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农业高校耕作学课程的探索
作者: 段素梅 沈树周 邵庆勤 闫素辉 艾昊摘要 耕作学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耕作制度主线,对作物布局、种植体制、种植模式、土壤耕作、耕地培肥与保护等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综合实习。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耕作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课堂课程思政环节、实习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等措施,课堂教育和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该课程建设,引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为培养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探索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时代;耕作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64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Farm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UAN Su mei, SHEN Shu zhou, SHAO Qing qin et 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 Farming is the core course of agronom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main line of farming system, and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stud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n crop layout, planting system, planting mode, soil tillage, cultivated land fertilizer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on.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the major, this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In addition, Farming is also very practical. Through classroo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nk, practice link, integration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family educ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labor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combining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after class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leads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worthy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New era;Farming;Labor education;Course construction
有人专门以 1998—2021年为时间段对中国知网中CSSCI来源期刊进项检索,检索关键词为“劳动教育”,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劳动教育”开展的研究以 2018 年作为“分水岭”,自此之后实现“暴发式”突增[1]。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劳动性”“生产性”为本质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2]。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更新快,更强调效率,全新的教育观念更强调劳动的教育性,注重劳动素养的生成。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全过程都要融入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更加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大融合,真正发挥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第一条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开展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就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应用“四新”能力的培养,即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注重创新能力,要具有劳动创新的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意见》中还明确提到,普通高等学校再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的课程和采取的方式,其中特别指出,本科阶段要不少于32学时。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根据其自身特点积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4]。耕作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业工作者孙渠从苏联引进到我国的。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该学科的内容、体系及理论日益完善。如今,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一起成为全国农学类重点学科。鉴于新时代加强对劳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也迫切需要做出调整。在更新内容和调整方法方面如何增加劳动教育环节,将劳动教育融入耕作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以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摆在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意见》中也指出应该清醒看到我国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受教育的面大大增加,全国很多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必须清醒和理性地看到,青少年中仍然出现不少不愿意劳动的现象。今天的高校,学生的主流已经是“00”后,面对这一代新人,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吸引他们参加劳动教育并且让劳动教育起到教育效果还存在着不少压力和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导致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环境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仅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变化亦可以窥见,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变革。以前的大学生吃饭是需要自备碗筷,吃完需要自己洗刷。现在的大学食堂吃饭不用再自带碗筷,吃完走人,有人为大学生的饮食服务做好了最全面的服务。如今的高校公寓,窗明几净,公共服务一应俱全,衣服脏了有洗衣房,卫生打扫有物业……高校社会化服务,保障和满足了学生生活和需要的服务并且越来越高效和全面,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些服务弱化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很多同学不珍惜服务人员的劳动,认为自己花了钱了,就理所应当享受这些服务。
1.2 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我国目前的高校,基本上全部实行的是寄宿制,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全方位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从当前全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来看,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仍有很多不足[5-8]。因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规模和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施,以前传统很多高校沿袭的以打扫卫生为主的劳动课已经交由服务外包,学生只需要安心学习。前些年,几乎没有高校真正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也没有完善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考核办法,大学的劳动教育很难真正起到预期教育效果。分析原因,不乏有人认为,日常劳动是一项基本技能,而且很多内容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已经教育过的,大学没有必要再进行重复开展。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并没有充分体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另外,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劳动教育是大学教育以前的事情,应该是中小学和家庭教育的事情,大学教师不用操这份心。更有极少数教师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存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起着反面教育的效果。再加上,新时代中的部分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落后文化对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会产生消极影响,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学校安排劳动教育课是浪费他们时间。
1.3 家庭对劳动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劳动观念薄弱 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我国宪法,随之诞生的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成为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掌中宝、心头肉,很多家长对孩子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环节。这一代孩子大部分娇生惯养,以升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为目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做好全方位服务和保障,舍不得让这些孩子吃苦受累。由于家长的溺爱,不但让孩子从小树立了错误的劳动观念,导致孩子从小缺少劳动技能的锻炼,而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容易变得不积极、主动。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每年新生入校的现场,父母成了搬运工、保姆,出现部分大学生床铺需要爸爸妈妈铺,衣服脏了要等节假日带回家甚至邮寄回家洗等不可思议的现象。大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将来如何堪当大任。连自理生活能力都没有的人才并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光荣,积极参与劳动,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专门对什么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功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文中明确“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一种教育活动。劳动和教育不存在割裂现象,这里要强调“劳动教育”绝不是某些人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和“教育”简单的叠加,而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是劳动者身心嵌入劳动过程中,是劳动者通过劳动知识获取、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素养提升的教育活动全过程。
2.1 充分挖掘大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包含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分析和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区分不同家庭在劳动教育上的重视和实际效果,有针对性的发挥个别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大一开学家长送孩子入学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群,班级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密切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只有家长认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同时,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们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家长就会成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指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家长改变原来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以身作则的引导学生。家长思想观念的改变,就自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在家庭劳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付诸实践。
2.2 注重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意见》中明确“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此,高等学校想更加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科学有效的具体落实方案。首先,要更新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很多高校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已经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劳动教育回归高等教育课堂。课程设置容易,但与课程相配套的师资提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很多专家已经注意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可以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课程。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价值理念。特别是类似笔者所在的涉农类高校,本身就有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课程发展史和授课的老教授们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适时融入,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劳动必修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在劳动教育重点同向发力问题,有效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真正“走深走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做劳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其次,丰富劳动教育方法,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大学开展劳动教育要灵活创新,不能千篇一律,靠硬性规定命令式安排。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方式方法,由原来的粗放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实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