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黄振 崔涛

摘要 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农民职业技能的形成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问题。因此,以培训对象动力不足、培训模式构建不全和培训机制亟待完善等困境问题为导向,破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技能瓶颈,实施“文化引领、激发内生动力,项目驱动、赋能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创新联培机制”的培训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本土化、职业化高素质新型农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 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6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ed by Skill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UANG Zhen, CUI Tao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Zaozhuang, Shandong 277800)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lies in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skills of farmers is the core issue of enabling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guided by the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motivation of the training object,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and urgent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the skill bottleneck of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should be solved,the training path strategy of “culture leading, stimulating endogenous power; project driving, enabl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ultiple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cultivate local, professional and high-quality new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Rural revitalization;Skill training

基金项目 2022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RSJY2022-Z027)。

作者简介 黄振(1971—),男,山东枣庄人,教授,硕士,从事园艺生产教学与乡村振兴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31;修回日期 2023-01-1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1],涉农职业院校要瞄准高素质、高技能的培训目标,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实用人才。但在乡村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凸显了文化融入缺失、培训模式滞后、培训机制与体系不全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笔者拟依据国家政策,对接区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需求,融入乡土文化、发展耕读教育,依托项目驱动构建产训实践平台、革新培训模式,顶层设计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培育目标,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路径策略研究,为赋能乡村振兴培育本土化、职业化高素质新型农民提供参考。

1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长期存在,城乡差距拉大及其融合进程缓慢,驱使乡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导致我国乡村呈现了“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困局[2],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此,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内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2017年,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将其定义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4]。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岗位工作职业化、专业技能现代化、从业能力综合化的特点。伴随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内涵会愈加丰富。并要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乡村实用人才,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因此,实施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意义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益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因此,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关键是培养人才。应实施乡村教育强农战略,创新发展乡村农业职业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广大农村培养知农爱农、扎根乡土和干在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这是破解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困境下乡村人才匮乏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必由之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养本土化的农业农村生产与经营管理人才,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涉农职业院校开展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农业和乡村新产业的融合发展。且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的重要策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困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凸显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基于问题导向,聚焦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困境分析,为其有效路径探索提供靶向。

2.1 培训对象动力不足 一是乡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乡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普遍,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导致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同时,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和社会对农业职业的歧视,农民逃离乡土“离农”“弃农”发展。二是现代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乡土农耕文化和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对本地的乡土研究、教学内容背离乡土文化;根植乡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淡薄,形成了学农而不爱农、不事农的困境。三是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内容不契合农民实际需求、精准培训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农民参培意识不强。亟待宣传引领,分享从业者成功经验,激发参培内生动力。

2.2 培训模式构建不全

2.2.1 培训师资与设施条件滞后。首先,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双师型”教师匮乏。一方面,专业理论、经营管理知识宽厚和生产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培训教师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契合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适切性要求。另一方面,培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培训教师大多来自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理论、实践“两张皮”。导致培训内容脱离农民实际需求,无法精准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整合“政产学研推”等涉农部门的人力资源,走进乡村田间,协同培育乡土人才。其次,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化水平低、农民数字素养堪忧。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亟待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力跨越“数字鸿沟”,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

2.2.2 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首先,培训专业脱离农民愿望和地域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是培训内容同质化。培训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削弱了农民的参培意愿和认可度。二是培训内容与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因缺少校企深度融合的培训基地,现代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真实场景难以呈现,专业实训教学过程难以融入农业生产过程,实训教学缺乏生产性,致使现代生态+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无法实现[2]。其次,培训内容滞后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进技术。现代绿色高效农业需要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融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2]。但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未能及时融入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教学过程,制约其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的拓展。再次,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培训教材更新升级的进程缓慢。目前,适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教材不配套,未能紧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动态更新。且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普及教材和数字化本土教材相对不足。

2.2.3 培训方式与方法陈旧。一是培训方式偏离培训目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偏离了以技能为主旨,通过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获得就业创业本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因此,有待于依托生产性培训基地,优化迭代实施“课堂集中讲授+田间课堂+线上教学”的复合教学模式。二是培训方法有违农民意愿。没有前瞻性考虑农民学员的文化、地域差异和培训需求而因材施教,轻视操作演练与实训指导,缺乏典型案例、数字化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的渗透,背离农民职业培训提升技能的意愿和诉求,培训效果式微。

2.3 培训机制急待完善 首先,培训主体联培机制不全。由于对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和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缺少调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和培训方案不明确,影响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科学构建。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中心等培训主体各自为政,“政校企行推”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和统筹推进的规划方案,联培育农的职责不明。由此挫伤了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制约了培训目标、培训效果的达成。

其次,政策金融制度保障不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县、市级农业政策与法规有待完善,土地流转、金融投资与社会保障等制度需要强化。且培训政策不能顾及具体乡村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对回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和青年学生的培训政策、资金帮扶、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保障措施不配套,缺乏针对性的监督考评办法。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协同推进。

3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路径策略

为破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瓶颈问题,需要探寻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实施契合乡村振兴“文化引领、项目驱动、多元协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以期实现“文化引领培育‘爱农’素养、项目驱动赋能‘强农’技艺、多元协同助力‘兴农’发展”的培训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