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思政力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见

摘要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涵,当前要找准乡村治理的关键短板,厘清影响乡村治理质效的主客因,发挥涉农高校的思政力量优势,补齐基层治理现代化短板,校地共同探索“党组联建、思政助力、双送下乡、双元共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助力乡村尽快走出发展瓶颈。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党组联建;思政助力;双送工程;双元共育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7-02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59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ZHANG Jian

(X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key shortcomings of rural governance, clarif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govern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ength of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jointly explore the road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joint construction of party grou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 double send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dual co-education”, to help rural areas get out of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Joint construction of party group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Double delivery project;Dual co-education

作者简介 张见(1969—),男,江苏睢宁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4-21

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农业界政协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全面振兴把脉指向。一直以来,我国特别重视乡村经济建设,愿意下大投资,乡村经济增长较快,但乡村发展的其他方面则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出现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历史经验表明,仅靠拉抬经济带动其他方面,或寄希望于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渗漏”是解决不了乡村全面发展问题的,必须一体化布局,统筹乡村各个方面发展。

1 找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短板

乡村要富,乡村要美,乡村还要文明;乡村富、乡村美不仅要“口袋富”“村容美”,也要“富脑袋”[2]、“壮骨架”“美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乡村治理进程中的短板,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乡村法治化等方面加大气力,多元聚合一体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抵御风险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强

乡村党支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是群众惯于依靠的村级基层组织,是村民抗拒各种风险、抵御各类自然灾害、解决重大问题的主心骨,更是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政治保证。但随着乡村空心化的形成,大量的劳动力外溢,以及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党基层组织建设、组织能力不断暴露出弱点,致使关键阵地出现豁口,乡村党支部显露出不能适应条件变化的症状,主要表现有: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建经验不足[3],掌握党的理论水平不够,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不到位,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的多,集体决策少,决策不能体现最大共识;两委主要同志教育经历简单,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除外);缺少市场经济大潮的历练,当市场条件快速变化时拿不出有效应对措施,尤其是经营风险或遭遇自然灾害出现时,缺乏带领辖区内各类农业合作社走出困境的实招硬招。

部分乡村两委成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懒政不作为、漠视群众利益,忽视农民权益,早已忘掉主动干事、勇于担当、敢于扛责的政治使命,有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村两委习惯于凭经验惯例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舆情出现时,村两委反应迟缓,缺乏快速应急反应机制,相互推诿扯皮,不能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力,不能依法依规妥善消解舆情,仅靠乡贤能人周旋调解,解决问题思路老旧,效率低下,往往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使本不该扩大的舆情出现反复和无法收拾。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群众有看法、有意见。凡此种种,无疑拉低了村干部的威信,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1.2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漏点仍在,制约乡村文明全面美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道德认知较大程度依赖于乡风民俗熏染,伴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代代流传的淳朴民风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散失,由于缺少善于从事公民道德教育的专业人士援助,乡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较大漏点,乡村先进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他方面,婚丧嫁娶等移风易俗阻力很大,富了“口袋”空了“脑袋”尚未扭转,“壮骨架”“精神美”面貌改善任重道远。提升乡村居民思想道德水准,要加大文化扶植力度,补齐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乏力的短板,还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发扬优良家教家风,留住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塑造文明清纯乡风,抵制不良陋习,封堵精神文明建设的漏点。

1.3 法治意识基础薄弱,制约“三治一体”水平提升

“枫桥经验”的基层治理智慧在中国乡村治理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民主决策破题基层矛盾,到民主法治与服务意识的基层治理精髓提炼[4],“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始终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佳路径。自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空心村落形成后,实际参与乡村自治的主体严重缺失,中坚力量也无法在乡村完成传习清淳民风、教化后代的规约,老辈村民们仍旧习惯于“无诉”生活。尽管法治思想早已进入乡村,但“厌诉”通识制约着村民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普及法、学懂法、用好法需要专业人士长期驻村援助。加之极个别村委以权代法、专断或独断压制乡村民主法治氛围,民主法治精神得不到大力彰显,官僚化、家长制作风和做派不断弱化乡村两委在基层的中心地位,不难看出,乡村综合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三治融合”治理存在明显短板,乡村治理基础弱、难点多依旧是制约“三治一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卡点。

2 涉农院校思政力量助力乡村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2.1 培根铸魂“王牌”党组织,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涉农高校思政党总支在学校党委和纪委直接领导下,党组织建设规范科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结合思政教师党员特殊育人使命,在组织制度、纪律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先进党性锻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筑牢各种防线,成为高校培根铸魂“王牌”党组织,在立德树人中勇扛责任走在前,能够真正发挥党总支的模范带头作用。

2.2 思政教师党员理论优势明显

思政教师大多受教于马克思主义一二级学科相关专业,具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学历、职称高,理论基础和教学功底扎实,长期担任学校业余党校讲师,善于讲党课、授理论。大部分教师法学硕博毕业,有的做过兼职律师,有的担任过普法大使和政策宣讲员,有着丰富的法律政策宣讲经验。予农,思政教师熟知精准扶贫机制,善抓“扶贫、扶智、扶志”三结合重点,懂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预防规模化返贫重要性。予生,最知育人重在育心,尽早扶志,能够胜任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3 农业教师也是思政工作能手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前,思政力量助力“三农”发展领域几乎是盲区。时代发展给广大思政教师提供机会和展现才智的舞台,“3.18”讲话之后,涉农高校牢记立德树人目标任务,落实“三全育人”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就是瞄准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教改举措,这种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结合的教改实践,让涉农专业教师个个练就了“双师”好身手,在助力产业振兴、行业振兴同时,也能给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植入“爱农、事农、兴农”种子,使其扎根于“三农”事业。

3 探索思政力量注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3.1 校地基层党组织联建,支委互结对子

校地基层党组织联建主要目的是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乡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政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4],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

3.1.1

建立校地组织联谊机制,夯实基层政权。让基层人民群众始终满意信赖是乡村党支部不懈的奋斗目标。因此,建强党组织就成为校地党组织联建的重要目标[5]。校地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要发挥双主体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作用,合作愿望要强烈、工作作风要务实是前提,这样查摆问题才能不遮不掩,落实负面清单问题才会不折不扣。校地联建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长久,引入战略思维,依法依规遵章实施整改,主要健全基层组织、建立和完善制度单项。重点建设好“三会一课”单项,落实好“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单项,高质量开好“民主评议党员”单项等。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员发展中坚持标准,积极培养,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和程序严格。严格组织生活,加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建立思政教师党员乡村“工作坊”,为思政力量注入地方组织建设构筑阵地。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做好乡村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强村两委班子,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协助基层组织健全村干部后备人才选培机制,选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扎根人民的后备干部,提升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准。

3.1.2 建立校地党员共同联系农户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思政教师党员与村支部支委党员结对,共同对接村民小组农户,一体化提升乡村法治化水平[7]。乡村治理法治化重点是实现乡村善治,而乡村善治的重点工作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有效履职,多途径法治教育、多元法律服务供给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通过校地党员结对并联系农户制度,规范乡村权力建设,厚植乡村法治政治根基,强化法律村规有效实施,为善治构筑政治保障。思政教师党员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找准乡村治理难点,摸清发展困境原因,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合理需求和正当关切,协调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做好政策解释和安抚工作,激励村民投身乡村治理事业,激发实现共同富裕干劲。此外,校地基层组织启动基层治理数字平台联建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探索适合乡情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为上级政府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