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作者: 张笑寒 李金萍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当前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探析其所面临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完善、传统教学方式亟待改革、优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研究生创新动力不足等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改革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拓宽人才培养和交流渠道、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打造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11-026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6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han, LI Jin-ping(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postgraduates of agriculture-relat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relat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urgent need for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lagging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uneven level of the tutor team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ve impetus of postgraduat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postgraduates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broadening talent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uilding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platform and building talent training faculty.

Key wordsAgriculture-relat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ost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s;Problems;Countermeasure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创新人才作为我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持续而广泛的关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驱动要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推动了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融合,农业生产方式也在逐步向现代化转变。在我国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对涉农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和培养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管理创新型复合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和主动谋划新农科建设“中国方案”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着力点[1],同时也给各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背景下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涉农经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模式、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我国教育强国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国家[2],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3]。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李勇等[4]基于当前理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程明等[5]针对我国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体两翼四协同一目标”的拔尖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是关于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赵凯等[6]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既有关键问题入手,构建了集招生、教学、研究、成果展示的“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遗憾的是该文采用单一案例进行研究,虽然样本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研究结论不一定对其他的高校适用,未来还需要扩大研究的范围。

当前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然面临较多的问题,如价值追求单一、考核方式固化、评价指标不完善、创新实训平台难以保障等[7-8]。鉴于此,庞鑫培[9]构建了一套三维“立体化”培养机制,包括“学思结合”的教学模式、“知行统一”的科研方式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颜建勇等[10]提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立交叉学科学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可供选择。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研究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很少有针对具体学科类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故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专业性,实施起来也较为困难。高校涉农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人文社科范畴,加强该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因此,探究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这代表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11]。高等农林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其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高校在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期满足人才市场上供需对等的要求。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在涉农经管专业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从教育模式灵活性、专业方向多样性和课程设置科学性等角度,探索了涉农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的有效举措[12]。

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状态不容乐观,许多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竞争力弱的窘境。按照规定一般硕士学位论文中应当有创新性成果,然而实践表明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性成果依然十分缺乏,高水平学术论文偏少,创新性大多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的新认识和技术上的改进,尚无对新理论的探索[13]。因此,高等院校涉农经管专业如何抓住学院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经管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关键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2.1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完善多数高校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过于笼统,划分在经管大类,没有分小方向进行进一步更细致、更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培养目标也仅仅表述为培养经济、管理、科研、技术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上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导致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懂信息技术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这类问题频发,致使现有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相较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显滞后,且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兴的有利于研究生更新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不足,限制了其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拓展,难以敏锐地捕捉到前沿交叉学科的创新论题。

以南京市某高校为例,其农业经济学的培养方案与经济学大类一致,目标为熟练掌握专业方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我国国情和经济学学科发展趋势的高层次经济学理论研究人才。专业主干课大多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类基础学科,而关于涉农经管专业内涵的课程不多,缺乏专业特色。而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未能做到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交叉融合[14]。可见,该培养方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2.2传统教学方式亟待改革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训练不足。近年来,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张,带来了与导师队伍建设增长速度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导致出现了研究生培养本科化现象[15]。大班上课迫使课堂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这一纯知识灌输型的单向教学方式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存在感和主动性,互动的缺失也有碍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形成创新思维。即便有部分课堂要求学生上台讲述,也可能因同一小组的人互相推脱或“搭便车”行为阻碍创新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式过于模板化。传统的标准化、应试型考核方式强调模板化作答,限制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创造。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关注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考核,这种仅考查学生机械记忆能力的考核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型思维。即使有些课程采用论文考核的形式,最终也会因人数过多而给予不了每位学生更为细致的指导。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必须尽早加以改革。

2.3优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滞后纵观各高校在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搭建的理论实训平台,情况不容乐观。学术交流讲座、创新实践竞赛以及课题研究项目等平台建设滞后,研究生的创新基金项目有限,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有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但由于培养单位和导师的课题与经费有限,学生参与机会较少且涉入程度不深,这同样难以充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涉农经管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针对性、创新性的有效建议,因此,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架构和政策特点外,研究生深入农村基层、了解“三农”实情更有助于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索创新问题解决方案,这一理论联合实际的过程需要学校为之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然而新冠疫情形势下许多农村调研活动遭到中断,不少院校对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并未采取一些仿真模拟实验课堂等替代性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