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视角下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创新路径思考与探索

作者: 龙卫华

摘要 开放教育是各级开放大学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是确保开放学生素质、高质量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因素。如何创新的开展植物生产类课程的开放教学,是植物生产类开放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以江苏开放大学的植物生产学课程为例,指出植物生产类课程可能存在的开设课程少、线上线下教学不能有机融合、师资配备不足、生产技术掌握难度大等难题,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策略,通过整合人与物的社会资源,在理论上完成了此类课程的高质量教学路径,对植物生产类课程开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开放教育;植物生产类课程;创新路径;开放教学;植物生产学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58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s for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Education—Taking the Course of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at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ONG Wei-hu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6)

Abstract Ope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open universities at all leve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chieve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The teaching of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nsuring open student quality and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How to innovate the open teaching of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is a key issue and difficult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lant production open majors.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at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point out the possible problems of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urse offerings, inability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sufficient teacher resources, and difficulty in master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Targeted innovative solutions or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high-quality teaching paths for such courses have been completed in theory by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of people and things, providing good practic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pen teaching in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Plant production courses;Innovation path;Open teaching;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作者简介 龙卫华(1979—),男,湖北宜城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技术教育与乡村人才培育、油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16

乡村振兴,首要在人,故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一个社会中的“人”发展成为“人才”,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教育[1]。农业从业者是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主要关注对象之一,如何将当前规模庞大的农业从业者教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在“三农”领域更好地发挥引领与支撑作用,是农业教育急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农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等,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人才[2]。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划内至少已有一所农业院校或包含有农业学院的综合性高校。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三农”领域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农业人才规模仍然偏少,尤其是基层的高素质“三农”人才处于匮乏状态。当前的农业教育,除了扩大农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以外,还要探索面向高素质“三农”人才培养需求的农业教育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等[3]。

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事的细分领域来看,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仍占比达90%[4],因此植物生产类课程是农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程内容。植物生产,即如何利用土地、水和其他资源来培育和生产农作物。植物生产类课程则包括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种子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产学等。此类课程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强实践性,需要在实验实训室、保护地或大田种进行课程实操学习[5]。思考和探索此类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乡村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步骤,必须高度重视。

开放教育是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以及各地区学习中心开展的远程继续教育类型,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的本专科学历教育。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江苏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江苏开放大学紧抓机遇,在全国开放大学中较早独立布局涉农相关专业,奠定了开放教育在该省农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6]。2022年江苏开放大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并成功获批建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植物生产类课程是必须修读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节能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试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创新性的开展植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是农科开放教育突出特色和优势的重要契机。植物生产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植物生产类课程。该研究对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这一命题,以植物生产学这一课程为例来进行思考、探索和讨论,为高质量培养农科人才提供参考。

1 当前开放教育中植物生产类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1.1 开放教育中植物生产类课程开设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植物生产类开放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植物生产为主的农业从业者,包括职业农民、新型农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这些农业从业者的管理种植对象为大宗农作物、蔬菜、果树等。由于这些种植对象的生育期普遍较长,短则1~3个月,长则半年;而且除了东北、西北等少数区域外,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为周年生产,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即此类农业从业者几乎是依附于土地在全年需要进行田间管理,没有空余时间段去学习。开放教育使得这些授课对象在硬件上仅需一台智能手机或上网电脑,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即可接收专业知识学习,是非常契合其工作性质的学习方式。问卷调查表明,超过90%的受访者非常乐意接收开放教育方式。而反观我国的开放教育现状,经采用登录官方网站的方法查询,全国31个省级开放大学,绝大部分在使用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开设也非常少,仅有园林和茶学专业。同时,植物生产类课程的实操要求和开放教学方式,对师资提出更高要求,而在当前能够满足特定要求的教学严重缺乏,处急需状态。目前仅有江苏开放大学备案成功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明显不能满足相关农业从业者的教育需求。如植物生产学这门课主要是教授各类生产用植物(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的生产概况和栽培技术,涵盖了种植业农业从业者的技术需求,但该课程还在建设中,还未向学生开放学习。

1.2 植物生产类课程开放教育方式与学习实践要求存在一定矛盾

植物生产类课程是以生产用植物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而这些生产用植物主要是在大田或保护地内种植,故而教师在讲解其栽培技术时,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外,最好还能在实地操作给学生看,同时看着学生进行操作以确认其掌握技术。开放教育课程的开展,则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即线上教育)让学生在终端上听课、观看和理解。然而植物生产类课程是一类生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课堂讲解以外,更多的是要在特定的场景中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现场亲眼看到体会到,否则学习效果定会大打折扣。而在开放课程的实际进行中,可以想象,即使在理论知识较好消化的情况下,缺乏实际演示,学生也不一定能够较好掌握技术细节。农业生产类技术的实操,描述不贴切或学生理解不深入这两个原因都会造成较差的学习效果,而在现实中,很多农业实操,往往很难用语言来精确表达,因此此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非常需要在实地进行。这就造成了开放教育方式与课程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矛盾。比如讲到作物看苗施肥内容,在线上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如何掌握力道来施肥的,但是如果在现场只要展示一遍,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

1.3 植物生产类课程涉及的生产技术在学习期内难以掌握 首先,

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对象是具有较长生育期的作物。生育期越长,其生产技术点就越多,学习难度就越大。也由于作物生育周期长,在不同时节具有显著差异的表型,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将授课时间与作物的生长节点对应,那对教学而言,只能靠教学内容的口头讲授,即使有实践条件,也不能将作物发育关键时期与对应生产技术以现实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明显增加了学生学习技术的难度。其次,植物生产类课程涉及各种各类作物,作物发育经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按照正常本科生的培育周期,也不可能让学生都能看到每个作物的管理方式和实践操作。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每个学生所关注的特定作物不一样,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经历其关注作物的实操,只能靠听靠个人理解来学习,这样也变相增加了学习难度。这些增加的学习难点,都造成学生需要利用更长的时间来进行理论和生产实操学习。

2 开放教育中植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

开放教育中的农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提高学历的形式,而应该高效利用现有互联网技术成为提高农业教育质量的一种创新路径。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前,开放教育面临多种挑战,更应该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路径,发挥开放教育的传统优势,在我国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中实现应有价值。

2.1 建设适合农业从业者学习的植物生产类开放教育课程

课程是任何教育得到实现的基本要素。植物生产类专业面向的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时间高度机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在课程内容设定、讲授方式等方面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上要适度[7]。授课对象不需要知道太深的理论原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只是需要在掌握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大概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做,点到为止,不能涉及较为基础的数理化知识。如植物生产学课程中讲授油菜苗期要重视“清沟理墒,预防渍害”时,可以重点讲授此步骤可以降低田间水位和田间含水量,不要或少讲授渍害时如何阻碍根系生长发育的机理。二是课程内容的讲解方式要用“农民的语言”。授课对象经常在田间工作,习惯了用“土方法、土语言”来进行交流,在授课时就尽量使用他们的沟通方式,简单直接容易理解。如植物生产学课程中讲授“土壤含水量达到以60%~80%为宜”,授课对象并不知道这个含水量是什么状态,那可以说“用手抓起一把土壤,捏紧后松手,土块在地面上散开”这个状态就是最优含水量。三是课程内容要面广。农作物的种类繁多,授课对象的生产作物也是多样,课程内容尽量涵盖他们的生产对象,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作物的生产技术各有不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讲授内容,对他们的科技素质提升也大有裨益。如植物生产学课程的学生大部分是种植稻麦油等大宗农作物的,那就针对稻麦周年生产技术、稻油周年生产技术重点讲解,其他作物可以相对减少讲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