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农”情怀的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徐畅 韩凤禄 李二超摘要 在加快打造“南繁硅谷”、建设和保障“蓝色粮仓”的背景下,水产类院校及专业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并输出知水产、爱水产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助力水产业的科技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虾蟹增养殖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记录讲述了我国虾蟹类传统养殖到现代化养殖模式和技术的伟大变迁史,还蕴含了脱贫攻坚、“三农”情怀、科学发展观、大国“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内的诸多思政元素,能够为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教育思政提供充分保障。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深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引领主流价值、提升专业认同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课程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协同前行,能够最大化发挥教育价值,提升水产专业学生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关键词 课程思政;理想信念;水产养殖;专业认同感;社会使命感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69-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62
Explor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Shrimp and Crab Aquaculture Based on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
XU Chang,HAN Feng lu,LI Er chao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Nanfan Silicon Valley” and building and guaranteeing “blue granary”,aquatic universities and program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nd exporting new talents who know and love aquatic products for the motherland,and help th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dustry.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aquacultur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Shrimp and Crab Aquaculture not only records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changes from traditional shrimp and crab farming to modern aquaculture mode and technology,but also contains 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ncluding poverty alleviation,“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farmers” feeling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big country “craftsman” spiri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It can provide sufficie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politic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nevita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lead mainstream values,enhance professional identity,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training.The coordination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n maximize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fishery major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teaching;Ideal and belief;Aquaculture;Professional identity;Social responsibility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养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接续新担当,作为我国农业中的关键一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我国人民餐桌优质水产动物蛋白的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助力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专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
我国的水产养殖历史十分悠久,早在3 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淡水鱼类养殖活动。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在《周颂·潜》这首诗中描绘了古代人民养殖鱼类的方法和种类。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渔业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变,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完成的过程,这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贡献。我国水产养殖结构稳定、种类多样性强、生态效率高,具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汇总,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 549.02万t,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5 224.20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79.8%,养殖面积为703.61万hm2,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崛起,有力地回击了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困扰人类千年的“马尔萨斯陷阱”和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我国人民不论是在农林牧渔、采矿制造,还是在建筑金融等产业中都不断攻坚克难,实现了质的飞跃,彻底形成了强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但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的转变势在必行,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相继应用,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和生态文明等理念融入理论教学,能够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途径[2]。
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生态养殖发展
1.1 还太湖碧水,拆除拦网养殖 在虾蟹的养成方式中,拦网养殖属于半精养方式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兴起了拦网养蟹热潮,既在湖泊内插杆围网,底部深埋于泥土,网顶端高出水面并向内折回,防止蟹类逃脱。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的太湖,湖底平坦,水深适宜,水草茂盛、饵料丰富,是中华绒螯蟹(河蟹)生长的优质选择,太湖围网养蟹规模大、密度高、产销势头旺,利益驱使下,太湖围网养殖面积一度扩张至1.36万hm2,生态破坏严重,经过1998年和2008年的2次集中整治,逐渐将围网养殖面积压缩至0.30万hm2。但由于蟹农为获得更高产量,向水体中投入大量的冰鲜杂鱼和动物内脏,导致太湖水体恶化严重,蓝藻暴发。2018年4月,苏州市政府和原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通告”,将全面拆除围网养殖设施,回收养殖使用权。2019年6月底实现养殖设施的彻底拆除,至此,太湖30多年的围网养蟹成为历史。相比较于围网养蟹,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的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和“人放天养”的增殖放流方式使太湖大闸蟹的品牌仍然存在,每年太湖放流优质蟹苗2 000万尾左右,充分保障野生生态蟹的总可捕量,提升河蟹品质的同时,有效修复太湖环境,这是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养殖模式。
就在同年,广东省也正式印发《珠海市斗门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规划中将斗门区水域滩涂科学的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3类,以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稳中趋好,形成绿色生态水产养殖产业格局。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大学生,要对我国的水产养殖模式具有新的认知,一味追求产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不值得推广。早期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骄傲,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换来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养殖模式是我们要实现的主体模式,确保在充盈百姓餐桌的同时,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1.2 饲料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缓解过度捕捞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
经济虾蟹类的成功养殖离不开健康的种苗、优质的饲料和专业的管理。传统上,捕捞获得的野生杂鱼制作成的鱼粉是虾蟹商品饲料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这是典型的通过“低值蛋白”换取“高值蛋白”的途径。然而,过去的25年中,西非海岸小型中上层鱼类的捕获量增加了1倍以上,目的是为了制造鱼粉以供应全球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产业的需求。对饵料鱼类的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以依靠饵料鱼类为食的企鹅、海鸥、海雀等动物来说,也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对于依赖捕捞杂鱼为主要食物蛋白来源的冈比亚人民来说,因为不断抬高的鱼价而无力购买,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捕捞这种不可持续行为的发生。
通过新型蛋白源对水产动物饲料中的鱼粉进行有效替代是当前水产养殖行业专家们集中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新型蛋白源包括植物性蛋白(发酵豆粕、酶解棉籽粕等)、昆虫蛋白(大麦虫干粉、黑水虻干粉等)、谷朊粉蛋白、微生物菌体蛋白等。但是由于这些蛋白原料存在氨基酸营养不平衡、抗营养因子、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等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新型蛋白源开发高效的酶解、脱毒和吸附技术,并针对不同养殖虾蟹类制定精准的营养调控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体系的成功研发能够保障低价优质新型蛋白对鱼粉的替代,同时又确保养殖虾蟹类的健康和人民可食用优质水产动物蛋白的稳定供应。
因此,水产养殖行业仅饲料板块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落后的饲料研发和生产技术不仅会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更对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生产活动和水体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只有科技的引领才能够助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有着眼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意识,在产业由大到强、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牢记“核心技术是强国之匙,核心技术是强国必由之路。”
1.3 从“五彩皆具”的诱人到“保护动物”的限制
“近河海,则鱼虾美”。我国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和丰富的江河湖泊,原始的淡水及海水捕捞养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人民,在感谢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人类也深深地意识到过度捕捞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唐宋时期,有记载称:鄱阳湖的渔民曾集船数十艘或上百艘,众人同时敲锣打鼓、敲击船尾横木,在这种强烈的“噪音”下,湖泊中的动物成群集结,匐于水底,继而失去平衡,翻仰水面。这种方法在轻而易举取得大量渔获的同时,对水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现代,由于自然资源的锐减,不断有水生动物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被划入保护动物名册,甚至在短期内难寻踪迹或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