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虫剂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作者: 周璐 蒋何雪 吴晓峰 孔玄庆 马纪 金晨钟 郭军

6种杀虫剂对甘蓝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0

摘要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蓝小菜蛾高效的农药及其用量,选用常见的6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09、7.081、0.472、12.736、4.732、1.342 mg/L;田间防效试验中,药后7 d,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分别为92.82%和92.36%,与其他各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5),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为80.89%,其他复配制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均较低。在甘蓝小菜蛾的防治中,优先推荐使用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还可使用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2 000倍液。

关键词农药;小菜蛾;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14-0124-04

作者简介周璐(1971—),女,湖南道县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推广工作。*通信作者,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2-12-03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属于鳞翅目菜蛾科菜蛾属昆虫,主要为害甘蓝、青花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世界性迁飞害虫[1]。在蔬菜甘蓝的种植过程中,小菜蛾是其主要危害害虫之一,1龄幼虫取食叶肉,2龄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导致叶片出现多个虫孔,从而降低了甘蓝的品相,危害严重可导致减产或者无法上市售卖,对甘蓝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2-3]。小菜蛾在我国分布广泛,蔬菜种植区域基本具有分布,每年因其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10亿美元[4]。目前关于小菜蛾的田间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杀虫剂的单一且大量使用及小菜蛾适应性强、种群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已成为当今难防控的害虫之一[5]。关于小菜蛾田间药效防治的报道较多[6-10],虽然化学防治防效较好,但长期、大量的不合理使用同一类杀虫剂,使得小菜蛾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11],同时,大量且反复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生物也产生了毒性,农药残留量超标,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研究发现小菜蛾对定虫隆、阿维菌素、茚虫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高水平至极高抗性水平,对溴虫腈、甲维盐、多杀菌素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芽孢杆菌相对敏感[12]。因此,在不同抗性水平下的地区,筛选防效较好的药剂,增加药剂使用种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永州地区甘蓝小菜蛾为研究对象,选择小菜蛾较为敏感的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甘蓝小菜蛾较好的药剂,为甘蓝小菜蛾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蓝试验田、双牌县九甲村,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丰富,供试甘蓝品种为结球甘蓝京丰一号,2021年8月22日播种,试验甘蓝处于莲座期,生长较均匀一致。

1.2仪器与试剂仪器:移液枪(吉尔森),型号M1000;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日本岛津),型号AUY22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农家园),型号3WBD-16L;量杯、注射器、玻璃棒等。

试剂: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河北农信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六夫丁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连云港立本作物科技有限公司;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

1.3室内毒力试验室内小菜蛾虫源采自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蓝试验田,幼虫采用未施药的甘蓝叶片饲养,成虫采用浸有葡萄糖水的海绵饲喂,饲养繁殖超过3代,采用3龄幼虫用于毒力试验。毒力试验采用浸叶法,分别移取供试药剂,用蒸馏水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采摘甘蓝植株上面积大、叶肉较厚的叶片,用打孔器打成直径3 cm的圆片,打孔时尽量避开叶片的叶脉,将圆片浸入不同质量浓度的药液中30 s,取出后置于滤纸上晾干,晾干后转入垫有滤纸的直径10 cm的培养皿中。每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重复中放入3片甘蓝叶圆片,接入10头大小一致的3龄小菜蛾幼虫。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气候箱中,温度设定为(25±2)℃,湿度设置为60%,光照周期为光照:黑暗=16 h:8 h,培养48 h后调查结果,记录死亡数,用毛笔轻触虫体无反应记为死亡,并求出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和LC50值。

1.4田间药效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13]进行试验,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按质量比稀释,其他药剂按体积比稀释,各药剂均按照稀释4 000、3 000、2 000倍进行药液配制。每处理浓度设置4个小区,每小区20 m2,小区随机分布且每小区之间80 cm设隔离行、不施任何药剂,对照采用清水处理,每小区用水量为1.2 L。施药前及施药后1、3、7 d进行小菜蛾幼虫虫口数调查,每小区随机标记5点,每点调查2株,共10株,分别调查每株甘蓝叶片上的害虫数量,计数活虫数,根据调查结果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效效果。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1)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药剂处理区药后虫数)/(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药剂处理区药前虫数)]×100%(2)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对防效采用Duncan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毒力根据各供试药剂不同染毒浓度的对数值及其处理下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试验过程中发现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小菜蛾幼虫死亡数增多,同时死亡数与药剂浓度呈显著正相关。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09、7.081、0.472、12.736、4.732、1.342  mg/L,其中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最大,活性最好,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活性最低,各供试药剂对小菜蛾的毒力为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

2.2田间防效施药后处理组的甘蓝与空白对照相比,各处理组中的甘蓝均未出现矮化、褪绿黄化、生长畸形等现象,说明各试验药剂在各浓度下对甘蓝的生长未产生任何药害。各小区的药前虫口基数见表2。由表2可知,各试验组在施药后虫口基数均逐渐减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退率逐渐增加,各处理组的减退率与药剂稀释倍数呈负相关,空白对照组的虫口基数在药后1、3、7 d时呈缓慢增加趋势。

药后1 d进行虫口基数的调查,并进行防效的计算,发现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72.10%。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4 000倍和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4 000倍处理下的防效最差,分别为27.39%和31.71%,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5)。药后3 d进行虫口基数调查,各处理的防效较药后1 d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的防效最好,分别达85.49%和85.71%,与其他处理的防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稀释4 000倍的防效最差,仅为45.09%,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5)。药后7 d时,各处理的防效基本有所增加,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和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处理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超过90%,分别为92.82%和92.36%,与其他处理具有显著差异(P<0.05),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稀释2 000倍、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3 000倍和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2 000倍处理防效超过80%,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和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在各稀释倍数下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均较差。综上所述,6种药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为25%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1.6%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60% 呋虫胺·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0%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分散粒剂。

3结论与讨论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一种新型邻酰胺苯甲酰胺类化学结构的杀虫剂,作用于靶标昆虫的鱼尼丁受体,具有低毒、高效、广谱的特点[14-15],是蔬菜种植过程中防治小菜蛾的主要药剂之一。由于不同地区用药水平和药剂施用历史的差异,导致小菜蛾对药剂的抗性或敏感性不同。目前,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研究,在广东连州、惠州、石井、番禺和广西柳州等地进行小菜蛾抗性监测,发现刚开始时各监测点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均处于敏感种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剂的反复使用,使得小菜蛾逐渐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抗性倍数为16~506倍[16]。该研究中,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稀释2 000倍处理的防效为80.66%,其小于胡虓等[17]在云南通海县开展的200 g/L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在150 mL/hm2下的防效88.70%,可见永州地区的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没有云南通海县地区的敏感。靶标对农药抗性的产生与农药的高用量和高频次用药有直接的关系,为延缓靶标对农药抗性的产生,除进行抗性水平监测外,还应尽量选用不同作用机理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进行轮换用药,尽可能地选用复配制剂,减少单剂的使用。因此,该研究中选用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的不同复配制剂进行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简称甲维盐,具有活性高、杀虫谱广、使用安全、持效性长等特点,杀虫活性是阿维菌素的103倍,作用方式主要为胃毒,同时也具备触杀作用,是一种神经性毒剂,长期使用不会产生抗药性[18-19]。茚虫威(indoxacarb)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多种作物害虫具有较高的防效,与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常用药剂无明显交互抗性[20-21]。虫螨腈(chlorfenapyr)属于吡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高效、持久、安全等特点,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毒性,还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能毒杀抗性害虫,其致毒机理为在害虫细胞内的线粒体上抑制多功能氧化酶发挥作用,主要是抑制其二磷酸腺苷向三磷酸腺苷转化,破坏其能量传导[22-24]。虱螨脲(lufenuron)是一种苯甲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作用方式为胃毒或触杀,影响几丁质的合成,从而导致害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常用于草地贪夜蛾、小菜蛾、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25]。呋虫胺(dinotefuran)是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内吸活性高的特点[26]。该研究选用上述农药有效成分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制剂进行试验,筛选出对甘蓝小菜蛾毒力高、防效好的农药进行推广使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