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田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李洁 聂红民 陈翠霞 李振华 马金娜 谷献锋 董晓月 杨宜红 荆建国摘要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制约了花生的高产和优质生产。传统化学防控技术手段已适应不了现代化农业的需求,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综述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在花生田主要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花生的绿色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花生;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00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01
Research Progress on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against Insect Pests in Peanut
LI Jie,NIE Hong-min,CHEN Cui-xia et al
(Pu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Puyang,Henan 457000)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lanting area of peanut is expanding, the problem of peanut insect pests is increasing,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peanut. The traditional chem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peanu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green peanut produ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in peanut pest control, such as agricultur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scientific use of chemicals.
Key words Peanut;Insect pests;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花生田害虫有300多种,每年可造成7.2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近年来,为保障食用油安全,花生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国已突破466.7万hm2,连年大面积的种植使各类害虫发生严重,对花生生产造成重大威胁[2]。当前,花生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而为了控制花生虫害,盲目、滥用农药导致药剂残留和药害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花生的品质。随着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的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需求攀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叶酸、膳食纤维、精氨酸以及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也是我国的核心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推广应用花生绿色防控技术,符合新形势下花生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3]。该研究从农业、生物、物理和科学用药等方面介绍花生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花生的绿色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1 农业防控
农业防治是指在花生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善耕作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培植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虫能力,创造不利于虫害生长发育和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或减轻虫害发生发展。
1.1 种植抗病虫品种 根据栽培条件、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模式和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的优质花生品种。花生害虫危害程度也随着品种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4]。播前进行种子翻晒,剔除变色、霉烂及破损种子,避免或减少有害生物通过种子传播危害。同时做好种子收、选、晒、藏等工作。目前,在抗病育种上研究较多,但抗虫育种研究报道不多,还仅停留在对品种(系)的蚜虫[5]、蛴螬[6-7]、蓟马[8]、叶螨[9]、棉铃虫[10]、叶蝉和斜纹叶蛾[11]等害虫抗虫性鉴定、筛选上。张宗义等[5]1991和1992年对引进花生抗蚜材料(Ec36892)和我国3个花生栽培品种进行花生蚜虫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病抗(耐)性鉴定,发现Ec36892表现出较强的抗蚜作用,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抗蚜材料供育种部门选用。雷全奎等[6]对不同品系花生的抗蛴螬能力进行研究,筛选出较强的抗蛴螬能力的材料E122、008,为花生品种推广提供依据。张彬等[8]以11-107和11-4 2个花生品种作为试验寄主组建25 ℃下西花蓟马生命表,发现西花蓟马的繁殖力及其他生命表参数差异显著。王传堂等[11]在田间进行27个花生品种和16个花生品系对叶蝉和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鉴定出中抗叶蝉的花生品种18个,中抗斜纹夜蛾的花生品种19个、品系11个,其中兼抗普通油酸花生品种9个、兼抗高油酸品种4个。种植抗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防虫措施。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对抗虫种质的筛选、抗虫品种的培育和鉴定对健全花生绿色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2 轮作倒茬 采用水旱轮作或小麦、花生、玉米倒茬能显著降低蛴螬数量。旱地可以考虑花生、谷子和甘薯的隔年轮作,可有效控制蛴螬等地下害虫的为害[12]。对于种植多年花生的土地,应实行2~3年的轮作期。另外,合理布局作物,实行小麦花生套作,可以增加瓢虫的数量,减轻蚜虫为害[13]。
1.3 科学种植 合理密植,标准化种植,通风透光,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加强田间管理,提倡微灌滴灌润浇,及时排涝;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科学浇水,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促进花生植株健壮生长,培育健康花生植株群体增强其抵抗虫害的能力。
1.4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低龄幼虫数量,结合耕翻浇水等田间管理措施,清理卵块、低龄幼虫并集中消灭。结合花生收刨,捡拾蛴螬,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减轻翌年为害。花生收获后,对农田间病残体进行清理,及时翻耕晒土,减少虫源,降低虫害越冬基数。
1.5 种植寄主植物 有蛴螬的地块在花生田地周围种植蓖麻,可显著减低蛴螬成虫密度。蓖麻叶片中存在具有诱虫活性的气味物质,且含有的菌麻蛋白和菌麻碱对金龟甲有麻痹作用,取食蓖麻叶可使金龟甲中毒, 不能正常爬行从而干扰其行为[14]。种植蓖麻300~450株/hm2,若花生夏播可先种蓖麻,以成虫初发期到盛发期蓖麻能长出2~3片叶为宜。在花生田周围种植豇豆等蜜源植物,可保护利用蚜虫的天敌[13]。
1.6 加强预测预报 利用色板、灯光引诱的方式掌握虫害发生始盛、末期,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另外,性诱技术作为传统的农业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监测和田间预测预报[15-17]。
2 物理防控
2.1 灯光诱杀 灯光诱杀是一种利用害虫趋光性来预测预报及防治农林业害虫的技术。它操作简便,诱集的害虫种类多、数量大,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害虫治理措施,在现阶段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8]。诱虫灯是监测田间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有效手段,可为虫情预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通过诱捕大量成虫,降低其交配概率、减少田间落卵量[19-21]。谢明惠等[22]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监测了花生田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的种群动态,分析其发生特点。孙明海等[23]发现,频振式杀虫灯对花生田麟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成虫诱杀效果比普通黑光灯好,对蛴螬的防效为70.1%~79.5%,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高燕[18]比较了5种频振灯光源对花生田主要地下害虫的诱捕效果和对天敌害虫的诱集作用,筛选出兼顾地下害虫诱捕效果好和天敌昆虫杀伤力弱的频振灯光源。魏靖等[24]研究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对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大黑鳃金龟等有很好的诱杀效果,连续多年使用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大幅提高花生产量。
2.2 性诱剂、食诱剂诱杀 性诱剂和生物食诱剂是开展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重要技术措施[25]。性诱剂又称性信息素,能有效地诱杀花生田斜纹夜蛾、金龟子、地老虎、棉铃虫成虫,大幅降低田间幼虫发生。邹永辉等[17]研究表明,性引诱剂诱测对斜纹夜蛾比较敏感,诱杀效果很好,平均防效可达89.71%,可有效控制斜纹夜蛾危害;并且安全环保、使用操作简单易行,是斜纹夜蛾测报及防治的有效手段。罗昭南等[26]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具有很强的引诱雄蛾的功能,控蛾效果明显,使用后田间落卵量减少69.07%,为害率减轻62.4%。李晓等[27-28]发现,暗黑鳃金龟性诱剂对成虫有很强的引诱效果,并能明显减轻幼虫为害,保果效果最高可达68.6%;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时悬挂在花生上方60 cm诱捕效果最佳,而小地老虎性诱剂最佳位置则为20~60 cm,连续诱捕2年后防治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食诱剂是模拟植物气味,人工合成和组配的一种生物诱捕器,相比性诱剂,突破了只能诱集到雄性昆虫的限制;相比诱集植物、引诱枝把等传统的害虫引诱方式,具有可标准化生产、使用方法简单、效果稳定等优点[29]。同时,人们为充分发挥食诱剂作用,探索食诱剂与性诱剂、化学药剂组合使用,对比不同施药方法以达到更佳的诱虫效果。孔德生等[30]研究发现,在田间悬挂性诱剂和食诱剂茎叶滴洒2种处理较悬挂食诱剂处理使用简便,诱虫数量大,是有效防治棉铃虫、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绿色植保新技术。卢亚菲等[31]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花生田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发现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00、1∶3.00和1∶1.40;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10 d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郭学治[32]试验发现,棉铃虫生物食诱剂添加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利用圆盘诱捕器投放田间,能诱杀到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金龟子、银纹夜蛾等多种害虫,虫害减少,叶片被害率降低。孔德生等[33]研究表明,生物食诱剂与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按100∶1的比例混用,通过茎叶条带滴洒与悬挂方盒诱捕器2种方式施药,均能够大量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其中,茎叶条带滴洒法较悬挂方盒诱捕器法操作简便,诱虫量大。
2.3 色板诱杀 色板诱杀法利用昆虫对于特定颜色的趋向性这一特点,诱集昆虫对害虫进行预测预报,是一种操作性强的物理防治方法,具有投入成本低、易操作、可实施性较强、黏度高、诱集效果显著、不污染大气环境和可重复利用等优点[25]。蓟马、蚜虫等因为隐蔽性、藏匿性较强而不易被察觉,大量暴发时容易给农业造成重大危害,在发生前期使用粘虫板可以有效减小其种群密度,从而降低生产损失[34]。国内利用色板来防治一些小型害虫在露地栽培中已取得明显效果[35],花生上主要用来进行虫情监测。包亚君[36]采用色板诱集法调查了黄淮海产区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共鉴定昆虫67科93种,分属缨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6个目。康树立等[37]利用色板诱集法对田间花生害虫进行系统监测,研究了锦州地区花生害虫发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