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研究

作者: 于凤存 王友贞 汤璇

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研究0

摘要 为系统剖析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从直接经济、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业3个方面分析遭遇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降雨特征分析,探明该区域降雨具有年际年内变化大的特点,且6—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60%。从特殊的地形及气候特征、水利基础设施、种植结构布局等方面剖析了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应对对策,为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治理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 淮河流域;降雨特征;洪涝灾害;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S 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18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44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YU Feng-cun,WANG You-zhen,TANG Xua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Province and Huaihe River Commission,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 Resources of Anhui Province,Hefei,Anhui 230088)

Abstract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effects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from economy,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and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it proved that the rainfall in this region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variations, and the rainfall from June to August accounted for about 60% of the total annual rainfall. The reasons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al terrain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and planting structure layout.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d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Huaihe River Basin;Rainfall characteristics;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面积约6.73万km2,耕地面积280.73万hm2。沿淮地区涉及5个市、10个区、10个县(县级市),各市县区流域总面积约2.35万km2、耕地面积93.9万hm2;沿淮地区低洼地面积8 742 km2、耕地面积49.67万hm2。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2]。淮河流域安徽省境内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只从某一方面分析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且偏于定性分析。笔者从区域的降雨特征分析入手,系统分析了遭遇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解析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为该区域及类似区域的洪涝灾害治理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1 洪涝灾害的影响分析

历史上每次洪涝灾害通常都会造成水源与食品污染、物资消耗,甚至造成人口伤亡,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淮河流域是我国涝渍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制约着当地综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淮河中下游淮河以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笔者从洪涝灾害对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洪涝灾害对农林牧渔业的影响、洪涝灾害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影响3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

1.1 洪涝灾害对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

1.1.1 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

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从受灾人口和因灾死亡人口2个方面进行分析。1999—2016年受灾总人口9 340万人[3-4],年均受灾人口约519万人;2003年受灾人口多达2 293万人,占1999—2016年受灾总人口的24.55%。1999—2016年因灾死亡总人口88人,年均死亡人口5人;2005年因灾死亡人口多达46人,占1999—2016年因灾死亡总人口的52.27%(图1a、b)。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河道整治、河道疏浚和整治、堤防建设、水库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建设以及洪涝灾害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2003年以后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受灾人口的地区分布(图1c)来看,1999—2016年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和宿州市受灾人口分别占安徽省受灾总人口的22%、19%、18%和18%,这4个地区受灾人口均超过1 500万人;其次是蚌埠市和滁州市,受灾人口均超过500万人;淮北、淮南和合肥地区受灾人口较少,均低于400万人。

1.1.2 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存条件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存条件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房屋倒塌、饮用水污染、供水管网和排水系统等基本生活设施损坏。尤其房屋作为生活必需品,一旦损坏就会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甚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保障。

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房屋倒塌105万间[3-4],年均倒塌房屋数量5.83万间;2003年倒塌房屋数量最多(71万间),占1999—2016年因洪涝灾害房屋倒塌总数的67.62%;2003年以后,因洪涝灾害致使房屋倒塌的数量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从因洪涝灾害倒塌房屋数量来看,在大水年份2003年倒塌房屋数量最多,2005年次之。从洪涝灾害倒塌房屋地区分布来看,六安市最多,其次为阜阳市(图2)。

1.1.3 洪涝灾害对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

据统计,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和604.84亿元,年均直接经济损失33.60亿元[3-4],其中2003年直接经济损失最多,高达159.02亿元,占1999—2016年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和的26.29%,2016、2005、2007年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97.28亿、92.71亿、88.42亿元(图3a)。

从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来看,宿州市直接经济损失最多,占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22%;六安市其次,占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和的21%(图3b)。

1.2 洪涝灾害对农林牧渔业的影响

洪涝灾害直接给农作物带来淹水灾害,且地下水位升高,还会带来渍害的风险,致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最终导致粮食减产。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总面积分别为8 281、5 096和2 024 hm2[3-4],年均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为460、283和112 hm2。大水年份2003年尤为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1 881 hm2、农作物成灾面积1 347 hm2、农作物绝收面积560 hm2;2007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 332 hm2、农作物成灾面积977 hm2、农作物绝收面积501 hm2(图4a)。

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总和达320.11亿元,年均经济损失17.78亿元,其中2003年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最多,高达101.04亿元,占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总和的31.56%,2005年次之。随着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逐步增强与完善,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图4b)。

1.3 洪涝灾害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洪涝灾害通常会引发一些突发事故,如工矿企业停产、公路中断、供电中断、通信线路中断等。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公路中断12 015条次、供电中断9 878条次[3~4],年均公路中断次数和供电中断次数分别为668和549条次,其中2003年供电中断次数最多(达7 248条次),占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供电中断次数总和的73%;2006年公路中断次数最多(达6 299条次),占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公路中断次数总和的52.43%。

1999—2016年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损坏通信线路次数7 688条,年均损坏通信线路427条,其中2003年损坏通信线路次数4 652条,占比60.51%(图5)。

1999—2016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因洪涝灾害导致停产工矿企业9 292家,年均停产工矿企业516家,其中2003年停产工矿企业数量最多(达6 660家),占比71.67%,致使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64.50亿元,年均经济损失3.58亿元。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不仅与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而且得益于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

2 降雨特征分析

降雨是导致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依据沿淮地区12个雨量站1950年—2020年降雨资料,分别利用年降雨量、最大1 d降雨量、最大3 d降雨量数据(图6~8)进行水文频率统计分析,频率曲线线型选皮尔逊Ⅲ型(PⅢ)曲线,结果见表1。暴雨频率分析结果见表2。

1999年—2020年年降雨量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其次是2007年,其大水年份降雨特征见表3,逐月降雨分布见图9。

由表3和图9可知,2003年年降雨量达1 341.83 mm,发生频率为3.5%,属丰水年;最大1 d降雨量、最大3 d降雨量分别为66和154 mm,发生频率分别为36.3%和18.5%;6—9月降雨量840 mm,占年降雨量的62.6%。2005年年降雨量达1 159.00 mm,发生频率为13.6%,属丰水年;最大1 d降水量、最大3 d降雨量分别为88和180 mm,发生频率分别为12.9%和11.0%;6—9月降雨量889 mm,占年降雨量的7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