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 熊显荣 熊燕 李志雄 付伟 李键
摘要 在“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西南民族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历史悠久,主要围绕西南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形成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但从招生并轨改革起,招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传统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多样化的人才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以“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新“国标”为契机,探索建立适应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需要和民族地区需求的畜牧兽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下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实现办学目标。
关键词 高校;畜牧兽医;“双一流”建设;创新;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4-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4.068
Innov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Taking Animal Science Major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ONG Xian-rong,XIONG Yan,LI Zhi-xiong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Science,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the talent training of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animal science major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jor scientific problems fac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southwest ethnic areas,carries out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nd forms a relatively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t is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major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owever,since the merger reform of enrollment,the scope of enrollment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o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Meanwhile,hig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popular education,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marke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refore,the traditional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talent training model cannot meet the diversified talent requiremen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double first-class”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talents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pecialty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needs of China’s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needs of ethnic regions,so as to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school running goals.
Key words Universities;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Innovation; Compound talent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对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作为普通高校,西南民族动物科学专业主要围绕西南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我国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范围逐步由西南地区扩大到全国各地,该校的动物科学专业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多样化的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
“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和建设一流高校的必经之路与重要举措。“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任务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从国家战略高度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与发展方向与目标[3]。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是其本质职能,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具体落实到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教学中,这是当前高校亟待推进的共同课题。畜牧兽医作为我国农学领域的主要学科之一,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4]。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畜牧学学科重点围绕民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建设在民族地区畜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起点,以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为拐点,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的办学指示及西南民族大学优势学科发展规划的精神,根据畜牧学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畜牧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能服务于民族地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复合型高层次优秀畜牧兽医人才。
1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该校2017—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共发放329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该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约17.3%(表1),大部分学生均为调剂录取生(82.7%)。由此可看出该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属于“冷门专业”,与其他农业院校面临同样的难题[5]。对学生生源地统计发现,该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约75.4%),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地区生源对本专业不青睐(24.6%)。
报考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调剂录取,其对专业的认同及专业情感较低,从心理上不愿从事畜牧相关行业学习。为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转专业的欲望强烈(图1),尤其是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认为动物科学专业前途渺茫而滋生转专业的想法(约30%)。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对专业的认知逐渐提升,转专业意愿逐渐下降。专业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研修专业课程、与专业老师交流等渠道提高了专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发现,2017和2018级学生对专业满意和很满意的约占80%(图2),而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对专业的满意度也较低(约60%)。
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能够投入畜牧业的发展动向和研究进展学习的学生逐渐增多,大部分学生愿意从事畜牧业岗位和畜牧学研究。对2019—2021年毕业生去向统计发现,约30%的学生考上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图3)。28.5%的毕业生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签约就业,主要从事畜牧行业的研发、养殖、销售、推广等工作。但仍有20.9%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放弃了“喂猪放牛”的专业相关工作,从事房地产、电信、银行等相关工作。此外,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工作的学生不足30%,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留在一线城市发展(图3)。
综上可知,新形势下高校畜牧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①专业的认同度和了解程度低,急需加大科普与宣传力度,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②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均衡,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识必修和文理平台课程,未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影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与热情,急需调整培养方案;③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急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④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弱,民族特色急需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及育人过程中,需全面提高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 构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新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如何提高“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6]。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当下所面临的难题,该校动物科学专业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分类指导等综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既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畜牧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双一流”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校的办学宗旨。
2.1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社会影响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招生并轨改革后高校的各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7]。如果完全与全国同类专业同质化竞争,不能履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使命,那么该校动物科学专业就失去了办学意义。相反,如果只强调民族特色而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那么培养的学生就不能满足发达地区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向高水平一流大学方向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民族地区需求深入研究和分析后,在遵循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该校动物科学学科长期的历史积淀,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色”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能面向全国,又能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较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的具体目标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畜牧业生产、教育、管理和科技研发的复合型人才,能综合应用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畜禽遗传育种与繁殖、饲料加工、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等基本理论与技术,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安全的组织方式生产出在质和量上都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畜产品。
学科的社会影响力是评价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科综合实力的直接反映,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为此,该学科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宣传塑造学科社会形象,通过互联网及现场宣讲传播办学理念。同时,该学科高度强调内涵发展,用成功的案例和人物感动社会,用国家级项目和实验平台吸引人才,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影响大众。最终实现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积极报考该校动物科学专业,以达到一流生源与一流培养模式的双赢“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