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波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卢瑶 何蒲明摘要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造成了“猪贱伤民、猪贵伤农”的现象,对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基于2002—2022年生猪价格的数据,分析了猪周期的特征、影响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生猪产能周期是其价格周期的先导,利润驱动下的生猪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此外,中国生猪养殖的分散性、疫情不确定性也会加剧生猪价格波动。基于此,提出通过扶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监控能繁母猪产能,构建疫情防控体系,从而缓减猪周期负面影响的系列政策措施,以期促进生猪产业链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生猪价格;猪周期;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48-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Price Fluctuations of Live Pigs and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LU Yao,HE Pu-m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in the price of live pigs has caused the phenomenon of “low pig prices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and high pig prices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people”, which has had a series of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ve pig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data of live pig prices from 2002 to 2022, the characteristics, impacts and causes of the pig cycle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roduction capacity cycle of live pigs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price cycl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live pigs driven by profit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fluctuation of live pig prices, and the lag of the adjustment of live pig production capacity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fluctuation of live pig prices. In addition, the scattered nature of pig farming in China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pidemic will also exacerbate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pigs. Based on this,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pig cycle b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breeding enterprises, monitoring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reproductive sows, and building a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ig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 Pig price;Pig cycle;Analysis of reasons;Countermeasures
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生猪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猪肉价格受到猪周期影响波动较大。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本轮猪周期开启于2018年5月,上行周期内生猪价格同比上涨230.19%,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04.62%。下行周期开启于2020年9月,在此前的高利润刺激下,产能持续释放,价格和利润修复进入深水区,生猪价格同比下降63.23%,猪肉价格同比下降61.81%。价格的剧烈波动既加大了生猪产业链的经营风险,又对居民消费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着社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研究如何熨平猪周期,缓解生猪价格波动的频率和振幅,将有利于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生猪价格调控方案,让生猪养殖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基础民生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基于当前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对历次猪周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与成因,并提出了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的合理化对策。
1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
猪周期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现象,与蛛网理论模型类 似。养殖户根据本期生猪价格,对自身产能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下一期生猪供应量,并最终表现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其本质是养殖规模相对分散的条件中,利润驱动导致的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动[1]。从前历史周期相关研究发现,猪周期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周期持续时间变长
前5轮周期分别是2002年7月—2006年6月持续时间为36个月、2006年7月—2009年6月持续时间为35个月、2009年7月—2014年5月持续时间为56个月、2014年6月—2018年5月持续时间为48个月、2018年5月—2022年4月持续时间为47个月。周期有延长的趋势,同时生猪价格和母猪存栏见底意味着周期反转的开始。
1.2 周期中猪肉价格振幅增大 前5轮周期中活猪(中等)集贸市场价格当期值从波谷到波峰上涨幅度分别达54.3%、146.5%、89.2%、45.3%和188.7%。猪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格振幅分别为 55.7%、136.9%、86.3%、99.3%和204.6%。周期内生猪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扩大趋势,新一轮周期,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振幅均高于前 4 轮周期。
1.3 生猪产能周期是其价格周期的先导
由于能繁母猪数量与其提供市场产量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关系[1],一般来说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对应的是10个月以后的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价格周期是产能周期的完成时,价格上涨时意味着产能已经去化,而价格下跌意味着产能的实际恢复。2019年在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后,生猪存栏大幅下降,下半年猪价骤然升高,最高时猪肉价格超过50元/kg,在丰厚养殖利润和政策利好驱动下,2020年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与2019年相比,产能有所恢复,猪价一整年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到2021年产能逐步释放,下半年猪价震荡下跌,2022年随生猪产能继续释放,猪价仍将持续走弱,这也意味生猪产能的实际恢复。
2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
2.1 对CPI的影响
猪肉价格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价格剧烈波动使CPI也巨幅波动,进而对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历史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猪肉价格与CPI的走势高度一致[2]。特别是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成为了CPI变化最大的影响因素,2019年3月—2020年7月,猪肉价格变动对CPI的平均贡献度达到49.2%。其中2020年7月。猪肉价格拉动CPI上升2.3百分点,占CPI值(2.7)的85.9%[3]。2021年,CPI约回落2.5百分点,其中猪价下行拖累CPI下降约1.0百分点。
2.2 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我国居民家庭蛋白质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猪肉,而猪肉价格的波动,直接导致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下降。特别在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以后,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控数据,中国猪肉产量由2018年的5 403.74万t下降至2019年的4 255.31万t,下降幅度为21.3%。在此期间生猪价格由11.06元/kg上涨到36.52元/kg,猪肉价格由19.03元/kg上涨到57.97元/kg。供给短缺价格暴涨后,消费者逐步用牛羊肉、禽类代替猪肉消费,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比例由65%跌至55%。猪肉消费量由2018年的5 500万t下降至2019年的4 500万t,下降幅度为18.2%。
2.3 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
由于生猪产能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一旦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就会随之大幅起落。自从2021年猪价登顶36元/kg后,猪价开始持续阴跌至12元/kg。截至2022年一季度,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天邦、大北农、傲农7家上市企业出栏生猪2 654万头,头均亏损663元;牧原出栏1 381万头,亏损51.8亿元;正邦出栏242.6万头,亏损22亿元,温氏出栏402万头,亏损31.9亿新希望出栏369.7万头亏损45.3亿天邦出栏100.4万头亏损12.14亿元傲农出栏94.2万头亏损6.6亿元大北农出栏64.3万头,亏损5.4亿元。长期的亏损,会影响生产者积极性,可能导致生猪产能和产量的下降,使得下一轮猪周期存在内生上涨动力,影响生猪市场稳定。
2.4 对产业链的影响
长期内生猪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养殖户抛售,存栏的大幅下降还会带动饲料和原粮价格的持续性走低。生猪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养殖户扩大产能,而生猪存栏量的上升将带动上游饲料价格上涨。例如2019年非洲猪瘟防控手段逐步成熟,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料需求量随之暴增。玉米、豆粕作为生猪养殖饲料的原料价格持续走高。2020/2021年度(即从2020年10月—2021年9月)我国玉米存在的供需缺口约为1 891万t。截至2022年3月,玉米价格为2 800元/t,豆粕为5 000元/t[4]。在原料价格走高的情况下,各大饲料企业开始涨价,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春季以后,饲料行业已经经历了5轮涨价,猪饲料涨价约50~150元/t。
3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猪周期本质是农产品的内在属性和生产周期性导致的,同时也会受政策、疫情等因素影响。
3.1 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从完整的母猪选育、配种、育肥周期来看,一只小猪仔成为能繁母猪需8个月左右,能繁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9~11个月。基础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出栏量的晴雨表,基础母猪的存栏量决定了1年后生猪的出栏量[5]。所以产能周期是价格周期的先导,当供给的滞后性和消费需求错配时,就会导致价格的波动。例如猪肉价格上涨时,有利可图,养殖户通过增加能繁母猪扩大产能。当产能释放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时,养猪户又会抛售能繁母猪,导致后期供给短缺,使得猪肉价格上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