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毕节烤烟的打叶留茎技术筛选与研究
作者: 赵二卫 何轶 彭华伟 王荣林 范龙 符德龙 郜军艺 罗贞宝
摘要 [目的]为筛选适宜毕节烟区最优的打叶留茎技术。[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留叶数水平下打叶留茎打顶方式与常规方式的烟叶产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差异。[结果]第10叶位叶面积以留叶数14片常规打顶(A1)最优,留叶数18片打叶留4个节位茎秆(C3)最差。产量以留叶数18片打叶留4个节位茎秆(C3)最高,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则以留叶数16片打叶留2节位茎秆(B2)最优,以留叶数14片常规打顶(A1)最差。主要化学成分协调性以留叶数16片打叶留2节位茎秆(B2)最好,以留叶数14片常规打顶(A1)最差。感官质量评吸得分以留叶数16片打叶留2节位、4节位茎秆(B2、B3)最好,以留叶数14片常规打顶(A1)最差。[结论]留叶数16片打叶留2个节位茎秆和4节位秸秆组合较好。
关键词 毕节烤烟;打叶留茎;留叶数;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 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2-00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2.010
Screening and Research on Leaf-cutting and Stem-retention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Flue-cured Tobaccos in Bijie
ZHAO Er-wei,HE Yi,PENG Hua-wei et al
(Bijie Branch of Guizhou Tobacco Company,Bijie,Guizhou 551700)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screen the best leaf-cutting and stem-retaining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Bijie tobacco area.[Method] With flue-cured tobacco variety Yunyan 87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design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in leaf quality and yield,chemical component and sensory quality between conventional method and leaf-cutting and stem-retention method under different remained leaves.[Result]The best leaf area at 10th leaf position and leaf area at top third leaf position were 14 conventional topping leaves (A1),and the worst leaf area at 18 conventional topping leaves were 4 node stem (C3).The highest yield was obtained with 18 leaves and 4 internodes (C3);The production value ,the proportion of superior tobacco and the average price were the best in 16 th topping leaves and 2-node stem (B2),and the worst in 14 conventional topping leaves (A1).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coordination leaves 16 topping leaves 2 node stem (B2) best,with leaves 14 conventional topping (A1) worst.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score,with the number of leaves remaining 16 leaves remaining 2 nodes,4 nodes stem (B2,B3) best,with the number of leaves remaining 14 conventional topping (A1)worst.[Conclusion]In general,the combination of 16 leaves with 2 nodes and 4 nodes was better.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 in Bijie;Leaf-cutting and stem-retaining;Leaf population;Yield;Quality
基金项目
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科技项目“毕节市烤烟打叶留茎打顶技术研究与推广”(201901)。
作者简介 赵二卫(1983—),男,河南漯河人,农艺师,硕士,从事烟叶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通信作者,农艺师,硕士,从事烟叶生产与科技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2-16
打顶是调控烟株营养和烟叶品质的重要措施[1]。打顶方式不同,烟株体内代谢水平相差迥异[2],进而影响产量、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3-9]。合理的留叶数是烟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之一[10],同样对烟叶产量、产值和品质产生影响,留叶数的确定受生态、品种、栽培等因素影响[11-17]。由此可见,打顶方式和留叶数的优化组合是烟叶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特色彰显的必要技术途径。关于打顶方式的研究,除常规打顶外,目前研究较多的打顶方式有二次打顶[18-19]、套袋抑顶[20-22]、打叶留茎等[23-25],这3种打顶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烟叶烟碱含量,提高烟叶感官质量水平。随着卷烟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企业越来越注重烟叶原料的质量和可用性,对上等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毕节市作为贵州省产量最大的烟区,烟叶产质量的稳定关系企业、政府、烟农三方收入利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留叶数水平下打叶留茎打顶方式与常规方式的烟叶产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差异,探索适宜毕节烟区的打顶方式和留叶数,以期为烟区烟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产区烟叶原料保障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年4—10月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烤烟科技示范园进行(105°19′08″E,27°22′21″N)。该地海拔高度1 542 m,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壤pH 6.29,有机质含量27.80 g/kg、碱解氮含量136.00 mg/kg 、全氮含量180.00 mg/kg 、速效磷含量29.60 mg/kg、速效钾含量341.97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7,由玉溪种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4行区,每行栽烟15株,每个小区栽烟60株。采用初花打顶,在中心花开放50%时进行常规打顶和打叶留茎打顶。各处理操作方法详见表1。
种植行株距为110 cm × 55 cm。起垄时N∶P2O5∶K2O=9∶13∶22的专用复合肥施用量600 kg/hm2;移栽时N∶P2O5∶K2O=15∶8∶7的提苗肥施用量37.5 kg/hm2,作为定根水浇施;移栽25 d时N∶P2O5∶K2O=13∶0∶26的专用追肥施用量300 kg/hm2。移栽方式采用井窖式移栽技术,移栽期为4月23日。田间管理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进行。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叶面积测定。打顶后按小区从下部挂牌标记烟株叶位,于打顶后15 d测定第10片叶位长和叶宽,于中部叶第一炕采收时测定倒数第3叶位叶长和叶宽。按照YC/T 142—2010方法测定。叶面积=叶长×叶宽×0.634 5。
1.4.2 经济性状测定。按处理依据国标GB 2635—92烤烟进行分级,统计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
1.4.3 化学成分测定及评价。按重复对各处理的第10叶位叶片和倒数第3叶位叶片进行挂牌标记,烟叶初烤后去青、去杂、去僵随机各挑选20片用于检测。总糖、还原糖按照 YC/T 159—2002 方法测定,烟碱按照YC/T 160—2002方法测定,总氮按照 YC/T 16l—2002 方法测定,钾按照 YC/T 217—2007方法测定,氯按照 YC/T 162—2011 方法测定。根据各项化学成分含量逐一赋分,评价总分=烟碱得分×0.18+总氮得分×0.1+还原糖得分×0.15+钾得分×0.09+糖碱比得分×0.27+氮碱比得分×0.12+钾氯比得分×0.1[26]。
1.4.4 初烤烟感官质量评价。对各处理的第10叶位和倒数第3叶位的初烤烟进行去青去杂去僵后,随机挑选20片送样评价。感官质量评价由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5位感官评吸专家按照贵州中烟企业感官评价方法进行评吸评价。主要指标定性描述包括香型、香气质(10分)、香气量(10分)、吃味(12分)、杂气(10分)、刺激性(10分)。
1.5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2016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SPSS 24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面积的影响
从叶面积调查结果(表2)来看,第10叶位叶面积和倒3叶位叶面积以A1、A2、A3处理最高,C1、C2、C3处理最低,B1、B2、B3处理处于中间水平。同等留叶数水平下,第10叶位叶面积和倒3叶位叶面积表现为:常规处理>打叶留茎2节位处理>打叶留茎4节位处理。相同打顶方式下,随着留叶数的增加,第10叶位叶面积和倒3叶位叶面积逐渐降低,以留叶数14片最大,留叶数18片最小。
2.2 不同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产量以C1、C2、C3 处理较高,B1、B2、B3处理次之,A1、A2、A3处理较低。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指标以B2处理最优,C1、B3处理次之,A1、A2、A3处理较低,B1、C2、C3处理在中间水平。总体看,相同留叶水平下打叶留茎处理产量略低于常规打顶方式,但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显著高于常规打顶处理。相同打顶方式下,产量表现为留叶数18片处理>留叶数16片处理>留叶数14片处理,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则表现为留叶数16片处理>留叶数18片处理>留叶数14片处理。
2.3 不同处理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一般认为,优质烟叶烟碱含量中部叶2.0%~2.8%,上部叶2.2%~3.5%;还原糖18%~22%;糖碱比8~12;氮碱比0.8~1.2;钾大于2%;氯0.2%~0.6%;钾氯比大于4[27]。中部叶检测结果显示,A1处理烟碱含量最高(2.93%),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三项指标属较适宜范围,钾氯比处在适宜范围(表4)。A2、A3处理烟碱含量在2.80%以下,属适宜范围。其余处理氮碱比均处在适宜范围内。钾氯比各处理≥4.36,均处在适宜范围内。
上部叶检测结果表明,烟碱含量除A1处理在较适宜范围外,其余处理均在适宜范围内。还原糖方面,B1、B2、B3处理在适宜范围,其余处理在较适宜范围。C2、C3处理糖碱比最适宜,A2、A3、B1、B2、B3、C1处理在较适宜范围,A1处理糖碱比在不适宜范围。氮碱比A1、A2、A3处理在不适宜范围,其余处理在较适宜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打叶留茎比常规打顶方式烟碱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中部叶降低比例6.8%~14.15%,上部叶降低比例6.0%~10.6%。
各处理初烤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得分结果显示,中部叶化学评价总得分以B2处理最高,C1、A2、B1处理次之,其他处理稍差且之间相差不大;总得分相差较大的为糖碱比指标,以B3、C3处理得分较高,C2、C1处理次之,A1、A2处理得分较低。上部叶总得分来看,B2处理最高,B1、B3处理次之,C1、C2、C3、A3处理处在中间水平,A1、A2处理得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