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提升农民内生动力的实现路径

作者: 李凯悦 韩越

摘要 全面脱贫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指导“三农”工作的新规划,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凝聚全体农民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但是由于农民自身问题、外在环境问题以及基层政府问题等导致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农民的振兴意愿较低,发展能力不足以及行为表现被动,制约农民以及乡村的发展。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提升农民内生动力,从“五大振兴”入手,包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营造乡村文明氛围,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以及发挥基层政府作用这5个方面,提出实现路径,确保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的智慧力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内生动力;“五大振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26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63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Promoting Farmers’ Endogenous Mo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I Kai-yue,HAN Yu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870)

Abstract After getting rid of poverty in an all-round way,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a new plan to guide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Farmers are not only the master of the countryside, but also the main bod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must pool the strength of all farmer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due to farmers’ own problems,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grass-roots government problems, farmers’ endogenous motivation is insufficient, which is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farmers’ low revitalization willingnes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passive behavior, which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and villag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tarting with the “five revitalization”,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reating a rural civilized atmosphere, vigorously renova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to ensure the promotion of farmers’endogenous motivation, give full play to farmers’ intellectual power, 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Farmers’ endogenous motivation;“Five revitalization”;Realization path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1],《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提到“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2]”。由此可以看出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不管是脱贫攻坚时期还是乡村振兴时期,都是乡村建设和发展潜在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农民内生动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民是脱贫的主体,提升农民内生动力,促使农民发挥作用,稳固脱贫信心,主动积极地迈向新生活。二是有助于乡村振兴取得成效,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以及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3]。三是有助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升农民内生动力,通过农民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生活质量。在脱贫之后,“扶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红利,对乡村的发展表示肯定和支持,增强自身的内生动力。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现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发展,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因此提升农民内生动力是当前振兴乡村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深入分析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解决难题。

1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表现在农民的方方面面,整体上来看包括农民的振兴意愿较低、发展能力不足以及行为表现被动3个方面。

1.1 农民的振兴意愿较低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在意愿方面表现为振兴意愿较低,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第一,自我认同感低。农民对于自己是乡村振兴主体身份认知不够,认为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比较低,不能理智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其自我价值。第二,依赖思想严重。很多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不太了解,觉得与自身关系不大,乡村振兴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自身的作用和力量微乎其微,不太重要,将振兴的希望寄托于政府和社会的帮扶。第三,振兴信心不足。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生产生活的动力和底气严重不足,对于乡村振兴感到迷茫,缺乏发展眼光,对未来生活没有具体规划。

1.2 农民的发展能力不足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发展能力不足,乡村振兴对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民能力不足,阻碍乡村振兴的实践。第一,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农民想要增加持续收入,提供给他们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但是其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难以准确把握市场方向,难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致其竞争力不大,很难承担风险,容易失败。第二,政治参与能力较低。在乡村治理中,农民政治素养不足,很难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而且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维权。第三,社会交往能力薄弱。由于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闭塞,所以他们的交往范围相对狭窄[4],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机会比较少,导致眼界不宽阔,思维保守,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人脉积累自然比较弱势。

1.3 农民的行为表现被动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在行为方面表现为行为表现被动,农民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需要落实在实践中,由于内生动力不足,行为表现比较被动。第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农,收入渠道单一,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很多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参加学习培训意愿较低。第二,安于现状。尤其在脱贫之后,很多农民对于脱贫之后的生活表示已经满意,不愿意进一步改变,而且存在返贫担忧,难以承担各种风险,思想和行为都比较保守。第三,乡村振兴参与度不高。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但是参与程度不高,一方面农民过于关注自己的生活,拒绝参与乡村振兴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由于年龄较大、身体不佳、能力受限等原因,导致不能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

2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是阻碍其参加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深入分析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自身条件不佳、生活环境影响较大以及基层政府引导不力这3个方面。

2.1 农民自身条件欠佳

农民自身因素是影响其内生动力最直接的一点。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由于教育年限较短,学习环境不佳,所以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很多农民认知水平低,创新能力比较弱,没有掌握职业技能,直接导致其就业和创业困难,从而持续增收面临巨大压力,生活质量难以上升,内生动力自然不足。第二,思想观念落后。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有些农村地处偏远,环境封闭,条件恶劣,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落后保守,自我认同感比较低,不愿意尝试并接受新鲜事物,缺少发展的眼光,再加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农村的肆意传播,农民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第三,身体素质不佳。目前在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村里“伤、病、残”农民居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5],这就导致在面对意外和生病的打击,农民对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很低,容易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发展,而且存在返贫的风险,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2.2 生活环境影响较大

生活环境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内生动力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父母、长辈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个体性格,亲密关系[6]等都会影响孩子的“三观”,如果在不良原生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农民,可能在性格、行为、思想上存在缺陷,心理不健全,行为不负责,缺少担当,内生动力不足。第二,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很多农村,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落后封闭的风气依然主导着农民的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看重个人利益、对于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不太关心,另一方面农民依然存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将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鬼神之上,而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身心严重被“腐蚀”,内生动力不足。第三,人居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处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很多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下便会产生很强烈的无力感,只得听天由命,再加上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健全,农民内生动力自然不足。

2.3 基层政府引导不力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力量,而政府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如果基层政府没有做好工作,导致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第一,政策落实不到位。每个农村地区村情不同,面临的困难也不同,但是有的政策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程序烦琐,审批复杂,使得农民没有及时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从而引起农民的不满,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二,忽视农民诉求。有些基层政府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整个乡村振兴过程中,完全由其主导,没有按实际情况让农民参与进来,未听取农民的建议与意见,忽视农民的要求,没有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农民没有感觉到被重视,内生动力自然不足。第三,基层政府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在有些农村,基层政府人员对于政策学习不再上心,只注重自身享受,应付差事,急于求成,疲于应付烦琐的日常事务,缺乏责任和担当精神,而且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为主导,导致农民不满,内生动力不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