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作者: 陈梦婵 孙建伟 罗静 崔家兴 孔雪松

基于空间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0

摘要 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3 321个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并辅之缓冲区和叠置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上游地区分布多、下游地区分布少,核密度分布整体上呈“双核心—单核点—环核群”分布态势;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东热西冷、冷热交替的空间分异格局;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其中耕地面积、常住人口、森林覆盖率是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空间分异是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

关键词 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TU 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044-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1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orest-Rural Areas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CHEN Meng-chan1,SUN Jian-wei1,LUO Jing2 et al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2.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Abstract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of 3 321 forest villag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supplemented by buffer zone and overlay analysis,and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ru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rural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resented typic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forest-rural area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followed by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in the lower reaches.On the whole,the distribution of nuclear density in forest-rural areas presented a “double core - single point - ring core group” distribu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rural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d a significant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manifested as 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east hot and west cold,and alternating cold and ho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orest-rural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s joint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soc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mong them,cultivated land area,permanent population and forest coverage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st-rural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thei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driving of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 National forest village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ing factor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3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28,42361028);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度学术新苗培养及创新探索专项项目(黔师新苗〔2019〕A13号);202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4RWZX007)。

作者简介 陈梦婵(1998—),女,贵州正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学。*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乡村地理学、区域发展与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28

森林乡村是指自然风貌良好、乡土特色突出、森林效益优越、生态环境宜居的特色乡村[1]。近年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化的加速扩张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转型,使乡村地区的森林资源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和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2]。与此同时,城镇化快速扩张引起了乡村地区的普遍衰落,不仅触发了关乎国家经济根基与民生福祉的“三农”问题,还凸显了重塑乡村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构建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3]。2019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启动了森林乡村的创建与建设工作,这是贯彻执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截至目前,已公布7 586个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森林乡村兼具良好整洁的人居环境和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美丽样板。因此,立足森林乡村的实际,探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厘清影响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国外与森林乡村关联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于绿色乡村和生态乡村的研究中[4-6]。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当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经济[7-8]、乡村重构[9]、乡村贫困[10]、乡村景观结构[11]等方面。随着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以来,国内围绕乡村问题展开的研究逐步增多,国内乡村地理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2-13]。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整治[14-15]、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14,16]、乡村空间重构[17]、乡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18-19]。研究方法包括样带分析[20]、空间自相关[1-2]、空间计量[21]等。研究对象趋于多元化,聚焦于乡村重点旅游村[22]、美丽乡村[23]、传统村落[24-25]、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6]、森林乡村[2]、贫困村[27-28]等国家评选出的特殊乡村类型。梳理文献可知,现有研究对森林乡村这一特殊类型乡村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国家重点战略区森林乡村的研究还有所匮乏,缺乏宏观层面对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测度,更缺乏在此基础上的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部署中的三大核心发展区域之一,其地理版图辽阔,覆盖了全国约20%的土地面积,横跨东部沿海的繁荣、中部崛起的动力地带及西部开发的广阔腹地[26,29];其气候温润舒适,地貌复杂多变,森林资源丰富,有着宜人的自然环境风光。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森林乡村村寨名录显示,长江经济带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成功入选了3 321个国家森林乡村,占全国总量的44%,充分彰显了该区域在森林乡村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显著地位。鉴于此,笔者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规模密度及内部差异进行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面向乡村振兴的森林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位于97°31′39″~122°46′58″E、21°08′33″~35°07′37″N,土地面积约205万km2,包含了上海、浙江等11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及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40%以上。区内地势西高东低,降水丰沛,气候温润,森林资源丰富。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创建工作不断向好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国家森林乡村村寨名录显示,截至2023年年初,长江经济带共有国家森林乡村3 321个。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中森林乡村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方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长江经济带共3 321个森林乡村,森林乡村空间坐标提取至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https:∥api.map.baidu.com/);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DEM数据、气温、降水量(经DEM校正)栅格数据以及河流、交通等矢量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社会经济、人口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2》《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1.3 研究方法 选择可有效测度空间分布类型的最邻近点指数科学度量村落的空间分布状态,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剖析森林乡村的分布密度及空间地域差异,借助能整体把握村落地理依赖关系的Moran’s I指数分析森林乡村之间的关联性,在确认森林乡村整体存在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借用局域关联指数进一步探究局部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后,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并辅以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科学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探测与辨析,旨在全面揭示并解析影响该区域森林乡村分布的关键因素。

1.3.1 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作为一种量化工具,专门用于评估“点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形态。该指数通过计算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邻近程度,进而描绘出这些点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形态[30]。在长江经济带尺度森林乡村可抽象为点状要素,通过最邻近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度。公式如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