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在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作者: 谢中国 罗玉双 韩庆 罗丛强 王金龙 杨品红摘要 挖掘与水产养殖行业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建设校园文化、院系文化等,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课外学习等途径将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了文化育人的穿透力,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专业教育起到了协同育人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关键词 文化育人;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S-0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3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farming culture,fishing culture,water culture,etc.)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were excavated,the campus culture,department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 were built.The culture education resources we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whol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talents in aquaculture major through various ways such as cour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afterclass study.The penetration of culture education was improved,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tudents was strengthened,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as achieved.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as promoted,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talents was stably improved.
Key words Culture education;Farming culture;Fishing culture;Water culture;Campus culture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0164,HNJG-2022-0237)。
作者简介 谢中国(1980—),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锚准“十大育人”总目标,深化思想共识、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形式载体,构建科学、完善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五大职能。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知识传授、智慧启迪、环境熏陶、情感诱导等方式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如何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优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立体育人”,培养出文化自信的未来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重点解决的问题[2]。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处的行业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支持,为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基地,参与人才培养并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进行检验。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肩负着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乡村振兴等使命。水产养殖学专业属于农业类专业,水产学科属于大农科,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劳动属性。水产专业的学生要体悟“三农”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专业知识回馈祖国的农业事业,助力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与水产行业相关的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文化育人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对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1 加强行业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1.1 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部署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然而,在社会上农业类专业比较冷门,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不多,且行业从业条件差,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转专业的比例较高,涉农专业的学生出现严重的“离农”倾向。近年来,很多农业类专业学生对农村和农民越来越不了解,且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
为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等课程教学。涉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耕读文化传统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农耕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涉农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三农”现状。
1.2 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千篇一律,未能突出专业与行业特色
文化育人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未来做人做事和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供支撑。现在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文化育人部分主要是通识课程(礼仪与行为规范、艺术与审美、人文情怀等)的学习,缺乏专业和行业教育特色,且公共选修课流于“宏大叙事”,“两张皮”问题突出;校训、校歌、校风等文化育人资源局限于“励志奋进、求实创新”等内容。产教融合中的文化浸染熏陶实际上是指大学文化与产业文化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文化育人,亟待搭建产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的平台。
1.3 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连续32年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连续17年水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和水产品贸易集散地,拥有最完备的水产全产业链。水产养殖业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涉农人才深入基层、到产业发展第一线去。然而,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水产工作,部分大学生的从业兴趣不高,仍有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放弃从事水产养殖行业。
农业和农耕文化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三农”情怀,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非常有必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服务“三农”,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
2.1 农耕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其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等方面。从最初强调自食其力的自主要求,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理念,再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耕读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其对农业、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都有重大影响。
所谓“耕读文化”,“耕”为生存之本,“读”为升迁之路,一代代中国人就是在耕读文化的浸润和哺育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耕读之家在古代乡土社会中受到普遍尊重,这也是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的内在精神指引。耕读传家的观念深入民心,经常能见到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写着“耕读传家”。从“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到“胸怀天下、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耕读文化造就中华儿女[3]。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耕读教育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共享理念,与西方博弈式、利益交换式的掠夺型文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我国农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将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传统文化自信[4]。
2.2 渔文化
渔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鱼类捕捞、养殖、渔获物加工等渔业生产方式,也包括渔民独特的生活习俗等,是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流传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中国人历来爱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资源,从捕捞、养殖、食鱼发展到观赏、绘画、音乐、舞蹈等,渔文化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庆嫁娶等方面,比如湖南汉寿的鱼龙会、太湖渔家的献头鱼等[5]。
渔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而且凝聚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感。春秋时期,范蠡创作的《养鱼经》成为水产养殖文化的结晶,指导着几千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先民创造的桑基鱼塘、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等渔业生产技术,体现出古人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域资源的聪明才智。渔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钓而不纲”的名言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农业农村部认定了多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湿地农业等,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保护,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示范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创造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粪肥泥、塘泥种桑实现了饲料高效循环利用、养殖过程零废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渔文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观赏与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6]。宁波等[7]曾探讨人文渔业、文化型渔业经济等相关内容。休闲渔业不仅为渔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经济价值,而且拓展了渔区发展新空间,开辟了渔业发展新领域,对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
中国渔文化凝聚着自身的精神主线,渔文化精神归纳为敬畏自然、勇于进取、拼搏合作、向美求善、开放睿智、热爱生活[6]。这些渔文化从本质上与广义的中华文化精神是一致的。渔文化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3 水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催生出光辉灿烂的水文化。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水文化思想洋溢着激情、挥洒着智慧、昭示着哲理、闪烁着思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不仅验证了“人水和谐”的水文化内涵,而且为水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中华民族水文化精髓有效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水以其性质和用途启迪人们创立了诸多与它相关的学科,比如水产学、海洋学、水利学、水文地质学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水育人”的传统、“上善若水”的品德、“水滴石穿”的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大江东去”的气概……这些都是滋润生命茁壮成长的养料[9]。这些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水文化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让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感知水的品质、感悟水的德行[10]。
鱼乃水中之灵、食中之鲜、众生之福。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以水为环境,以养殖品种为载体,供给优质水产品,维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在当今这个鱼水共生的时代,讲好水文化同样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全国渔业行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净水渔业是以水质改善为目的的渔业方式,非常注重鱼和水的和谐共生。“耕海牧渔”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有计划地繁殖和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水养殖业,建立高效的海洋农牧场。结合水产学科的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水文化教育应在水产人才培养中突出水文化的特色。水文化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切实履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