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及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作者: 沈文杰 胡逸群 王彦军 郭学伟 张爱芳
摘要 采用包衣处理的方法研究了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FS)不同剂量对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及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FS按照药种质量比(m/m)1∶300、1∶400、1∶500处理后种子出苗率分别为82.67%、86.67%和77.33%,均高于空白对照组75.67%;对水稻恶苗病有很好防效,分别达90.70%、89.53%和88.37%;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在10%以下,防效较差。因此,防治稻瘟病不建议用此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药种比(m/m)采用1∶400更为经济有效。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11%精甲·咯·嘧菌FS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3-012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29
Control Efficacy of Metalaxyl-M · Fludioxonil · Azoxystrobin 11% FS on Rice Bakanae Disease and Rice Blast
SHEN Wen-jie1, HU Yi-qun1,WANG Yan-jun2 et al
(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Agro-Products Safety,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Anhui 230031;2.Beinong (Haili) Zhuozhou Seed Coating Co.,Ltd., Zhuozhou, Hebei 072750 )
Abstract Efficacy of Metalaxyl-M · fludioxonil · azoxystrobin 11% (FS) on the emergence rate of seeds and the control efficacys of FS on bakanae and blast of rice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treat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 emergence rate of 11% FS was 82.67%,86.67% and 77.33% respectively,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75.67%).The control efficacy on bakanae disease was 90.70% ,89.53% and 88.37% ,respectively,and the control efficacy on rice blast was less than 10%.Therefore,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use this fungicide to control rice blast.The ratio of fungicide to bakanae disease of rice (m/m) was 1:400,which was more economic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Rice bakanae disease;Rice blast;Control efficacy;Metalaxyl-M · fludioxonil · azoxystrobin 11% FS
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8085QC117)。
作者简介 沈文杰(1995—),男,安徽合肥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水稻病害抗性鉴定与病害防治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水稻病害防治及品种抗病性鉴定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0;修回日期 2023-03-14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主要通过种子带菌进行传染,于苗期发病,病苗较健苗细高,叶色淡黄,叶片叶鞘细长,植株细小,根系发育不良,然后植株渐变褐色直至枯死,是危害性强的常见真菌病害[1]。水稻恶苗病菌有性态被命名为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SC),主要包括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其中藤仓镰刀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水稻恶苗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发病时会减产10%~20%,甚至50%;同时病原菌产生的伏马毒素、串珠镰刀菌素等真菌毒素还会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2]。带菌种子是恶苗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治恶苗病有效、经济的方法是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对种子用化学药剂浸种或包衣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防治手段[3-4]。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氰烯菌酯等杀菌剂广泛应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但因病菌产生抗药性,药效大大降低[5]。饶镭等[6]研究发现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 Piricularia 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每年会在全球各水稻地区不同程度发生,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1%~30%[7],给全球水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稻瘟病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危害面积在7 500万hm2左右,造成严重损失。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经济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使用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稻瘟灵、戊唑醇等化学农药来防治。但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田间稻瘟病菌对稻瘟灵产生抗药性,在辽宁省部分地区,稻瘟病菌已对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产生零星抗性[8-11]。
水稻恶苗病和稻瘟病均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探寻兼防2种病的药剂,笔者以11%精甲·咯·嘧菌FS为水稻种子处理剂,研究不同药种质量比对水稻恶苗病和稻瘟病的防效,为合理用药、科学防治水稻恶苗病和稻瘟病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wh26,保存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水稻抗病性鉴定与病害防治实验室;供试药剂为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FS),由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内网室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较肥沃;田块肥力均匀,播种前统一施肥除草。
1.3 试验设计 设11%精甲·咯·嘧菌FS药种质量比1∶300、1∶400、1∶500(处理①~③),另设清水对照(CK),共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方法 采用包衣—浸种—催芽—播种的方法处理水稻种子,为提高种子带菌率,先用恶苗病菌液处理种子12 h,自然晾干;按照设计的药液比将药剂配成均匀药液,淋在种子上,边拌边淋,充分均匀包衣后,于通风阴凉处摊开晾干备用。正常浸种、催芽后于2022年6月16日播种,当天晴天,气温22~35 ℃,相对湿度71%,选择上午温度较低时播种。于水稻播种后4 d调查出苗率(2022年6月20日);播种20 d后调查恶苗病发病情况(2022年7月5日),每小区随机选取100株统计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防效。
病株率=病苗(株)数/调查总苗(株)数×100%
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 /空白对照区病株率×100%[12-13]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病情级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13]
水稻苗瘟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在秧苗3~4叶期将制备好的混合菌株孢子悬浮液喷洒在叶片表面,定时喷雾保湿,接种7 d后调查苗瘟发病情况。穗颈瘟采用注射接种的方法,在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每个小区注射接种20个穗子,水稻黄熟初期调查穗颈瘟。调查评价标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由表2可知,11%精甲·咯·嘧菌FS处理的种子出苗率均高于对照,其中药种比例1∶400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达86.67%。总体来看,11%精甲·咯·嘧菌FS能提高种子出苗率,对水稻种子发芽成苗安全。
2.2 各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各处理组的平均发病率在2.67%~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7%;恶苗病防治效果随11%精甲·咯·嘧菌FS浓度上升而提高,各处理之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11%精甲·咯·嘧菌FS不同药种比拌种处理水稻种子均能有效降低恶苗病的发病率,对水稻恶苗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3 各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11%精甲·咯·嘧菌FS不同药种比处理后的种子苗瘟病情指数在7.57~7.73,与对照组的病情指数差别较小;各处理对苗瘟的防治效果为3.37%~5.38%,但整体防效水平较低。
待试验水稻生长到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时,将混合菌株孢子悬浮液注射在稻茎中央部位,于水稻黄熟初期调查穗颈瘟。结果显示,11%精甲·咯·嘧菌FS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穗颈瘟病情指数为7.20~7.40;穗颈瘟防效在7.50%~10.00%,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综合苗瘟与穗颈瘟的防治效果来看,11%精甲·咯·嘧菌FS药种比1∶300、1∶400、1∶500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较差。
3 结论与讨论
近几年随着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日趋加重,严重威胁早稻的安全[14]。使用化学药剂种子包衣是目前最经济有效地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方法,但由于杀菌剂品种较少以及农药在田间的不科学规范使用,导致各地水稻恶苗病逐渐加重,水稻恶苗病菌对常用的咪鲜胺、多菌灵、氰烯菌酯等[15]杀菌剂抗药性不断提高。陈宏州等[15]发现江苏省藤仓赤霉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较高,王国迪等[16]在绍兴市采集分离的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
该试验采用的精咯嘧悬浮种衣剂是由精甲霜灵、咯菌腈和嘧菌酯按一定比例加工复配而成的新制剂。其中,精甲霜灵为内吸性特效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17];咯菌腈能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的转移来抑制真菌菌丝生长,从而导致病菌死亡[18];嘧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都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19]。精咯嘧悬浮种衣剂最先表现出对玉米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0-21];张彦琴等[22]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对水稻立枯病有明显预防作用,并可促使苗壮,增加产量;王巍巍等[23]发现6%精咯嘧FSC以拌种—包衣—播种处理后,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最好。该试验的结果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11%精甲·咯·嘧菌FS处理水稻种子会显著提高水稻出苗率,药种比1∶400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最高,达86.67%,但出苗率随着精咯嘧浓度升高有降低趋势。供试药剂对水稻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种比1∶300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最好,达90.70%,但各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一种药剂在对一种病害产生良好防效的同时,往往也能兼防其他病虫害,达到“一药多防”的目的。该研究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FS包衣处理能同时对水稻立枯病与恶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4]。此外,嘧菌酯与其他单剂(如戊唑醇、三环唑、咪鲜胺)复配形成的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5-27]。因此,为了解11%精甲·咯·嘧菌FS是否对水稻其他病害也有较好的防效,进行了供试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研究。结果发现,11%精甲·咯·嘧菌FS各个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各个处理苗瘟与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均在7以上。对水稻苗瘟病的防治效果仅为3.37%~5.38%;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略好于苗瘟,但也处于较低水平,为7.50%~10.00%。该试验是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的条件下进行的,整体发病较重(病指>7.0),如果单就种子带菌进行试验,防效可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