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川 何新华 杨娟

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涉农高校是开展乡村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主要利用高校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场所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乡村人才培养。广西涉农高校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各层次人才培养断层明显、毕业生就业引导不足、短期培训缺乏考评机制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布局涉农高校、有序引导返乡就业、完善相关评估机制等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 广西;涉农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75-03

作者简介 王川(1991—),男,重庆人,讲师,在读硕士,从事乡村人才培养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果树遗传育种、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应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据广西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广西2020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5 913.28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10.7万hm2,粮食作物产量1 730万t,乡村(镇)从业人员达2 505.33万人。广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高质量乡村人才的需求很大,广西涉农高校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主动作为,融入乡村人才振兴大局中。然而,广西涉农高校在开展乡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广西涉农高校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涉农高校更好地开展乡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涉农高校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关系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大职能,涉农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人才培养责无旁贷。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只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胜任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重任[2]。涉农高校通过学科教学,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能力、条件需求亦成为涉农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行动方向。

1.1 涉农高校参与乡村人才培养既是职能,也是使命

培养专门人才是由高等学校的本质决定的,是与高等学校共生的本体职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3]。无论是高校自身职能要求,还是涉农高校设置初衷,都驱使着涉农高校必须要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服务。涉农高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的职责。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涉农高校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既是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2 乡村振兴人才市场的需求对涉农高校乡村人才培养具有指引作用

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4]。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乡村人才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对乡村人才专业性和综合性的需求大大提升。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涉农高校结合新形势下乡村人才的需求,立足服务地方社会,大力发展“新农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与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需求相一致。

1.3 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良性互动、共同进步

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考核标准之一就是与社会的契合度,培养的人才社会是否用得上。乡村发展能否真正实现人才振兴,还要看“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是否得到科学发展。涉农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培养乡村人才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凸显其社会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塑造良好的社会口碑。乡村人才要想实现振兴,也可以通过涉农高校开展各类乡村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为乡村人才输送新鲜血液,实现乡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 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对于乡村人才的需求巨大。广西设农类专业的高校有20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11所。据广西统计局印发的《广西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广西高校农科专业毕业生2 98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89人,高职高专毕业生2 296人(图1)。广西涉农高校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和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等形式开展,为广西乡村人才市场源源不断输送着各级各类农业人才。

2.1 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形式,是其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广西涉农高校作为全区乡村人才学历教育的主要参与力量,每年为广西输送大量的乡村人才。据《广西日报》报道,广西涉农高校每年培养农学类毕业本科生2 000多人、研究生近300人,涉农院校每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超过2万人[5]。广西涉农高校培养了一大批获得国家学历认证的农业人才,为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2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升,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高校除了开展学历教育外,还要满足社会人员继续提升学历、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通常采取以学员自学为主、以面授为辅的远距离学习形式,通过一定流程的考核,合格后办理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广西涉农高校主要面向基层乡村农技人员、返乡创业者、村党组织书记等开展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基层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短期培训班

高校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还会积极发挥自身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承担起社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的任务,利用高校优良的师资队伍、较好的科研水平、完善的教学实训场所,开办各类能力提升培训班。广西主要依托7所农业职业院校以及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涉农高校建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搭建了覆盖全区111个县(市、区)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据广西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累计为全区培育了10万余名新型农民。

2.4 高校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

涉农高校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学校的专家学者直接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和技术特长现场教学,实际解决农业生产者一线生产遇到的问题,通过“一对一”“手把手”教学,从技术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转变农民的种地意识,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这种教学形式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成效更加显著。

3 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开展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市场对高素质乡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高校农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农”人才需要很强的实践性,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多以传统的课堂教育为主,学生毕业后存在知识专一化、技能单一化、专业分散化的问题,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都难以应对“三农”事业复杂性和多层次的需求。

3.2 各层次人才培养断层明显

广西涉农高校较少,除广西大学外,其余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学历层次较低。广西缺乏农科类本科院校,职业型本科层次的农类人才培养还存在空白,不同层次的农类人才断层明显。据教育部2022年6月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广西农科类高校4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职高专3所。此时,黑龙江有农科类高校9所,其中“211”大学1所、普通本科高校2所、高职高专6所;广东有农科类高校7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4所、高职高专3所。在各学历层次乡村人才培养上,广西与黑龙江、广东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3.3 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效果不明显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 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167万。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中西部广大农村缺乏高学历乡村人才,乡村振兴的人才动力不足[6]。据《广西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7.4万人。2020 届广西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农、林、牧、渔业”排名倒数第二,仅1 346人;2020届广西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农、林、牧、渔业”排名倒数第三,仅1 940人。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引导时对投身“三农”事业的引导成效不明显。

3.4 高校短期培训班培训缺乏有效考评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农技培训是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重要途径,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各行业从业人员,以集中培训、实地教学、远程指导等主要形式开展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术指导。但是,因为时间短、人员多、内容杂等因素,导致参训人员掌握情况不一,个别培训项目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少对已完成培训项目的及时回访和有效跟踪,培训效果无法评判[7]。以广西某农业高校为例,2020—2022年参与培训各类农技人员近5万人,但是多年来这些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是否能实现学以致用,培训技术产生的社会效益如何,培训单位和上级部门都缺乏回访跟踪,对培训成效缺少有效的评估。

4 广西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提质增效,加大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广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围绕高校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通过实施科学研究支撑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和乡村振兴助力行动“四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广西涉农高校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及时跟踪农业区域产业发展,主动对接“现代农业”“智慧农村”“观光农业”的人才需求,大力构建“新农科”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智慧农业技术、设施园艺、现代畜牧等专业,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就设立什么样的专业”来应对乡村人才市场的“用工荒”。

4.2 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涉农高校

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断层是广西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广西为了更好地解决乡村人才培养断层的问题,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畜牧研究所及广西大学部分涉农专业等农科力量合并转设,成立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填补了广西应用型本科层次涉农人才的空白。广西应当在资源整合和填补乡村人才培养空白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构架广西乡村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比如在推进职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对职业型研究生学历培养的尝试和探究,推动乡村普职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4.3 培引结合,有序引导返乡就业

积极引导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投身“三农”事业,注重外部引领和内部驱动相结合,主要通过2个途径加以推进。一是加大政策支持,通过设立“三农”创业就业基金、深入挖掘优秀校友的示范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促进高校毕业生有序向县乡基层流动,充实乡村人才队伍。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立了每年5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赴基层创业进行扶持,还与涉农企业、驻村帮扶乡镇开展合作,向其推荐优秀毕业生。2021年引导537名毕业生到县乡基层就业,占当年就业创业人数的19.7%。二是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就业理念的转变。抓好专业课建设,通过课程思政的手段加强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三农”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爱农教育,让学生了解农业、农村,让学生看到其发展前景和未来[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