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罗文双 康鑫

摘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破解全面乡村振兴瓶颈和难题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新农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抓手,对促进新时代全面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但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全面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还具有不一致性,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审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理念、模式、路径等进行优化提升。

关键词 全面乡村振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农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63

The Value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LUO Wen shuang1,2, KANG Xin1

(1.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07; 2.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first. The key to solving the bottlenecks and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alents, especially “new farmer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the countryside, and love farme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position and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has distinct era value for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ncept, mode,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farmer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三农”工作迈向了新时代。为了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中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全面乡村振兴关系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建设大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之所在。

当前,乡村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农业发展质量、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幸福指数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能否继续做好乡村建设,事关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影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3]。有效破除这一难题的关键的是人才。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就是人才缺乏问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师资优势,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人才,以此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1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全面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深刻揭示了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1.1 培养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4]。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有活力、有想法、有闯劲,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可塑性高[5]。这类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三农”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够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培养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高校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6]。

当前,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部分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包括乡村学院、乡村振兴干部学院、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部分学校将创新创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合并建设,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以及思创融合、专创结合的项目、课程、竞赛和实践活动,打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构建了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7],为培养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

1.2 提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智力支撑

全面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2018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8]。高等学校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通过“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一些高校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提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智力支撑,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1.3 探索新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等教育适应时代需求的自我需要[9]。立足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要,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担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新农人”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提升创新型人才质量。其中培养“新农人”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从而更好适应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要求。通过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尤其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吁我国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行业和产业需求,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和手段,加快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拓展、丰富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7]。通过科学技术的提升,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全面乡村振兴工作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项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党和国家为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保障措施。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大多可以掌握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如:经营管理知识、人际沟通技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经营技术等,他们融入乡村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带动和影响本土农民提升技能、掌握科学现代化技术,使更多人走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2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还未完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目标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差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不协调。

2.1 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还未完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

2020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2]。将“乡村振兴”上升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何更好融入和服务全面乡村战略,在全国的高校中参差不齐。一方面体现在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对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站位高度不够,对乡村振兴政策理解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对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不足,导致高校在教授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时缺少对乡村振兴政策、需求的关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服务乡村振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另一方面,高校办学定位各有不同,受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许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转变,大学生群体中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服务乡村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