村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各岗位的要求。在“美丽中国”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要关注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努力将生态文明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学校应经常开展校园垃圾循环和分类活动、“拒绝白色垃圾”活动、倡导节约水电等环保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同时,高职校园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开展多层次的互动交流,解答同学们心中对环境问题的困惑,让环保理念在同学们心中落地生根,让他们在绿色人文环境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6]。
3.2 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对接农林建设,服务农村社会发展
为了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农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应对农林相关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并尝试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
近年来,该校撤销了与“农”的特色无关的广告、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新增了由生态新产业形成的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技术、环境检测和治理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现已逐步成为绿色生态品牌专业。此外,校企合作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学校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动农林相关专业与企业的高度融合,擦亮涉“农”本色,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为聚焦美丽乡村发展需求,服务农村社会和产业升级,该校组织科研服务团队深入麻阳县弄里村开展科学技术帮扶活动,为产业升级把脉支招,用知识力量赋能农村发展。在麻阳县青靓山产业科技园,服务团队对片区打造的集休闲观光、健康养生、采摘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集散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给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描绘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