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赋能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陈萍

摘要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开放大学在长期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成效,也存在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够精准、培养方式和手段单一滞后、培养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资源整合和组织保障不足等问题。提出锚定培养目标,培育乡土情怀;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育实效;促进产教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高效整合资源,建立保障机制的赋能高素质农民培养路径。

关键词 开放大学;赋能;高素质农民;需求背景;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7-026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7.060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Empowering High Quality Farmers in Open Universities

CHEN Ping

(Yiyang Open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Abstract High quality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long-term training practice of the “One Village, One College Student Plan”, open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certain training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training goals and positioning, single and lagging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weak targeted and effective training content, insu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rotection. Propose anchoring training goals and cultivate local sentiment;innovate training models to improve training effectivenes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vitality;efficiently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guarantee mechanism to empower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farmers.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Empowerment;High quality farmers;Requirement background;Path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1]。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高素质农民;支持农民提升受教育水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发挥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作用,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用好高职扩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政策,不断提升学历层次[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开放大学应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应具备的能力、开放大学在赋能高素质农民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短板、开放大学在高素质农民培养中担当的重任是当下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开放大学赋能高素质农民培养的需求背景

1.1 开放大学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实现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农民,不仅要提高其文化理论知识,还要增强其干事创业本领和能力,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理念,充分发挥 “头雁效应”,实现“影响一人、带动一户、辐射一方”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农民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本地的产业发展[3]。这也是解决“谁来发展农业”“怎么样发展农业”等深层次现实问题的关键。

开放大学探索高素质农民的培养路径,培育新农民,树立新观念,推广新技术,高质量培养农村人才,这是认真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任务目标,也是开放大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1.2 开放大学赋能高素质农民的能力诉求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队伍建设中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4]。“高素质农民”这一概念提出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围绕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高素质农民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相对较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强,是具备了一定的乡村治理能力,掌握了先进农业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领头雁,是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开放大学紧紧围绕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2022年9月,湖南省人社厅联合湖南开放大学举办了首期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高级研修班,考核为优秀者和合格者,分别认定为乡村振兴农艺师中级职称和乡村振兴农艺员初级职称。这为推进本土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定向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并为高素质农民在政府资助奖励、创新创业扶持、专家咨询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条件,快速将农科知识学习实践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实质生产力。

1.3 开放大学赋能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功能定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作要求,实施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计划。支持涉农高校探索定制定向培养模式,满足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的需求。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5]。

开放大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职业教育的新赋能,更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6]。2004年2月5日,教育部提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明确该试点由国家开放大学全面组织实施,成为开放大学面向农村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工作重点。开放大学系统庞大,设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四级办学组织体系,目前有20余万农民大学生。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专、本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

以湖南开放大学为例,2004年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5年升级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2020年启动了“村(社区)基层组织人才定向培养计划”,2022年持续实施6年“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含村(社区)基层组织人才定向培养(全日制高职教育)。截至2022年底,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近14万名,约占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招生总数的16.7%,覆盖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覆盖率100%。2018—2022年的毕业生调查统计显示,有77.2%的学员成长为村干部,55.6%的学员成长为致富带头人[8],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业致富典型、扶贫助残典型和学习、服务先进典型学员,助推本土乡村经济的发展,为湖南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永不撤退”的农村领军人才。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人才保障,成为高素质农民培养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被纳入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

2 开放大学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不断关注和重视,这对开放大学培养高素质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以湖南开放大学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形成了“三扶四教三维”精准培养机制,为培养高素质农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扶”是指思政教育扶志、职业技能扶艺、资源服务扶学的课程体系,“四教”是指农学交替、旺工淡学、线上线下、理实交融的教学模式,“三维”是指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终身学习的培养路径[8]。但开放大学在培养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 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够精准

开放大学在高素质农民培养中,利用各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理念送往农村,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实际,服务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把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质提升、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社会目标。

目前,在课程体系和标准中关于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清晰,对能力培养主线不突出,出现重知识描述,轻能力目标导向,对思想道德、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明确。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重点项目培育等方面设定的能力目标也不够清晰,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培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满足“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较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以湖南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培养开设的专业为例,通过近几年的招生专业来分析,所招专业较单一,80%左右是经营和管理类专业,20%左右是种植、养殖等技术类专业,专业集中在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电子商务、农村法律事务、茶艺与茶叶营销、畜牧兽医等。另外,各学习中心管理机构还不健全,在师资、管理队伍、设备设施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办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2.2 培养方式和手段单一滞后

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知识架构、教学方式方法、教育能力手段等直接影响教师培养成效。近年来,湖南开放大学在涉农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采取本地“田秀才”、土专家、有创业实体的学员,与外聘专家教授、农村技术人员和农艺师相结合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组织上,高素质农民培养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田间地头指导、现场教学和跟踪服务等精准教学手段少,灵活性和互动性不强,新教学方法、新技术手段、新模式运用不足,现场教学、交流座谈、实践实训、互动参与组织较少,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融合,吸引力不强,学员参与意识不够[3]。

在学习层面上,农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年龄差距大、基础知识较差、学历层次较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其学习需求差异明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特别是在讲授知识的专业术语时,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加上涉农的专业教师比较欠缺,且缺乏在行业产业中的历练,理论性强而实战经验有所不足,造成很多农民学员只是在课堂上听课,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对所授内容印象不深刻,学习效率低。

2.3 培养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大量涌现,开放大学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内容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没有经过全面而细致的乡村调研来开设所需课程;基本上使用的是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教材,“本土教材”极少,培育技术与当地产业匹配性不强;农民大学生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更新较慢,对涉农的创业信息、行业政策信息等内容重视程度不够,脱离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培养需求也不一样,年轻的学生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年长的学生则看重职业岗位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于学生能力提升需求以及岗位需求的差异化,导致学生学习侧重点不同,使得学校对部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培养效果欠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