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 严凯 吴正贵 周培南 蔡林运 盛雪雯

摘要 稻米产业是苏州农业的优势产业,优质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基础和存在问题,提出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品牌营销“三提升”发展建议,以期提高地产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苏州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 稻米;产业;品牌;苏州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3-025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56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quality Rice Industry in Suzhou

YAN Kai,WU Zheng-gui,ZHOU Pei-nan et al

(Suzh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Suzhou,Jiangsu 215006)

Abstract The rice industry is an advantageous industry of Suzhou agricult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high-quality rice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first to basically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uzhou’s high-quality ric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three enhancements” of base construction, processing capacity, and brand marke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real estate high-quality rice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Suzhou’s high-quality rice industry.

Key words Rice;Industry;Brand;Suzhou

基金项目 国家农业重大协同推广计划项目(2021-ZYXT-04);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JATS〔2022〕127)。

作者简介 严凯(1992—)男,江苏兴化人,农艺师,从事作物栽培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8-26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温光资源充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也是苏南地区稻米生产重镇,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近年来,苏州市以打造“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为契机,致力于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优质稻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苏州大米”“吴中大米”“常熟大米”等为代表的品牌矩阵,苏州市民对地产优质稻米的接受度和需求量越来越高。新形势下,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是苏州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对全市437家稻米生产经营主体的样本调查和分析比较,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本地优质稻米市场竞争力,促进苏州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

1 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

1.1 稻作文化历史悠久

苏州稻作历史悠久,6 500年前昆山绰墩山地区就已有46块水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灌溉稻田群之一[1],6 000年前苏州草鞋山地区的古稻田中水稻被证明为粳稻,常熟罗墩遗址、吴江梅堰遗址同样出土了大量的碳化水稻,这些遗址的发掘为中国水稻起源论提供了有力依据。唐宋时期发达的水稻产业催生了苏州灿烂的商业文明,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州太湖地区成为重要的大米交易市场,清朝时期常熟作为贡米的特有水稻品种“鸭血糯”,因其独特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至今仍被苏州地区老百姓喜爱。稻作文化源远流长还体现在苏州糕团文化上,对稻米的生理依赖使得苏州地区的人民对水稻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崇拜,各时节不同的糕团传递着苏州百姓的祈愿与虔诚。

1.2 品种选育和应用成效突出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和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苏南地区知名度高、科研实力强、研究成果突出的农业科研机构,2家科研院所累计育成水稻品种65个。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苏香粳100、苏香粳3号,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等在苏南地区被广泛种植,苏香粳100还因稻米食味品质优越获得“江苏好大米特等奖”。苏州进一步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打造“种子芯片”培育平台,2021年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农业大学(苏州)水稻种子技术研究院”,建设集水稻品种研发、种植模式示范、技术服务与培训一体的种业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以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开发为导向,全市积极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2017年以来,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占比由36.3%提升至81.50%,同时积极引进宁香粳9号、武科粳7375等新品种,评估这些水稻品种的品质、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为下阶段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1.3 种植规模技术优势明显

近年来苏州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压实压紧粮食生产任务,确保水稻种植面积,202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7.16万hm2,面积和总产均创近5年新高。苏州市积极推动稻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稻适度规模经营,全市1.33 hm2以上规模水稻面积占比超95%。苏州市水稻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和推广,一方面育秧技术和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全市以推广机插秧为契机,大力发展硬盘育秧技术,硬地硬盘微喷灌育秧技术,育秧主体由个体育秧转变为工厂化育秧、规模化育秧,按照“以点带面、带动全市”的原则,大力培育育秧专业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集中育秧主体,全市集中育供秧占比达65%。另一方面,以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创建、水稻综合功能示范区创建、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水稻产业体系基地建设等为抓手,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建立了“品种+技术+模式”的示范方,水稻优质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等环保、省工、节本的绿色技术覆盖率超95%,有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和高质高效。

1.4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2018年,苏州印发了《苏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以“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优势产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保护和发展,全面提升苏州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市制定了《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规划》,确定了“苏州大米”品牌并设计了“苏州大米,江南味‘稻’”的宣传标语,由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注册了“江南味稻”商标;设计制作“苏州大米”品牌宣传片和宣传册,在地铁扶手、街头屏幕、公交画报、公益广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多形式宣传推介,扩大“苏州大米”公用品牌影响力;积极举办稻米品鉴员培训活动,提升苏州大米优质稻米产品品鉴能力,连续举办苏州大米“好农”种好米品鉴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种植能手和优质大米,展示产业成果、引导消费习惯、调优生产模式。同时积极组织优秀企业参加省级、国家级大米评选,2017年以来累计获得江苏好大米特等奖6个,金奖12个。

2 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虽然苏州优质稻米产业依据一定规模并拥有较多自身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全国地产优质大米开发思路苏醒,各地稻米产业开发势头迅猛,大米市场竞争加剧,苏州大米的竞争力逐渐下滑,品牌影响力冲不出长三角,与知名优质大米“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等存在较大差距,在省内的产值和市场占有率不敌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等苏北大米,其原因除了市场因素更有苏州市稻米产业自身的局限性。

2.1 经营主体素质不高

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离不开综合素质高、经营能力强的从业人员,然而苏州市从事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的经营主体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新事物接受度差等弱点。据调研数据分析,从年龄上来看,全市稻米经营主体年龄在30以下的仅占2%,30~50岁的占50%,50岁以上的占48%,其中60岁以上的还占很大比例;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经营主体占5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2%,拥有本科学历的仅有不到10人,经营主体对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较低,对加工设备的购置存在疑虑,对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重视不够。此外,由于经营主体的财力和精力等因素限制,个体水稻种植面积较小,全市经营主体种植面积规模主要集中在6.67~33.33 hm2,数量占比达52%,平均每个主体种植面积40.14 hm2,稻米企业呈现小而散的状态。

2.2 加工服务能力不足

稻谷烘干、加工、仓储能力是开发优质稻米的必要手段,但苏州市稻米经营主体的加工设备拥有率很低,437个经营主体中,拥有烘干设备的139个,占31.81%;拥有碾米设备的86个,占19.68%;拥有低温冷藏库的69个,占15.79%,大部分经营主体均采用代烘干、代加工的模式。此外,苏州市南粳系列品种占比大,垩白度高,但稻米企业对大米商品性开发能力不足,大米抛光、色选、分级意识不足,大米外观品质较差,对消费者不具有吸引力。

2.3 稻米产业效益不佳

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生产效益,但受成本上升和单价下行的双重挤压,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效益不高。一方面,土地租金、农资价格、加工成本逐年增高,以肥料为例,2021年水稻单季肥料成本为3 366.90元/hm2,较上年增加30.63%,不算各类补贴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水稻净效益仅5 340元/hm2,较低的稻谷效益带动大米原料成本上涨。另一方面,相对于五常大米等其他知名优质大米,苏州市大米单价还处于较低水平[2],据调查分析,全市地产大米平均单价8.86元/kg,大米单价最便宜的仅5.0元/kg,最贵的76.00元/kg,81.23%单价在8.00元/kg以下,因此单价8.86元/kg可信度不高,它是由少数高价大米拉高的,真实单价在7.60元/kg左右,这样的单价不符合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

2.4 品牌营销能力不够

目前,苏州437个稻米经营主体有219个注册了品牌或商标,注册率仅50.11%,其中有96个经营使用苏州大米区域公用品牌,49个经营主体使用常熟大米、吴江大米、吴中大米等县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注册率低,品牌呈现多而杂、小而弱的特点。大部分经营主体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和销售渠道,61%的经营主体的销售方式为自家门口摆摊、路边挂牌子的“田头销售”,有73家拥有大米自营门店或送货进入粮油专卖门店进行销售,拥有固定销售渠道开展大米配送的企业仅有25家,不足6%。此外,大米的包装多以塑料袋或无纺布袋形式,不具有特色,礼盒包装、精品包装较少,产品识别度低,产品包装的设计感不足,区域公用品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标识产生的品牌溢价不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