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乡贤治村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谭星驰 李瑶

摘要 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夯实巩固基层政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等作用。乡贤治村本就是我国的一大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并在历史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称谓、身份发挥着几近相同的作用。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作出的总体规划,也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导向。当前我国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正处于新的阶段,新乡贤在参与治村的过程中仍存困境,因此,必须着力从思想认知、制度健全、政策激励、福利保障等方面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确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路径,使这一群体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新乡贤;乡村治理;运行机制;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D 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16-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48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New Rural Sages” Governance to Boos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TAN Xing-chi,LI Ya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rural governance, the new rural sages play a role in consolidating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improving rural governance, building a new system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ing a new pattern of rural governance.It is a great tradition of our country to govern villages by rural sages,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lays nearly the same rol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ith different titles and identities.At a time when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meet,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alls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is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focusing on the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for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also the work guidance of the new rural sari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At pres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new rural sages in rural governance is at a new stage, the new rural sages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village governance,therefore,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rural sage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cognition, sound system, policy incentives, welfare security, etc., and establish the path of the new rural sage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so that this group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sages;Rural governance;Mechanism of ope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JD4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B10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JJ50260)。

作者简介 谭星驰(1988—) ,男,湖南零陵人,讲师,博士,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阶段性谋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同时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3];2019年12月3日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2]。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发展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新乡贤在完善乡村治理路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调解乡村矛盾纠纷、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是有着重要价值。当前如何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4],如何大力培育新乡贤,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 乡贤治村是我国乡村治理一大传统

1.1 乡贤发展的历史逻辑

“乡贤”最早见于东汉时期[5],又称“乡老”“父老”“缙绅”“乡绅”“士绅”,主要指当地有声望、学识、威望、道德高尚等“当地贤达的人”。

“乡贤”根植于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文化中,“立庙堂忠君之禄,归乡里孝亲之泽”,乡贤文化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传统士绅等紧密联系,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在“皇权不下县”的“双规政治”治理格局下[6],社会阶层的划分为“乡贤”在基层治理中提供了便利的政治条件,“乡贤”在传统乡土社会治理中占据着半壁江山。

两汉时期,乡贤不仅仅指一般 “父老”,还包括一些还乡的官员[5],他们在乡土社会中主要起着涵养乡风、淳化百姓、传播知识的作用。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两汉时期的一些儒人在当时有很高的威望,如李伯度、荀淑、李固、李膺等,他们是一代儒学家,告老还乡后,在乡村教书育人、传播儒学。

唐宋是乡贤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科举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子弟求学致仕的热情。通过科举及第做官的官员,或者是通过科举考试功成名就的文人,在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管理经验上都远高于常人,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当时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威望。而当时传统的“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使得返乡官员逐渐成为当时“乡贤”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淳化百姓,涵育文明乡风。随着社会发展,“乡贤”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社会阶级,即传统士绅。

明代伊始,“乡贤”组织逐渐得到政府重视,政府不仅重视乡贤文化的培育,在修建乡贤祠堂、写书记载乡贤优秀事迹等方面对“乡贤”的作用也给予了肯定。明代的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给乡贤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譬如,明代乡贤大儒刘应节一生殚精竭虑,创办书院,兴师讲学;上虞乡贤葛氏满门贤良,四代贤达在乡贤人物中出类拔萃,他们的才华和精神令世人赞叹不已。

明末清初,随着科举制的衰落,及第致仕也已没落,士绅再无力承担乡村治理重任,传统的士绅阶级发展也逐渐消失,“乡贤”文化逐步没落。

历经多个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乡贤”衍变成固定称谓,代替了以往的“士绅”“乡绅”。与此同时,随着各朝各代文化的积淀,乡贤文化历经发展、勃兴、弱化、复兴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乡贤的文化内涵及实践经验也更加丰富[7]。“乡贤”不仅包含那些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返乡退休官员,更涵盖了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社会资源人脉宽广的群体,他们在造桥修路、捐物集资、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这些嘉言懿行都成为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何为新乡贤

相较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乡贤,新乡贤则是生发于本土,成长于他乡,而又强势返场的多元化力量[8],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也是对传统乡贤治村的一种承袭与发展,但绝不是简单的传统乡贤的回归。

新乡贤之“新”在于4点:一是时代背景新,新乡贤“孕育”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社会中,“返场”于“内卷化”发展且面临转型的现代乡村中,《规划》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二是治理主体新,传统乡村治理是以士绅阶级为主的传统乡贤治村,他们大多是当地有威望的贤达人士,亦或返乡的退休官员等,在社会礼教、司法、政治等方面发挥作用,现代乡村治理则是注入了“新乡贤”这一生发于本土,成长于他乡,而又强势返场的多元化力量[8],他们大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4],因而能在当前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权威来源新,生发于本土给予了其一定的内生性权威,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有基于浓厚乡土情怀的返乡者,血缘、地缘的内生性基础给予其治村权威,而成长于他乡则给予了其一定的外生性权威,他们中有在外经商的经济能人,有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有声明威望的政府官员,资金、技术、知识、权力是他们带给乡村的外生性治村基础,内外结合的权威来源使得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效果更为显著;四是治村身份新,相较于传统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者”地位,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属于“参与者”“协助者”的身份,作为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复合型社会精英,为乡村治理筹划申报项目、捐资集物,参与到乡村事务的治理中来,同时也以“中间人”的身份协助村干部治理乡村,在提高政府与村干部、村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效率上作用明显。

因此,新乡贤不仅具有一定的学识才华、道德素养、名声威望、经济实力、人脉资源、个人魅力,还在乡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集资捐物、科教文化发展的师资招引、基础设施建设的引资招商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束缚传统乡贤的地域、血缘、家族势力、宗族背景、社会地位的局限性,更加注重其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9]。

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返场”的必然性

1.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规划》指出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3];2019年12月3日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2]。“新乡贤”作为推动乡村发展,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新乡贤“返场”成为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