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晚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轻简化施药技术研究
作者: 凌代芬 孙俊铭 张向前 秦学峰 韦刚
摘要 [目的]明确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方案对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壮苗效果、增产效果、减药效果。[结果] 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主抓播种前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施送嫁药和破口前施保穗药3个关键环节的预防性用药,对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秧苗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增产效果明显,药剂施用量(有效成分量)明显减少。[结论]水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轻简化施药技术“三前三防、两期两治”减药控害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水稻主要病虫害;单季晚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12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4.031
作者简介 凌代芬(1969—),女,安徽庐江人,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位于117°01′~117°34′E、30°57′~31°33′N,毗邻水域包括巢湖和长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由于庐江县地处双季稻生产区域北缘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且“四稻”混栽,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发生情况复杂,尤其以单季晚稻病虫发生危害严重[ 1-2]。近几年,单季晚稻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Bagnall)]、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等,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的高产、稳产。为做好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药减量化工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2022年庐江县实施了“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开展了水稻病虫害“三前三防、两期两治”,做好播种前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施送嫁药和破口前施保穗药3次预防性用药,在分蘖末期和穗期根据病虫监测结果实施达标防治,实现水稻全生育期病虫害有效控制,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3-12]。为探索单季晚稻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轻简化施药技术,笔者比较不同的轻简化施药方案减药控害效果,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18%噻虫胺FS、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氯虫苯甲酰胺GR(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SC(江苏农药研究所),62.5 g/L精甲·咯菌腈FS、30%噻虫嗪FS、40%氯虫·噻虫嗪WG、325 g/L苯甲·嘧菌脂S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60%吡虫啉FS、24.1%肟菌·异噻胺FS、75%肟菌·戊唑醇WG、200 g/L四唑虫酰胺SC(拜耳股份公司),9%吡唑醚菌酯CS(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10%阿维菌素SC、25%吡蚜酮S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咪鲜胺EC(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EC(六夫丁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40 g/L噻呋酰胺SC(科迪华公司),40%三环唑SC(江苏东南植保有限公司),40%噻呋·己唑醇SC(燕化永乐(乐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庐江县台创园北圩村,试验作物为单季晚稻,供试水稻品种为宁香粳9号,5月18日播种,播种量75 kg/hm2,6月16日机插秧,栽插密度25 cm×16 cm,前茬小麦;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质地中壤,pH 5.5,有机质含量18.7 g/kg。所有试验区除药剂处理因素外,栽培条件及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而且与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相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①轻简化施药方案1,播种前1 d用18%噻虫胺FS+25%氰烯菌酯SC进行种子处理,移栽前3 d用40%氯虫·噻虫嗪WG施送嫁药,破口前7 d用75%肟菌·戊唑醇WG施保穗药;②轻简化施药方案2,播种前1 d用30%噻虫嗪FS+62.5 g/L精甲·咯菌腈FS进行种子处理,移栽前3 d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施送嫁药,破口前7 d用325 g/L苯甲·嘧菌脂SC施保穗药;③轻简化施药方案3,播种前1 d用60%吡虫啉FS+24.1%肟菌·异噻胺FS进行种子处理,移栽前3 d用1%氯虫苯甲酰胺GR施送嫁药,破口前7 d用9%吡唑醚菌酯CS施保穗药;④常规施药方案,播种前4 d用25%咪鲜胺EC浸种,播种后14 d用25%吡蚜酮SC进行秧苗处理,移栽前3 d用5%阿维菌素EC施送嫁药,破口前7 d用430 g/L戊唑醇SC+40%三环唑SC施保穗药;处理①~④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和穗期根据病虫监测结果实施达标防治;⑤空白对照(CK),清水浸种,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每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处理区,每个药剂处理区面积0.333 hm2,空白对照区面积333.5 m2,随机区组排列,处理区之间筑埂以防止田水串灌,单排单灌,区组间设隔离行,周围设保护行。具体试验处理见表1。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水稻播种前1 d(5月17日),处理①~③进行种子药剂拌种,根据推荐制剂用量,将药剂与适量清水混合为药液,按1 kg种子10 mL药液(制剂、成膜剂+清水),将调好的药液对已清水浸种催芽至破胸露白的种子进行拌种,24 h后(5月18日)待稻种晾干后播种;处理④于水稻播种前4 d(5月14日)用25%咪鲜胺EC 2 000倍液浸种,水稻播种前2 d(5月16日)起水催芽,5月18日待稻种破胸露白时播种;处理⑤直接用清水浸种,水稻播种前2 d(5月16日)起水催芽,5月18日待稻种破胸露白时播种。水稻移栽前3 d(6月13日)处理①~④施送嫁药;7月25日(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处理①~④采用喷雾法施药防治二化螟、水稻纹枯病;8月26日(水稻破口前7 d)处理①~④采用喷雾法施药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种子药剂拌种当天5月17日为晴天,温度22.6 ℃,相对湿度50%,风向SSW,风速2.3 m/s;施送嫁药当天6月13日为多云天气,温度24.7 ℃,相对湿度76%,风向NE,风速1.4 m/s;大田达标防治当天7月25日为多云天气,温度29.8 ℃,相对湿度71%,风向SSE,风速1.3 m/s;破口前保穗用药当天8月26日为晴天,温度28.0 ℃,相对湿度82%,风向N,风速1.5 m/s。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安全性。施药后调查水稻是否受到所施药剂的影响而对水稻产生药害,若有药害,记录药害的症状类型以及药害程度。
1.5.2 秧苗素质。药剂拌种后20 d(6月6日),每处理区选取20株水稻秧苗,分别调查每处理水稻秧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重、茎基宽,观察种衣剂的促长壮苗作用,比较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1.5.3 稻蓟马防效。水稻秧苗期(6月6日)第一次调查,移栽到大田后于施送嫁药后20 d(7月3日)第二次调查。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5 cm×25 cm水稻秧苗,调查记录总叶数、叶片卷尖数,计算叶片卷尖率、防效。
1.5.4 水稻二化螟防效。施送嫁药后31 d(7月14日)、42 d(7月25日)及大田达标防治药后24 d(8月18日,二代二化螟危害定型后),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10丛,共50丛水稻,调查枯鞘数、枯心数,计算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防效;大田达标防治药后24 d调查,同时剥查各处理区活虫数,计算杀虫效果[ 13-14]。
1.5.5 稻纵卷叶螟防效。施送嫁药后42 d(7月25日),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20丛,共100丛水稻,调查卷叶数,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13-14]。
1.5.6 水稻纹枯病防效。于病情稳定期(9月9日)调查,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10丛,共50丛水稻,调查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各病级株数,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效。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分级标准(以株为单位):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15-17]。
1.5.7 稻曲病防效。于水稻蜡熟期(病情稳定期,9月30日)调查,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50穗,共250穗水稻,调查记录病穗数、各病级穗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效。分级标准(以穗为单位):0级,无病粒;1级,每穗1个曲球或染病稻粒;3级,每穗2个曲球或染病稻粒;5级,每穗3~5个曲球或染病稻粒;7级,每穗6~9个曲球或染病稻粒;9级,每穗10个曲球以上或染病稻粒[ 15,18]。
1.5.8 稻瘟病防效。于水稻蜡熟期(穗瘟病情稳定期,9月30日)调查,每个处理区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固定调查相连50穗,共250穗水稻,调查记录病穗数、各病级穗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效。穗瘟分级标准(以穗为单位):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1/3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瘪谷);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8,15]。
1.5.9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收获时测定每个处理区的实产,调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 施药后调查,各药剂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未见药害现象发生。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药剂拌种后20 d 调查,轻简化施药方案处理均具有明显壮苗效果,水稻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其中轻简化施药方案3、轻简化施药方案2处理壮苗效果更为明显,株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重、茎基宽均较常规施药方案处理、空白对照处理极显著增加,比轻简化施药方案1处理明显增加(表2)。
2.3 不同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
水稻秧苗期调查,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对秧苗期稻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轻简化施药方案3、轻简化施药方案2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好于轻简化施药方案1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方案;水稻大田期调查,轻简化施药方案1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显著高于轻简化施药方案3、轻简化施药方案2,但各轻简化施药方案处理防效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方案(表3)。
2.4 不同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施送嫁药后31 d调查,轻简化施药方案1、轻简化施药方案2、轻简化施药方案3处理对二代二化螟的枯鞘防效好于常规施药方案处理;施送嫁药后42 d调查,轻简化施药方案1、轻简化施药方案2、轻简化施药方案3处理对二代二化螟的枯心防效不高,与常规施药方案处理相当(表4)。经大田达标防治后,二代二化螟危害定型后调查,轻简化施药方案处理枯心防效、杀虫效果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方案处理(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