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探讨
作者: 刘海涛 胡健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需要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推进器,然而契合度偏差是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困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强化统筹协调、突破机制障碍,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全域产教融合,强化政策保障、促进合作纵深推进等方面,加强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60
Discussion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Industry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LIU Hai-tao, HU Jian
(Party School of Yongchuan District of CPC,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s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which need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indus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propeller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However, the deviation of fit degree is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break through the mechanism barriers,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guidanc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region,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promote cooperation in depth and other aspects of effort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川渝党校(行政院校)系统 2023 年重点调研项目(2023BDYZD-030)。
作者简介 刘海涛(1984—),男,河南濮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通信作者,硕士,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28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将其目标界定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协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为举措,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1]。因此,研究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职业教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产业协同发展的推进器
1.1 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产业协同是指产业系统内原本混乱无序的要素结构,在内外力的共同约束或作用下逐渐演化为方向一致、协调有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一切现代化的中心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就不可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所以“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3]。作为一种体系,需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领域、环节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六大要素,着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共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6.7%,我国仍有接近8亿人口身份还是农民。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我国仍有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如何激活和释放这一潜力和后劲,关键还是要靠产业。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而这一支撑的关键则是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是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为深化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必须依靠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来推动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让农户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1.2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价值考量
1.2.1 乡村产业协同发展能为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深化产教融合[6],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培养造就乡村振兴人才,尤其是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应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为谁育”“育什么”的类型定位,补齐乡村产业人力资源“短板”,培养大量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技能技术人才,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1.2.2 职业教育能为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2019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掌握先进知识与技术以及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7]。2022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率队赴黑龙江省开展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XX县职业教育中心以实用技术型培训为主,根据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班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和生产能力。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乡村产业协同需要,重构自身专业结构,引导科技、人力等资源向乡村流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2 契合度偏差: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困境
2.1 体制机制障碍,导致合作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具有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源优势,成为区域发展竞争的一大“杀手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出台了引进职业院校、防止人才外流、吸引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政策,而且未取消跨区域招生录取、分段培养、职教高考等政策限制,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因此,已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关于“3+2”合作办学、学分互认、联合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内容无法落地,已建立的职教联盟、职教集团、职教共同体等合作平台各自为政、较为松散。职业院校希望教育部与四川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出台具体政策,实质推进联合培养学生、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统一招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深度合作。
2.2 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学校布局不够集中
成渝两地布局新建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迁建校区,未充分考虑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的需要,进行跨区域集群化布局。一些职教基础和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盲目新建职业学校,甚至有的地区不惜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争相采取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等优惠政策,引进职业院校,建设职教园区,造成部分新建职业院校无法共享优质资源,投入巨大,发展较为困难。然而,这种引进院校的无序竞争也加重了永川等职教资源聚集区的院校引进成本。同时,职业院校布局过于分散,也导致专业布局统筹难度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冗余、短缺和闲置并存等问题。
2.3 产教融合不深,导致专业匹配度不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70%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急需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来看,开设的专业是匹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需求的。成渝地区第二产业贡献的增加值均超过GDP的40%,而两地职业教育供给人才中仅25%左右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约67%的人才属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且多集中于交通、教育、文体等专业,忽视了乡村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导致专业设置与城乡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不高,面向乡村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不足。
2.4 涉农吸引力不高,导致职教功能不强
据统计,职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占比在70%以上。另外,职业院校学生中,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占比仅2%,究其原因是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这部分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摆脱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选择建设和服务城市所需的专业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自己也能够走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多数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乡村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此外,近年来中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基地大多建在企业或城市,我国广大农村建设的实训基地较少,学生就不能够真正学懂弄通乡村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导致职教培养更多乡村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功能有所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