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研究

作者: 殷琳毅 李进 赵卫东 顾绘 徐秀银

摘要 分析比较国内外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发展成效与举措,总结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经验做法,剖析存在不足的原因,结合南通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从教育培训、跟踪指导、政策扶持、体系建设等环节提出适合南通市实际的、具有较高理论研究坐标和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8-026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6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YIN Lin-yi,LI Jin,ZHAO Wei-dong et al(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tong,Jiangsu 226007)

Abstract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Nantong City,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comings, and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antong’s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propose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approaches suitable for Nantong’s actual situation, with hig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coordinates and strong practic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from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cking guidance, policy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High-quality farmers;Cultivation;Ways;Innovation

随着深入改革及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特别是农村高素质人才向非农产业加速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普遍素质不高。据统计,2021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73.3万人,农村人口222.7万人,占28.8%。其中从事农业人口中,按年龄划分,40岁以内(含40岁)占6.3%,41~45岁占1.9%,46~49岁占17.6%,50岁以上(含50岁)占74.2%;从学历划分,本科及以上仅占5.2%,大专占12.5%,高中占20.2%,初中及以下多达62.1%。从业人员总体呈现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特点,凸显“人”的短板问题。2005年农业部第一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新型职业农民”,正式开启了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但关键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大幅增加投入培育农民,重点培育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人才智力作用[4]。该研究分析南通市农民素质问题的现状,明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次关系,探索高素质农民成长规律,创新视角下提出适合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相关路径,以期对实现南通市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提供参考。

1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为了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从法律、管理、教育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得力的措施,对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有重要借鉴的意义。

1.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国家立法保障,提高农民的素质,是美、日、法、英等国家的首要方法。《莫雷尔赠地学院法案》和《莫雷尔法案》是美国最早的关于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5],德国1969年起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以及《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三部法律构成了其职业教育的法制基础[6],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就职业农民培育进行了立法。此外,充足的财政资金投入,贷款、税收、农业保险等金融优惠政策,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为农民培育提供了支持。

1.2管理科学,体系健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民培育已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私人企业辅助的体制。创办了很多农民培训机构,从正规的农业学校到业余的培训学校,从培训队到俱乐部,从报刊到网络,覆盖各个层面。美国拥有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于一体的体系,德国的“双轨制”模式将农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7],法国将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三部分有机融合[5]。

1.3注重实用,方式多样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为农民提供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培养其适应市场的变化的能力,提升其竞争力和创造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德国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法国农民不仅具备农业生产技能还掌握农业周边产业知识。培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且认真有规划按程序的设定严格执行。培育方式上,德国长短结合,长期培训是3年、短期培训1~2周;荷兰实行资格执照制度,执照有效期为5 年,期满必须要参加2~4次培训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获许延长执照的有效期限[8]。

2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取得成效

2.1农民培育工作稳步推进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起步较晚,但经历了人数、质量、覆盖范围等跨越式增长,为新型农业经营和生产主体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奠定良好基础。自2010年以来,受训农民达1 200余万人次。将广大农民作为培育对象,从理念、技术、经管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全方位培训,拓宽培训渠道和学历提升途径,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接受培训提高技能。

2.2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我国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级以上)、农业职业高中等约6 980所,是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各级各类层面出台有关农民培育的支持政策,鼓励返乡人员、有志青年、退伍军人等热爱、学习、从事农业。农民教育培训单位,立足当地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农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送教上门,建流动课堂,聘请专家教授深入一线,在田头地尾开展现场教学,使农民既不误农时又不误学习。

2.3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利用涉农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等具备资源和能力的载体,建立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多单位合作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联盟、家庭农场等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其中,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扶持,建成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

3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

截至目前,南通市共实施农民培育项目75项,累计投入农民培育资金超5 000万元,培育农民超15万人次。涉及南通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覆盖率100%,培训内容上涵盖稻麦、蔬果、畜禽、渔业、休闲观光等。

3.1主要培育模式南通市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的培育理念,创新“一中心,二融合,三精准”的培育模式。一中心,按照“围绕产业办培训,办好培训促产业”的理念,始终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两融合,坚持科技与农业产业相融合,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9]。三精准,一是培育对象精准,优先遴选年轻、学历高的对象。2020—2021年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中,40岁以内(含40岁)的学员数占48.0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52%,重点遴选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作为培育对象。二是培育内容精准,以服务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围绕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教学课程和内容,将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作为重点培育内容。三是跟踪服务精准,围绕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学员实际需求,组织专家进村入户跟踪服务,做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2019—2021年做到培育学员跟踪服务指导全覆盖[10]。

3.2取得成效与创新

3.2.1高素质农民培育全覆盖。2019—2021年,累计完成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约5万人次,年增长率17.74%,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覆盖。

3.2.2农民结构优化。吸引了一批能创新、敢创新的“双创”职业农民,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催生了农业新兴业态发展。培育了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传统职业农民,通过不断提升知识结构,发挥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作用。促进了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高知”职业农民,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生力量[11]。

3.2.3围绕产业促增收。2019—2021年,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超百余项,全市农业三新覆盖率超过98%。以优质稻麦、高效瓜果、生态畜禽等产业为主的高素质农民直接受益面较大,202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增农业产值超20亿元。

3.3创新视角下南通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举措

3.3.1培育体系制度化。以优质粮油、精品园艺、生态畜牧、现代渔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探索建立了契合南通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10]。

3.3.1.1校地结合,组织到位。搭建了校地联系、相互合作的农民培育平台,科学组织成员发挥培育体系的优势。一是成立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农业职业院校牵头农业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二是创新培育体系,建立了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和南通市、县两级农广校为主体,海门春野家庭农场等涵盖粮食种植、瓜果采摘、休闲观光、家庭园艺等多种类型培育基地(田间学校)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10]。

3.3.1.2校政结合,能力提升。遵循“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从农村内部培养人才。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南通市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程”[12],南通市委组织部、南通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等联合下发文件。目前,南通实现了村(社区)45周岁以下年轻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为全市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3.1.3校企结合,融合发展。①生产经营主体向教学主体转变。围绕高效优质农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共同建立了高效设施园区、田园综合体、稻麦高效种植区、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农民身边的田间学校[10]。②学员向学生转变。据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统计:2019—2021年,30%以上的高素质农民报考成人学历教育,其中园艺、作物生产、植保类专业占55.23%,农业经济管理占25.21%,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占15.37%。2019—2021年全日制社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全市共有超700人报名,为南通高素质农民培育增强动力。③学生向职业农民转变。自2015年以来,南通共开展涉农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3 000余人。其中95%以上的学生获得培训证书;75%以上的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坚持学历提升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切实推进书证融通,育训合一。

3.3.2培育方式多样化。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不动摇,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现场观摩。以学员为主体,开展专家座谈、分组交流、典型经验介绍。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全面提升学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