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现状与策略

作者: 杨涛 张秀梅 赵强 柯可 周晓群

摘要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牧场建设与碳汇渔业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阐述了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碳汇型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服务“双碳”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碳汇渔业;蓝碳;“双碳”战略

中图分类号 S 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2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4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Yantai

YANG Tao,ZHANG Xiu-mei,ZHAO Qiang et al

(Yantai Marin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Yantai,Shandong 264003)

Abstract As the largest carbon reservoir on the planet, marine has great carbon sink potential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combination of marine ranching and carbon sink fishery is a new aquatic conservation form.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aqua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 amount of biological carbon fixation can be improved. Therefore,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new way to expand fishery carbon sin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Yantai,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fishery and strategies concern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Key words Marine ranching;Carbon sink fisheries;Blue carbon;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基金项目 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YTSK-2022-189,YTSK-2023-470);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SDAIT-22-10);2022烟台年市级统筹涉农项目(烟农〔2022〕133号)。

作者简介 杨涛(1984—),男,山东烟台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海洋牧场、碳汇渔业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26

烟台市横跨黄、渤海,管辖海域面积1.23万km2,海岸线长1 071.19 km,分布海岛230个,沿岸有莱州湾、龙口湾、芝罘湾、丁字湾等7处较大海湾,具有丰富的贝类养殖、海藻(草)场等蓝碳资源。烟台市是全国重点渔区和优势水产品主产区,也是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行者”,发展碳汇型海洋牧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为助力海洋渔业绿色转型与零碳未来,烟台市积极将碳汇型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发展优势,加速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不断拓展碳汇渔业发展空间,争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1 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背景

2011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唐启升院士首次提出了碳汇渔业的概念[1]。主要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碳储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温室气体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2]。明确提出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海洋牧场底播增殖、滤食性鱼类养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以及捕捞渔业等[3]。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烟台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的渔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等修复水生栖息地,营造适宜生态环境,通过底播增殖和放流等手段补充水生生物资源,是碳汇渔业的典型模式之一,对扩增海洋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碳汇渔业不仅推动渔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更是“可产业化的蓝碳”[4-5]。

2021年10月份,国家接连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份重磅文件,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重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5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其中,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海洋碳汇尤其重要,海洋固碳能力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6]。海洋是我国渔业活动的重要依托和载体,生物群落与其依存的海洋生境碳汇潜力巨大,基于上述背景,碳汇型海洋牧场应运而生,发展前景广阔。

2 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现状

2.1 坚持政策支持,推进蓝碳经济健康发展

烟台市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紧抓机遇,于2021年6月发布《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要素交易市场”“高水平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以及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行业完成达峰目标,开展低碳示范区、低碳社区和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建设。烟台市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制定了《烟台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根据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烟台市碳达峰碳中和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烟台市海洋碳汇工作实施方案》,蓝碳工作稳步推进。

2.2 坚持种业领先,奠定碳汇渔业发展物质基础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发展养殖,种业先行,种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7]。近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优良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生产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努力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健康苗种生产基地。目前,烟台市拥有省级以上海带良种场2处,其中国家级1处,年培育苗种20亿株以上;拥有贝类良种场8处,其中国家级1处,年培育苗种3 491亿粒;拥有省级以上刺参原种场3处,其中国家级1处,年培育苗种247亿头。扇贝、牡蛎、海带、刺参等碳汇主要养殖种类全部实现苗种人工繁育,为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苗种支持。

2.3 坚持发展贝藻养殖,提升海洋渔业碳汇能力

海水贝藻养殖具有高效“固碳”作用,藻类等海洋植物是公认的高效固碳生物,我国已经将养殖贝藻类列入蓝碳范畴[8-9]。烟台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长岛等低温水域开发大型藻类养殖,在招远、莱州、龙口、牟平、长岛等地鼓励发展双壳贝类养殖。2021年,烟台市贝类养殖面积14.413万hm2,产量达116.30万t;藻类养殖面积达0.593万hm2,产量达6.8万t。有研究统计[10],2010—2019年烟台市贝藻养殖碳汇总量达116.36万t,其中,贝类养殖碳汇总量92.15万t,藻类养殖碳汇总量24.21万t。通过收获海水养殖贝类与藻类年均移出的碳量约116.36万t,根据单位物质的量CO2所含碳的质量分数(27.27%)推算,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6.65万t,在提升碳汇移除效率的同时,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效果。

2.4 坚持底播增殖优先,拓展碳汇渔业发展空间

烟台市始终坚持以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核心,加快推进庙岛群岛、芙蓉岛、套子湾、崆峒岛、养马岛等人工鱼礁群和海藻(草)场建设。通过构建人工海礁生态系统,形成了“贝-藻-参”底播增养殖模式,进一步拓展了碳汇渔业发展空间。目前,烟台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43处,其中国家级18处,占全国总数1/9;海洋牧场总面积9.133万hm2,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营造“海底森林”6.667万hm2,示范区投礁规模突破350万空方;投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4%,生物量增长5.3倍,海洋牧场和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作为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方式之一的刺参底播增殖,近年来,发展趋势迅猛,规模逐年增大。2021年烟台市刺参养殖面积达3.927万hm2,产量达2.74万t,其中底播增殖面积达3.473万hm2,产量达1.918万t,分别占总量的88.5%和70.0%。海区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渔业活动也逐步向绿色和生态方向转变。

2.5 坚持示范引领,构建生态系统碳汇区

烟台市通过构建人工海礁生态系统,形成了以贝类为基底的藻礁养殖场,不仅有助于恢复浅海海域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也形成了一个优质的海洋碳汇区。据统计,烟台市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达到94%,重点海洋牧场区域的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仅以长岛东源省级海洋牧场为例,通过技术研究和项目实施,目前已实现海藻场养护面积59.08 hm2,布设藻礁1 000座,海藻苗种46.75万株,将为打造碳汇型海洋牧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年均固碳量(CO2)提升方面,按照国内现行的计算方法[11],实施海域原海藻场的年均固碳量为193.87 t,项目新增人工海藻场的年均固碳量为53.58 t,占原海藻场年均固碳量的27.6%,有效恢复和增加了海区固碳能力。

2.6 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

烟台市依托海洋牧场,着力探索和构建“海洋牧场+海洋装备+旅游”“休闲海钓+游艇”的低碳渔业产业链,将碳汇渔业发展与特色休闲渔业结合,进一步实现海洋渔业固碳减排、绿色发展目标。以烟台屺

山母

岛海域温流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例,该牧场拥有确权海域面积2 667万hm2,始终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推行“鱼-虾-贝-藻-参”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化生态增养殖模式。坚持科技理念,合理配置海洋牧场养殖种类和养殖比例,并在良种繁育与养殖新工艺、养殖生态环境监测、贝类良种及养殖新工艺示范推广等方面积极开展生产试验,探索碳汇渔业新模式和新技术,形成“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大渔带小渔合众生产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海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0%以上,生物增长量提升5倍以上。

2.7 坚持资源修复,推进增殖放流生态补偿碳汇

增殖放流作为一种生态补偿的重要手段,既能修复渔业种群结构,又能丰富区域渔业资源、增强渔业碳汇[12-13]。2021年烟台市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31亿单位,完成年度计划102.6%。其中莱阳、海阳、莱州有4家企业开展义务放流活动,放流中国对虾、斑石鲷、真鲷苗种5 894.9万单位。组织开展了“2021中国·烟台第三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和“第三次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褐牙鲆、黑鲷、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绿鳍马面鲀等大规格苗种105.64万尾。通过增殖放流,调整烟台市自然海域生态网结构,增加海域生物量,增强海洋碳汇功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