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吴文彪 王心良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分析0

摘要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关键词 粮食安全;非粮化;经济效益;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7-024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7.054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on-grain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unan Province

WU Wen-biao1,WANG Xin-liang2

(1.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Zhejiang 316022;2.Zhejiang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Hangzhou,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Hunan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20,using error correction model,we explored the causes of cultivated land non-grain conversion in Hunan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subsid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non-grain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unan Province; the comparative yield of grain and the total mechanical power per unit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on-grain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non-grain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unan Province,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come sources of farmers,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ilities,improv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ensure food production.

Key words Food security;Non-grain conversion;Economic benefits;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耕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进行劳动生产的根基所在。当前,我国种粮比较收益低下与粮食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显著,非粮化问题突出。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970万hm2,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产生了威胁[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意见》中表明要充分认识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防范“非粮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优先保障粮食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保障粮食供给,防止耕地非粮化。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耕地“非粮化”的现状、成因、外部效应以及治理对策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指的是非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可以分为食物性和非食物性生产“非粮化”2类,前者主要是指耕地经营者种植食物性经济作物,如瓜果、蔬菜等,后者指的是种植花卉苗木以及改变原有种植条件发展畜禽养殖或休闲农业的行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流转规模快速扩大,在推动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耕地“非粮化”的风险[3]。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浙江[4]、河北[4-5]、河南[6-7]、山东、四川、吉林[6]等产粮大省的耕地“非粮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7]。2013—2020年,国家鼓励资本下乡支农[8]。学者们认为,一方面,资本流入有利于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带来“趋粮化”[9];另一方面,工商资本也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带来“非粮化”[10]。

关于非粮化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在宏观层面,许多学者认为成本收益是耕地非粮化的根本驱动因素[11-12]。种粮收益率低[13],尤其是相比蔬菜、林果而言,收益的差距非常明显,从而促进了“非粮化”[14]。此外,国家对农业生产提供的补贴[15-19]、农户对土地用途的认知程度[19]以及资源禀赋条件[21]都会对“非粮化”产生影响。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户特征出发,如家庭的劳动力[22]、农户经营耕地总面积[23]和非农收入的比重[24]等。在对社会的现实影响上,有研究指出过度的“非粮化”不仅会对生态环境[25-26]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26],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28]。

对于防范耕地过度“非粮化”,可以通过完善农业补贴政策[29]、防止过度农地资本化[30]、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1]、提高规模种植水平和经营效益来解决[32],苏越[20]提出了三级五区的管控思路,可以同时兼顾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户收益。政府将“粮食安全”纳入绩效目标,加强监管力度以及提高经营者对“藏粮于地”战略的认识也非常重要[32]。但是,由于我国耕地“非粮化”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范“非粮化”,不能“一刀切”[31]。

截至目前,国内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各地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因素比较繁杂,缺乏完善的研究体系。湖南省是南方鱼米之乡,《湖南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粮食年鉴》、“三调”成果等统计资料显示,湖南省粮食总产量2004—2020年一直居全国前10,目前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7位。但是,总体看来,根据湖南省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每年仍有大量耕地“非粮化”。同时,湖南省位于中部地区,地貌复杂,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现实情况有充分的认识,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防范“非粮化”,促进粮食生产,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耕地利用现状

2.1 区域概况

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大部分区域位于洞庭湖以南,湖南省东接江西,南邻广西、广东,西部与重庆、贵州接壤,北接湖北,位于108°47′~114°15′N、24°38′~30°08′E,湖南省土地面积约为21.18万km2,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和水域分别占比51.2%、13.9%、13.1%、15.4%和6.4%。202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为59.71%,GDP总量为46 063.1亿元,位居全国第九,其中,第一产业4 322.9亿元,第二产业18 126.1亿元,第三产业23 614.1亿元,常住人口6 622万,约占全国4.72%。

2.2 土地利用情况

湖南省土地主要由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和水域构成(图1),在陆地中,山地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土地面积的51.2%,平原分布最少,约占土地面积的13.1%,由于山地不利于灌溉以及普及机械化,因此,山多平原少的地理特征表明湖南省不具备北方地区可以大范围普及机械化进行规模生产带来的经济优势。“三调”数据显示(图2),截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省耕地保有量为362.89万hm2,主要分布在常德、岳阳、邵阳、怀化、衡阳、永州、益阳和郴州等地区,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3.74%。园地保有量为88.61万hm2,其中果园面积最大,为40.58万hm2,林地面积为1 271.67万hm2,草地为14.05万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163.11万hm2。相比于“二调”而言,耕地面积减少了50.61万hm2,草地减少了34.98万hm2,园地增加了19.9万hm2,林地增加了42.02万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了39.64万hm2。可以看出,虽然可能存在林地和园地转为耕地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耕地的减少主要流向了林地、园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明显反映了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的趋势。

2.3 耕地和粮食生产情况

2005年,湖南省耕地数量为381.6万hm2,2007—2009年和2018—2020年期间,全省耕地面积迅速增加,2009—2018年耕地数量变动不明显(图3)。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属于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山地和丘陵较多,适合种植水稻、油茶、烤烟等农作物。总的看来,2005—2020年,湖南省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在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较快,2012—2013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2013年后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趋势缓慢,2017—2019年产量呈下降趋势(图3)。在人均粮食占有量方面,2012年之前,湖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之上,但是在2009年之后,湖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4)。不难看出,湖南省耕地数量增长率放缓,粮食产量增长乏力,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升存在困难,反映出了湖南省可能存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非粮化”问题严峻、粮食供给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种植经济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高,且收益远高于粮食种植,2005—2020年,由于粮食种植的物资资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逐年增加,但是市场竞争力低,价格增长缓慢[33],因此,农户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总的来看,2005—2020年,油料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增长幅度最大,油料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89.80万hm2到2020年的145.35万hm2,增长了61.86%。蔬菜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99.70万hm2到2020年的135.5万hm2,增长了35.90%。甘蔗的种植面积呈缓慢下降趋势,烤烟和大豆种植面积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表1)。查阅《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20)》发现,经济作物平均收益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3 242.75元/hm2上升到2020年的33 573.75元/hm2,增幅约为154%,这从侧面反映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可能对稳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该研究选取湖南省耕地的“非粮化”水平作为因变量,用FL表示;自变量选择非农收入占比、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农业补贴和种粮比较收益,分别用FN、JX、BT和BJ来表示(表2)[34-38]。“非粮化”水平、农业补贴、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和非农收入占比数据来自《湖南统计年鉴(2005—2020)》;种粮比较收益的数据来自《中国粮食年鉴(2005—2020)》;其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早籼稻、晚籼稻和粳稻3种,主要经济作物包括油菜籽、大豆、烤烟、甘蔗和蔬菜。该研究选取2005—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