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农业经济发展挑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圣
摘要 分析了荆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荆州对农业经济发展定位是通过“工业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补齐农业短板,推动全市农业发展,打响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以荆州农业经济工业化发展为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工业化;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3-025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55
Research 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ngzhou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LI Sh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00)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ngzhou City were analyzed.The orientation of Jingzhou City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 through “industrial agriculture”, complement the agricultural weakness,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romote the brand,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But overall,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Jingzhou’s agricultural economy, several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作者简介 李圣(1986—),男,湖北荆州人,在读硕士,从事农业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06
发展农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荆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以建设江汉平原战略示范区为既定战略,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重点抓住优质稻米、水产、菜籽油、畜禽等产业链,稳住农业基本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真正让农业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加快,成为乡村支撑产业,让农民职业化程度更高,让农村宜居环境更美,打造有荆楚特色的“工业农业”。
1 荆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自古荆州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有“天下粮仓”之称,素有中国南方“黑土地”之称。全市现拥有国家级粮食生产大县7个、省级水产养殖大县5个、省级畜牧养殖大县4个。常用耕地面积68.297万hm2,其中水田49.649万hm2、旱地18.648万hm2。荆州具有“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形成了七大农业产业体系,包括优质粮棉油、瓜果蔬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林纸等。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492家,主营业务收入进入全国“500强”的3家(洪湖浪米业、宏凯工贸、德炎水产),其中,洪湖浪米业在全国排名第42位。
积极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十三五”时期推动农业加快转型发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1]。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808.07亿元,比2015年增长177.00亿元,年均增幅达5%;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817元,比2015年增加5 089元,年均增长7.4%[2]。
1.1 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 荆州市虾稻养种面积18.067万hm2,龙虾产量已有41.6万t。筹建了126个农药减量增效模板,示范面积接近1.333万hm2。粮食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划定耕地面积接近43.333万hm2。
1.2 农业市场主体培育进一步显著 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 212家、家庭农场8 885家。全市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819家,其中国家级35家,省级72家,市级210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51家,其中省级129家,市级207家,县级3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和质量居全省领先地位。
1.3 农业土地改革进一步强化 荆州市推动土地流转达29.733万hm2,占农户承包地的75%以上。全面完成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乡村治理成效初步显现,江陵县熊河镇、荆州区双垱村、沙市区枪杆村、石首市过脉岭村依次获评全国农村管理示范镇、示范村称号。
1.4 农业产业化水准进一步提升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2020年达到482家,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 333亿元的比重达到34.3%。从全市经济发展总量看,农产品加工业地位进一步凸显[3]。白云边纳税超10亿元,连续8年在全市工业、农业企业纳税中名列第一。
2 荆州市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 在国际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越来越大,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趋势;加之洪涝、干旱等极端自然天气的频发,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和渠道收窄,增收压力较大。
2.2 农业转型制约困难多 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持续流向非农领域,让农村空心化程度增大。缺乏耕地后备资源,“占优补差”工作任务重;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间分配不公,长久以来,“取之于农,用之于城”。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发展不均衡,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善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村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提高是不利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现代化需求发展不匹配,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存在滞后现象[4]。
2.3 农业工业化发展滞后 荆州市尽管有2家农业企业过百亿元,但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不少企业生产加工设备比较陈旧老化、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竞争力不强。据调查,水稻日常加工能力不足100 t的企业占比60%,小麦加工能力不足200 t的企业占比80%。油脂加工能力不足100 t的企业占比75%,生猪日屠宰300头以下的企业占比8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农产品加工率维持在70%上下。且精深加工率仅为17%,与发达国家90%的加工率和60%的精深加工率相比,差距巨大。产业链条较短,多是稻谷加工为大米、小麦加工为面粉面条,深加工产品不多,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不高,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不高。近几年来,虽有“荆州大米”“荆州渔糕”“小胡鸭”“洪湖莲藕”“公安葡萄”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国内市场影响力有限,发展范围不广。
2.4 农业企业融资难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导致收购季节对龙头公司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再加上抵押物少,龙头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局。由于近两年经济不景气,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的发展预期不乐观,抽贷压贷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系统加强风险管控,强化问责,从而加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窘境。
2.5 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的过剩加工产能。当前结构化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传统大宗农产品加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大米加工、面粉加工、油脂加工、棉纺和生猪屠宰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内需疲软、外需不畅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部分企业面临压产甚至停产的危险。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热点尚未形成。从供给看,以传统农业产品为主的产业增速放慢,但在体量相当、具有类似的带动性的新兴产业板块中寻找替代者短期内难度较大。
2.6 “三产”融合不够 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仍需提高。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模式还有待加强。全市订单农业有近一半的农户没有覆盖到,与龙头企业关联性较低,订单合同额在农业产值中占比相对较低[5]。一些地方和行业,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深度绑定不足,部分订单合同在市场波动较大时,难以履约。
2.7 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从需求侧来看,近年来,在投资增速回落的同时,投资效益也在不断下滑[6]。不少龙头企业希望通过转型升级度过此轮经济调整的难关,但转型方向不明、潜在风险大等不利因素也严重阻碍了荆州市龙头企业转型升级的脚步和进程。企业寻求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有一定难度。
2.8 市场拓展能力不强 无论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还是生产和加工企业,荆州市农业企业绝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地区发展,走向市外、省外市场的不多,走出国门的更少,不利于资源利用、规模扩张、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和政策争取。全国过百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中粮、雨润、双汇等,都在全国建厂布点,实行“买全国、卖全国”,江苏雨润集团在湖北省就有15家子公司。
2.9 农业人才力量缺失 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较为混乱,劳动效率不高,公路通行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种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淡化,劳动者对收入增加需求更加强烈,引起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出现“空心化”现象,致富创业的领路人偏少。
3 荆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工业农业”。荆州区、荆州高新区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水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纸产品加工[7];沙市区、荆州开发区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饲料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江陵县要大力发展油脂加工、粮食加工;松滋市要大力发展酒类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公安县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棉纺加工、果蔬茶类加工;石首市要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棉纺加工;监利市要重点发展粮食加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洪湖市要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水生蔬菜加工,从而形成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抓好全市9县市区个主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定目标把全市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做到2 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80%(表1)。以打造“中国绿谷”为契机,做大做强洪湖水产品深加工园。按高标准建设荆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基地。打造更多龙头企业,从规模、品牌、带动性各方面提升区域优势。大力支持洪湖浪集团做大产值到200亿元,还有白云边、拍马纸业等龙头企业扩大产值到100亿元。
3.2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硬、品牌响的工作思路,拿精品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美誉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利润上升。坚持“一个行业一个品牌带动”的发展目标。每年争创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2件,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0件以上,有效使用的“三品一标”数量保持在700个以上。
3.3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 重点关注食品行业。强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8]。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开发速冻、便捷、环保、健康性更强的食品等。粮油类重点发展副产品的深加工,果蔬类重点发展功能性保健饮料,水产类重点开发清水大闸蟹、小龙虾、长吻鮠(鮰鱼)、青鱼、龟鳖、黄鳝等产品,发展鱼糕、鱼丸、鱼糜、鱼下脚料等加工产业,畜禽类以发展熟食和休闲品种为落脚点。争取食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 000亿元,产值占比力争超过60%。其中,以实现深加工产品占30%以上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