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作者: 解进飞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十八大以来,安徽多策并用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也面临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三重困境。对此,可以通过“本地采金”与“筑巢引凤”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人才总量;通过党建引领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方式调整人才结构;通过精准选派与专业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乡村人才质量,下好人才“先手棋”,推动安徽省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人才振兴;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7-021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7.047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n Anhui Province
XIE Jin-fei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Anhui 236037)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ar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hui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alent tea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strategies. However, it also faces the tripl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rural talent, unbalanced structure and low quality. In this regard, the total number of talents will be increas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gold mining” and “nesting to attract phoenix”; adjust the talent structur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and service guarante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talent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ecise se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lay a good “first h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Talent revitalization;Realistic predicament;Breakthrough path
“乡村兴则国家兴”[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在庆祝我国现代化取得新成就的同时,更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让以乡村为根的中华民族,走出一条与西方竭泽而渔现代化不同的新道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外流,人才匮乏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短板。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3]。目前,安徽省乡村人才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明显,是制约全面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最大瓶颈。鉴于此,探析并省思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寻求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对于赋能安徽省乡村全面振兴,整体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人才振兴的重大意义,有利于补齐现代化建设中乡村衰落的短板,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提供有力支持。
1.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4]。人是干事创业的主体,乡村人才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充足的农技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其次,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华文明之所以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根植于中国厚重的农耕文化,而乡村是中华文明基因的携带者和基本载体。振兴乡村文化,一方面需要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发达;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各式各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发展铸魂。再次,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建设者和统筹者。要创造乡村的美好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就需要具备生态环境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才,来帮助动员广大农民做绿色乡村和文明乡村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最后,乡村组织振兴需要各类基层组织人才。要振兴乡村组织,需要基层培育一大批能议事、办事和监事的组织人才做保障。这些基层人才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1.2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愿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从其目标愿景来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全面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6]。在现代化中农民是文明化的农民,是充分实现个人发展的农民。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系统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其目标任务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7]。由此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乡村人才的重视已经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在2035年将取得决定性的成就。
2 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推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最大的缺口是乡村人才缺口。目前,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2018年安徽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培训23.55万人,2020年安徽省省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农民满意度超过95%[8]。2021年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基本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起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9]。
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安徽省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中正面临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这些困难和挑战甚至导致安徽省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疾行队中稍显落后。分析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找到破解路径是突破乡村发展瓶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前提。
2.1 人才总量困境
根据《安徽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 113万,乡村常住人口2 482万,占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的40.6%[10]。其中,根据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5 595 103人,占58.3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5 432 068人,占41.67%[11]。与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 017 986人,乡村人口减少8 491 283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34百分点[11]。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12],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32万人[13]。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安徽省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放眼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冗余的乡村劳动力无疑会继续跟随城市强大的人才需求和吸附效应不断转移,农村人口流失的现象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安徽省农村人口的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使得原本生机勃勃大有可为的农村热土逐渐缺乏活力。
2.2 人才结构困境
乡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不仅意味着人才流失更加严重,也导致了乡村人口结构的失衡。在研究中发现,安徽省乡村人口流失的大多数是年富力强、有朝气、有拼劲的年轻人才。这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更丰厚的薪酬和更适宜的生活环境,选择背井离乡到城镇工作且逐渐定居。另外,根据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发布的《202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省内地级市中合肥吸纳了近一半的省内就业毕业生”[14]。这其中不乏大量农村户口的学子在学成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寻找定居的契机。这些出生于农村的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青壮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和城镇化浪潮冲击的过程中一批一批不断地转移到城市,‘造成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已不能满足安徽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15],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而乡村的发展滞后,则又使得更多的人才选择离开,如此恶性循环将会引发和激化更多乡村社会矛盾。
2.3 人才质量困境
除人才流失严重和结构失衡问题外,安徽省农村现有劳动力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质量”普遍偏低,农村劳动活动大多是由留守的老、弱、妇来完成。现有农民群体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多靠耳濡目染、父辈传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他们缺乏系统的培训,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即使是在政府的号召下参加培训,因其思维固化和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为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力的新型农民。
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乡村既需要大量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又需要治理服务人才。但目前,安徽省乡村服务人才队伍质量和水平堪忧,一方面他们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他们的沟通服务意识不强。在最紧缺的农技人才方面,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在基层管理方面,由于青壮年的流失,农村基层干部多由中老龄村民担任,农村基层党政管理呈现松散化、真空化,他们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于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发展迟缓,乡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较为滞后。目前来看,乡村公共服务型人才缺口严重。首先,基层教育人才缺口较大。安徽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相比城市而言本就短缺,再加上某些地方盲目性的“撤点并校”,生源流失严重,乡村教育资源在出现短暂的“富余”的假象后日渐萎缩。再者乡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即使在“特岗教师”政策的调解下,青年教师到乡村任教意愿仍然较低,且流失率高。其次,医疗专业人才队伍与村民日常医疗需求产生供需矛盾。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乡村级卫生室只能对临床最常见的几种简单疾病进行诊断及处置。许多医护专技人才在面对简陋的医疗硬件条件、偏低的薪资待遇、有限的发展空间等问题时,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的热情极低。由此可见,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顺畅运行的公共服务型人才的缺失,导致乡村社保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