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现代大农业的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化设计

作者: 贾永全 杨树果 左豫虎 丁国超 晏磊 王伟利 王宪青 黄平平

摘要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通过分析明确了服务现代大农业的应用型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化原则和依据,并根据学校的实际确定了学科和专业的优化调整方案,以期为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科技和智慧服务。

关键词 现代大农业;应用型;农业大学;学科;专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7-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7.056

Optimized Design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Serving for Modern Agriculture—Taking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 Yong-quan, YANG Shu-guo, ZUO Yu-hu et al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Abstract Optimized principle and basis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serving for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clarified through analysis using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optimized adjustment scheme of the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was confirmed according to its actuality,  looking forward to supplying more talents,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pplication-oriented;Agricultural university;Discipline;Specialty;Optimization

应用型农业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进行产教融合、全面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农业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建设内容[1-3]。笔者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就应用型农业院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学科专业方案并深度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些有益的意见和参考。

1 学校的学科专业情况与服务面向

学校目前设置的学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17个一级学科,其中涉农学科9个,有作物学、农业工程、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植物保护、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还有农业、兽医、生物与医药3个涉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涉农专业3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

学校是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中诞生的,与农垦事业同根、同源、同心、同向。北大荒集团作为中国农垦的代表,是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历经改革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航母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为与北大荒集团同根同源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定位就是:以黑龙江垦区和大庆市为基点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服务中国农垦为切入点助力国家农业现代化。学校将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坚持扎根垦区、服务垦区,为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农垦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农业大学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农业人才,聚焦制约该省现代化农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系统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以专业设置为背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打造五大学科群、1个优势特色学科和五大专业集群,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杂粮生产与加工、狮白鹅育种与畜禽健康养殖、智能化农机装备等特色领域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着重开展良种繁育、黑土地保护、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提供人力和科技支撑。

3 学科优化设计方案

3.1 基本思路

3.1.1 立足学校定位,优化学科布局。

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系统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按照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培育学科、发展学科的分类方式,实行差异化管理和建设,优先支持服务于现代化农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学科。科学运用学位授权点评估结果进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撤销不符合学校发展需求或办学质量不高的学位授权点,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位授权点。

3.1.2 强化优势学科,构建学科集群。

以作物学、农业工程、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为主干,协同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构建五大学科集群。一是以作物学科为主干,协同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和园艺学等学科,构建作物生产学科群;二是以兽医学科为主干,整合畜牧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构建动物健康养殖学科群;三是以农业工程学科为主干,整合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构建农业工程与智慧农业学科群;四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干,整合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与安全学科群;五是以农林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2个学科为主干,整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公共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等学科,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3.1.3 集聚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发展。

发挥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优势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对优势学科予以优先支持,实行统筹规划、常态支持和绩效考核、动态支持相结合的建设机制,力争多数一级学科整体实力位居全国中游行列,部分学科或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学科领先水平,初步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3.1.4 推动交叉融合,促进持续发展。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人类营养健康、现代农业工程装备、农业智能化等重大需求,立足我校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新兴学科产生与运行机制,捕捉新的学科增长点。到“十四五”末,力争催生2~3个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形成新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3.2 优化方案

根据该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着眼农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良田、良种、良方、良法、良医、良管、良品、良销、良食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基础,将涉农学科优化调整为5个学科群和1个优势特色学科。

3.2.1 作物生产学科群。

以作物学博士一级学科为主干,协同“杂粮生产与加工”省优势特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和园艺学科,依托“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与作物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大庆市设施农业研究院(航天育种基地)”等9个平台,以“双聘院士”领衔、以“省头雁团队”技术力量为支撑,整合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方向资源,组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制团队”“作物高产优质栽培创新团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黑土保护创新攻关团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攻关团队”和“设施农业创新团队”。

将重点开展:建立种质资源库,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及主要杂粮作物优质高产种质资源创制与品种选育,解决种源匮乏的“卡脖子”问题。

研发寒区规模化农田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模式,形成寒地秸秆还田与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研发黑土健康生物安全评价及黑土微生物修复技术,解决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率低、黑土严重退化等问题。面向寒地杂粮和大豆、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存在的产量和品质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确保粮食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病虫草害防控农药减施技术研究,建立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有效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施药次数,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同时为智慧农业建设提供支撑。开展园艺寒地设施结构优化、优质瓜菜种质资源创制、绿色生态栽培技术模式创新等研究,解决该省寒地瓜菜生产设施结构简单粗放、自动化水平低、缺少优质专用品种、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等“卡脖子”问题,为该省园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着重培养高层次应用推广人才,组建推广示范团队[4-6]。开展优良品种、配套的耕作技术、植物保护和黑土地保护等关键技术的推广示范。

3.2.2 动物健康养殖学科群。

以兽医学博士一级学科为主干,整合畜牧学和生物学硕士一级学科,组建动物健康养殖学科群。

将主要开展:建强寒区动物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创新团队。积极争取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兽医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提升动物健康养殖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积极申报教育部绿色高效养殖业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牛病防制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示范智慧牧场,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奶牛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攻关,使示范牧场奶牛年单产超过12 t,推进黑龙江奶业振兴。系统研究农牧结合、草畜平衡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解决优质饲草饲料供给不足问题,提升饲料安全可控性。全面推动以“玉鹅种养”为代表的种养结合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打造肉蛋奶综合供应基地。着重培养高层次应用推广人才的培养,组建推广示范团队,开展优良品种、配套的养殖生产技术、疫病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等关键技术的推广示范。

3.2.3 农业工程与智慧农业学科群。

以农业工程博士一级学科为主干,整合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依托建三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黑龙江省农机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等基地平台,组建农业工程与智慧农业学科群。

将主要开展寒区优质水稻全程全面机械化生产装备、大马力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寒区高水分粮食低耗干燥装备、规模化农机智能装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作物耕种管收加销和畜产品养管加销全产业链智能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为该省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和智能化提供支撑。

3.2.4 绿色食品加工与安全学科群。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为主干,整合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依托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粮食副产物加工与利用工程中心等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和省“杂粮生产与加工”优势特色学科,组建绿色食品加工与安全学科群。

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思路,开展主粮、杂粮及复配食品功能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和新资源食品原料开发、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粮食精准营养功能评价及产品的品质提升;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追溯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打造绿色智慧厨房。着重培养高层次应用推广人才的培养,组建推广示范团队,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7-8]。

3.2.5 现代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以农林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2个硕士一级学科为主干,整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公共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以及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专业人才和平台资源,发挥在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优势与特色,组建现代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