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樊亚明 陈晨 刘慧

摘要 结合新工科的内涵及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剖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述了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赛教融合”的意义,通过风景园林专业竞赛类型的分析,构建“赛教融合”教学模式,为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风景园林;赛教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65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FAN Ya-ming,CHEN Chen,LIU Hui

(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eti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local universiti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on typ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is constructed,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re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Competition-teaching integration;Teaching mode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学本科教改项目“新文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JGA202)。

作者简介 樊亚明(1978—),男,湖北咸宁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研究。*通信作者,讲师,硕士,从事风景园林植物景观与应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02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科技、新产业模式与新形势下,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持续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旨在培养一批交叉型、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以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新工科建设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交叉性、创新性、战略性,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三大支柱之一的风景园林学科,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1]。一方面,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公园城市、双碳战略等系列宏观政策机遇,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学科专业发展新使命;另一方面,随着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以及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国土空间规划与建设领域,传统的风景园林发展方向与学生能力培养面临转向与重构,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与时代发展趋势,创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

1 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要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批判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但现状大多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根据《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参考借鉴建筑类高校如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农林类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园林史类、规划设计类、园林植物类、园林工程类等课程体系[2],往往大同小异,凸显地域特色与学科背景特点的不多。课程教学设计作业练习也主要以城市建成区的公园、广场、社区、道路等中小尺度空间环境为主,注重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与营建;而对风景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或乡村、田园、荒野等大尺度开放空间的景观规划与生态恢复设计关注甚少,人才培养与当前需求产生脱节与错位,面向未来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很难较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1.2 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受实验设备、实践平台、实际经验等限制,教师的教学通常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课程作业的规划设计练习则以虚拟场地进行,选题往往老旧,场地信息较少,设计要求不高[3],且学生不能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无法领悟场地精神与实际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并且,学生的规划设计思路通常局限于书本和老师的课堂知识讲解,对于专业和行业的热点很难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规划设计课程作业中,设计思路混乱、设计内容堆砌,导致规划设计的项目内容与整体框架逻辑不相符,规划设计无新意、缺亮点等情况,无法达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1.3 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较弱

目前,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中小尺度的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园林建筑等人居环境为主,设计强调对场地的专业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前期的场地踏查与周边调研、文献查阅与法律法规合规性评价、场地分析与评价、规划设计方案合理评判与模拟等。受师资力量限制,课程设置难以合理,造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专业课程的深度、广度难以统一,造成学生的图纸表达水平不高和对场地环境的解读偏弱,学生的实践设计对尺度的把握不够。学生偏重规划策略、理念等文字游戏,对工程应用概念模糊,导致学生在实际场地规划设计中的自信心不足,规划设计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难以提升[4],无法有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匹配。

2 风景园林专业竞赛类型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视,与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竞赛活动不断增多,类型丰富多样,大体可分为:考查理论研究水平的竞赛、强调创新思维的竞赛、检验实践能力的竞赛。

2.1 考查理论水平的竞赛 该类竞赛旨在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研究成果与学生理论水平的检验,一般由各级风景园林学会、行业协会等主办并联合部分重点高校发起。如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主办的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主办的全球ASLA STUDENT AWARDS竞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毕业论文类)等[5]。竞赛目的与侧重点各异,有的以倡导艺术、社会、环境三维价值取向融入场地的规划设计研究与信息传播中,探索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正义与公平[6];有的则通过研究性的毕业论文比选,以风景园林行业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学理性的课题探索行业发展趋势,倡导以园林专业理论视角为解决当前系列热点实际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7]。

2.2 强调创新精神的竞赛

此类竞赛旨在检验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式的创新运用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中的能力与水平,一般由行业协会或专业竞赛机构主办。如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办的国际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和亚太区大学生设计竞赛以及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 “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毕业设计类)、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竞赛优胜的评选更多强调规划设计方案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参赛学生通过竞赛一方面可梳理并构建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并合理运用到完整的解决方案中,锻炼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竞赛本身强调概念性、探索性,不受落地实施的实际工程因素限制,更能锻炼学生以创新精神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8] 。

2.3 检验实践能力的竞赛

此类竞赛主要由具有实际需求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发起,往往以某个实际项目场地为对象,竞赛的规划设计目标与任务较为明确具体,内容直指项目需求,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的公开招投标项目[3]。如“健康与水景”2019年首届国际水景设计大赛——“大观楼杯”、首届北京国际花园节大学生花园(花境)设计竞赛、“文科杯”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天工之城杯”乡村活化设计大赛等。竞赛强调规划设计方案的落地性、操作性与实施性,比赛获奖一方面能有效检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生产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能全面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专业素养与风采,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3 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虽然开设较晚,但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迅速。专业竞赛能有效克服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理论教学和实践生产脱节、学生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3,9],已成为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构建“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把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与实践项目、与创新创业等有机融通,通过赛中学、赛中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1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优化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把专业竞赛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赛教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0]。一是优化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科前沿理论的教学,如增加《风景园林经典名著赏析》课程,通过专业知识底蕴深厚的资深教师讲授《园冶》《闲情偶寄》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系统梳理中国风景园林营建的理论知识与手法,增强学生学习自豪感与信心;优化《风景园林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园林史、规划、设计、生态、植物等不同专业背景教师重点讲授风景园林学科前沿理论与相关竞赛获奖作品的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二是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与课程设计作业的深度,如瞄准某项重大的专业竞赛,通过推进多学期跟踪教学,把竞赛项目融入各年级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设计作业的目标性,便于多学科、多年级、跨学期对课程设计作业广度与深度的持续教学跟进,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系统理解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把学生从繁重、蜻蜓点水式的课程设计作业中解脱出来,激发继续深造学习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动力。三是优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以专业竞赛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以竞赛获奖作为课程成绩重要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努力获得好成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