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山区产业振兴的路径探讨
作者: 钟妙苑 韦鸿
摘要 产业兴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产业先行。以湖北恩施州为代表,探讨了鄂西山区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产业发展概论明确恩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科技水平低下、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明确其“稳农、助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恩施州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山区产业振兴;SWOT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18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43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Enshi Prefecture, Hubei Province
ZHONG Miao-yuan, WEI H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a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Industry prosperity is the cornerston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must first. Taking Enshi Prefecture in Hubei Province as a representa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 area.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clear that Enshi currently has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imbala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weak endogenous power. Through the SWOT analysis, it is clear about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tabilizing agriculture and assisting workers”.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of Enshi Prefec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Mountain industry revitalization;SWOT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ZH19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03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ZD073)。
作者简介 钟妙苑(1986—),女,广东顺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农村土地管理。*通信作者,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6-3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主要包括以种植、畜牧、水产和林业为主的基础农业;以农村经济主体兴办的加工制造业、运输业、商业经营等为主的第二产以及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联系;以旅游文化、金融服务为主的非农产业。山区的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依赖于环境,也限制于环境。恩施是鄂西山区的典型代表,笔者立足恩施产业,由恩施的发展困境以点带面,探究鄂西山区产业振兴的路径,为山区产业发展,特别是山区经济指明道路。
1 文献综述
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继脱贫攻坚战后,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决策,并将乡村振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关键任务,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明确要求[1]。而产业振兴,学术界较为公认的理解为,通过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质量[2]。虽然乡村所创造的GDP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并不大,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产业,要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就要保障产业的发展。
于健嵘[3]强调乡村振兴的进程立足于两大前提、两大重点:一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二是立足于地方特色,两大重点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为重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选择上,学者们以产业基础的薄弱与资源条件的多少将乡村划分为资源优势突出区与资源禀赋匮乏区。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一般资源也相对匮乏,宜采用外部诱发型发展模式,借助外力,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大量注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带动经济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这种地区宜采取内生型发展模式,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间融合发展为目标。学者张树辉[4]将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方主张外来资本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因为他们资金雄厚、观念先进;另一方则提倡以本土居民为核心,孔祥利等[5]还提出了“中坚农民”的概念,除此之外乡村产业对于发展乡村文化、推进生态文明振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山区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将影响山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归纳为自然条件、资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主观因素以及乡村文化程度、领导班子等客观因素[6-7],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8-9],但在实施路径中大部学者都持有相同的理解:那就是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注重区域品牌建设,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带动经济建设。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对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理论基础研究,缺乏实践转化。并且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大量出现同质化,特别是在旅游产业上。该研究选择深度贫困山区湖北恩施州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鄂西山区产业发展的调适,来寻找一条经验可传播、模式可复制的道路,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一些努力。
2 恩施州产业发展概况
恩施州有丰富的生态、矿藏、文化资源,其果、茶、药、特色养殖产业突出。自2010年恩施州两路(高速公路和铁路)开通,旅游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恩施州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的18.3∶30.1∶51.6调整为18.1∶22.6∶59.3,第一产业下降0.2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7.5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7.7百分点。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887元,
比2019年增加0.0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930元,比2019年减少0.02%。分析可见全州经济增速缓慢,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紧靠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农水平低下。
由图1~3可以看出:恩施州2016—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稳定在18%,第二产业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几乎占全州产业总值60%,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外部依赖性极强的第三产业遭受冲击,全年该产业总值仅为202.06亿元,增速为-3.7%。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农林牧副渔实现总产值370.59亿元,实现0.7%的增长,其中油料、烟叶减产,蔬菜、茶叶、园林水果等增产,猪肉减产,禽蛋产量增加;全年工业和建筑实现生产总值202.06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鲜冷藏肉、自来水、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皆减产,精制茶、电力企业、电子企业相对保持上升。
在2016—2021年的生产发展中,全州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18%左右,工业产业结构保持28%左右,而第三产业平均占比接近60%,而恩施州将第三产业作为主要产业,也受由其生态资源、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影响。但从2020年来看,第三产业具有极强的外部依赖性,易受经济、环境、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失衡严重。恩施州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大多集中在农村,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在未来全州发展中,需要积极去发掘本土内生动力,以“稳农、助工”缓解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弊端。
3 恩施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结合实地走访以及对景区工作人员、相关企业、来访游客、当地居民调研,根据2016—202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分析得来恩施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图4)。
3.1 优势
恩施州位于神秘的30°N线上,拥有着“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烟草王国、土苗风情园”等称号。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215科、900余属、3 000余种植物及500余种陆地脊椎动物,森林覆盖率达到70.14%;自然景色优美,奇特喀斯特地貌,有“恩施大峡谷、巴人溪、利川腾龙洞”等20余处国家级景观;富硒矿藏、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因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在2011年9月,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TEMA14)授予“世界硒都”称号[10]。具备发展“硒产业”的优势条件;且民族文化浓烈,有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共29个少数民族聚居,留存大量珍贵的建筑、文字、手法技艺。
3.2 劣势
2020年恩施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州GDP总值的2.65%,科技型企业少是恩施州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恩施州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区,全州高新技术企业62家,但大部分是2019年之后引进,并且涉农、涉旅企业偏少,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共计196家,恩施仅占14家;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观光功能、旅游附加产品等开发不足[11];最后是专业产业人才匮乏问题,恩施州仅有3所省部级大学,且教育教学水平远不及一二线城市。恩施州的优势突出明显,劣势同样如此,需要长期深化改革,打好发展基础。
3.3 机会
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打造恩施“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相关意见,恩施将着力围绕“硒产业”,打造中国硒谷、世界硒都,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紧绕硒食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建材化工等产业纵向发展。恩施未来的目标是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的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是恩施州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恩施州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资源转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3.4 威胁
我国幅员辽阔,不乏奇山丽水、名胜古迹,受到成渝经济圈压迫,其拥有着更为便利的交通、景观,其经济、旅游、城市建设的进步无疑对鄂西的生态经济形成极大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是恩施产业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差异化发展是恩施产业振兴的一大难题,也是突破危机的关键。省内宜昌清江画廊、荆襄楚地古城、武当山道教文化以及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都显得恩施在鄂西圈中优势不明显,招商融资难成为发展亟待突破关卡;最后就是在“两山论”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做到相辅相成,这是恩施州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一点,需要在未来发展中着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