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作者: 陈亚丽 唐艺婷 张学峰 王笑阳 付佑胜 李美霞 周长勇

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0

摘要 为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筛选有效防控的生物制剂,选用复合微生物菌剂(3  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0亿CFU/mL、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和4%井冈霉素A水剂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对玉米田2种病害的田间防效最优,哈茨木霉粉剂5亿CFU/g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较好,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对玉米锈病的防效较理想。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制剂;玉米;小斑病;锈病

中图分类号 S 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11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2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Field Efficacy of 4 Biological Fungicides on 2 Diseases of Maize

CHEN Ya-li  TANG Yi-ting  ZHANG Xue-feng 2  et  al

(1.Hu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uhuai Region in Jiangsu,Huaian,Jiangsu 223001;2.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Agritural Science Observa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and southern corn rust,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four fungicides including compound microbial bacterial 2×109 CFU/mL, Trichoderma harzianum 5×108 CFU/g, kasugamycin 20% WG 191 g/hm2 and Jingangmycin A 6% A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ound microbial bacterial  2×109 CFU/mL was the most effective fungicide against the control th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and southern corn rust, Trichoderma harzianum 5×108 CFU/g and kasugamycin 20% WG was good effective to the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southern corn rus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production of maize.

Key words Biological fungicide;Maize;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Southern corn rust

玉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1-4]。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5],玉米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虽然玉米的播种面积在稳步增长,但病害的频频发生仍是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6-8]。我国报道的玉米病害超过30多种,其中叶部病害超过10种[9]。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新换代,玉米病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次要病害或极少发生的病害逐渐上升为玉米田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发生严重,对玉米产量构成很大威胁,如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等[10-13]。

玉米小斑病(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是由玉蜀黍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是世界玉米产区重要的叶部病害[13-14],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抽雄和灌浆期最为严重,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导致整株叶片枯死[15]。1970年该病在美国玉米生产区大流行,造成数十亿的经济损失[16-17]。在我国,黄淮海流域是主要的流行发生区,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降水会导致小斑病的大流行,夏玉米产区发病更为严重,可造成玉米减产10%~80%,甚至绝收[16-18]。

玉米锈病(southern corn rust),在玉米叶片、茎秆、叶鞘、苞叶均可发生,形成黄褐色孢子堆[11-12]。已报道的玉米锈病有3种类型,分别为热带玉米锈病(physopella zeae(mains)cummins et ramachar)、普通锈病(Puccinia sorghi)和南方锈病(Puccinia polysora)[11-12,19-20]。热带锈病尚未在我国发现,普通锈病分布广,但危害较轻,南方锈病发病范围较广,且发病频率较高,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蔓延,气温在20 ℃左右,相对湿度达90%以上,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能达100%[11]。近几年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在我国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及黄淮平原玉米区的危害逐渐加重,已成为玉米产区重要的制约因素[12,20-21]。

目前种植抗性品种和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玉米病害的主要方式[21-22]。抗性品种的选育周期长,且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易使生理小种多变,产生抗药性,因此化学防治在玉米病害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16,23]。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登记药剂少、用药量大且抗药性问题突出[16],因此筛选有效防治玉米病害的绿色产品,符合当下绿色防控的要求,是玉米绿色生产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笔者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0亿CUF/mL、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5亿CUF/g、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和4%井冈霉素A水剂 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小斑病和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期为玉米病害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玉米,品种为“苏玉42”。

防治对象为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孟庄(118°52’E,33°36’N),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土壤肥力中等,年平均气温14.8 ℃,年均降水量945.5 mm。

1.3 供试药剂

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以下均称复合微生物菌剂)20亿 CFU/mL,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粉剂(DF)5亿CFU/g,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WG),山东省乳山韩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井冈霉素A水剂(AS),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试验设计

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0%春雷霉素WG 191 g/hm2、6%井冈霉素A AS 2 135 g/hm2、微生物菌剂哈茨木霉900 g/hm2、复合微生物菌剂2 250 g/hm2、清水对照。小区采取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 m2,3次重复,共设置试验小区15个。采用市下SX-MD16E-2 16L电动喷雾器,于2023年8月17日(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用水量为450 kg/hm2。

1.5 调查方法

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选取2株,每株上、中、下各选2片叶调查发病情况。按照GB/T 17980.107—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和GB/T 17980.2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锈病(叶锈、条锈、秆锈)》[24-25],在喷药后10 d 进行病情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24-25]。

病情指数=(各级×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施药前无基数)=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玉米小斑病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以上。

玉米锈病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76%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生物制剂对玉米小斑病的田间防效

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0亿CFU/mL复合微生物菌剂2 250 g/hm2和5亿CFU/g哈茨木霉粉剂 900 g/hm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优于其他处理,防效分别为66.67%和60.54%,20%春雷霉素WG 191 g/hm2和6%井冈霉素A AS 2 135 g/hm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分别为56.46%和53.06%,差异不显著。

2.2 3种生物制剂对玉米锈病的田间防效

3种杀菌剂对玉米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见表2。由表2可知,20亿CFU/mL复合微生物菌剂2 250 g/hm2和20%春雷霉素WG 191 g/hm2对玉米锈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其他处理,防效分别为63.60%和61.20%,5亿CFU/g哈茨木霉粉剂 900 g/hm2对玉米锈病的防效为54.80%,6%井冈霉素A AS 2 135 g/hm2对玉米锈病的防效最差为32.80%。

3 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对玉米小斑病和锈病2种主要病害防效最优的是20亿CUF/mL复合微生物菌剂2 250 g/hm2,其次5亿CUF/g哈茨木霉粉剂 900 g/hm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较好,20%春雷霉素水分散粒剂 191 g/hm2对锈病的防效较为理想。

玉米小斑病是制约玉米产量重要的病害之一,生产上主要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药剂,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玉米小斑病对甲基硫菌灵[25]、多菌灵[26]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对戊唑醇[27-28]、嘧菌酯[27]、烯唑醇[29]、百菌清[30]敏感性降低。用于防治小斑病的生防菌剂主要有芽孢杆菌[31]、哈茨木霉[32]、青霉菌[33]、伯克霍尔菌[34]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4种生物制剂对玉米小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效,20亿 CUF/mL复合微生物菌剂(3种有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2 250 g/hm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最优,5亿CUF/g哈茨木霉粉剂 900 g/hm2的防效较好,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马佳等[31]、李金龙等[35]和刘勇等[36]研究表明,哈茨木霉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普遍较高,但对不同品种和不用区域防效有所不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