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聂春雨 聂春梅 殷亚杰 郎亚军 曲丽娜 岳华 丁海燕

课程思政视角下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

摘要 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是高校实现协同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以微生物工程课程在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课程引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挖掘思政元素、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的方法,提出了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同向同行、“一体两翼”的融入路径,并构建了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期为推行其他专业核心课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生物工程;思政教育;思政元素;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66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icrobial Engine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IE Chun-yu1,NIE Chun-mei2,YIN Ya-jie1,3 et al

(1.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2.The Fourth Middle School of Liangcheng County,Ulanqab,Inner Mongolia 013750;3.Heilong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Oilfield Applied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

Abstract The introduc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role of microbial engineering course in the training of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and the course content,and combined with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bial engineering courses,the path of peer integr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one body with two wings have been proposed,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diversified curriculum have been built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teaching syllabus,excavate ideological elements,write course education case set method,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Key words Microbial engineer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Curriculum construction;Evaluation system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210001)。

作者简介 聂春雨(1978—),女,内蒙古集宁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微生物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8-19;修回日期 2023-07-05

德育是百育之首,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教育必须在立德树人、教育强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即“五育”的核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要构建“五育”教育体系,进而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提供保障,其中“课程思政”是践行“五育”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1]。

当前,推动思政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和模式改革中,逐渐将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等作为思想政治导向引入学生的培养中,做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促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2]。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类专业核心课,对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课程大纲,引入思政模块;深入挖掘、搜集和整理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通过理论课、实验课和第二课程等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养、创新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 微生物工程课程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中外教育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把传授知识与德育灌输结合起来。一些国家通过在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如日本的培养全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和美国的培养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理念[3]。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即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道德品质。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上海大学首创了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响。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框架[4]。

当前,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微生物工程是一门逻辑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除了微生物发酵与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涉及工匠精神、爱国情怀和科创精神等方面的思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更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努力奋斗的工匠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CDIO教学理念,做到课程思政价值内涵和教育目标同向同行[5]。

2 思政视角下微生物工程课程研究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响应高校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号召,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该研究通过修订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科创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并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通过“一体两翼”的融入路径,将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并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探索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为推行其他专业核心课的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1 修订教学大纲,嵌入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协同发展

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出发,以知识点为媒介,以科学知识形成为基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目标,在教学大纲中引入思政模块[6]。从微生物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搜集立德树人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微生物工程的结合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精神,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探究兴趣和知难而上的创新精神(图1)。

2.2 挖掘思政元素,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突出价值引领

2.2.1 思政元素的挖掘。

2.2.1.1 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

有效挖掘微生物工程课程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真正将“三全育人”目标贯彻到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及自信感,微生物工程与创新科研精神,微生物工程技术造福人类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形成了创新意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素养、职业道德与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8个维度,将思政教育与微生物工程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图2)。

2.2.1.2 地域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

地方特色文化是“课程思政”重要的载体和资源,更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7]。注重深入挖掘、弘扬、创新大庆铁人精神内涵特质,搜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并将其融入知识点教学中。

以大庆师范学院“自强不息,臻于至善”的校训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2.2.2 课程思政案例集编写。

思政案例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载体。微生物工程课程团队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设定、教学素材准备、教学实施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估以及教学反思等对挖掘出的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和地域特色思政元素进行分类、筛选和凝练,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责任心”“自信心”“创新意识”等维度编写思政案例集。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有助于好的经验和方法的参考与借鉴,进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2.3 探索“一体两翼”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形成合力,发挥三全育人功能

2.3.1 “一体”是指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体。

课堂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教师应不断发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8]。在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在CDIO教学理念基础上,通过导向、导学、导思和导练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图3)。

课堂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和社会热点等思政元素。绪论课思政元素的融入至关重要,通过对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的介绍,明确教学的第一目标是立德树人。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中,明确高校培养的不仅是微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更是要培养高尚情操和崇高职业道德的现代化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2 “两翼”是指实验课教学和第二课堂两个部分。

2.3.2.1 实验课教学。

实验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进行。微生物工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优化实验项目。如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乙醇”实验项目中,学生分组进行,在细胞固定化操作这个过程中,向菌悬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海藻酸钠溶液(1%、3%、5%、7%),需要各组同学选取不同浓度设计实验,并分析结果差别,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强调实验细节,如实验试剂配制、仪器规范操作及废弃试剂处理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不要编造或抄袭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