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规模性返贫风险阻断对策的研究

作者: 张长青 王则佳

摘要 黑龙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社会保障不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不稳定、产业结构单调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造成黑龙江农村返贫的原因,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当前因病致贫、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现状。黑龙江省必须加大农村项目建设力度,有效化解规模返贫风险;建立黑龙江省人才聚集战略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实施脱贫攻坚政策,创新脱贫攻坚方式;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务求短期见效。

关键词 农村;返贫风险;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50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Large-scale Poverty Return Risk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Chang-qing, WANG Ze-j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0)

Abstract Heilongjiang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not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is not per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re unst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notonous. The low level of education among farmers, poverty due to illness and disability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return of rural poverty in Heilongjia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scale of poverty return risk,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st increase rural projects; vigorously develop rural economy, actively attract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establish the strategic carrier of talent gather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mple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and innov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thods;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practical results in the short term.

Key words Countryside;Risk of returning to poverty;Heilongjiang Province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加强对小规模贫困地区的防控,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必须切实调整农业结构,严格控制1.2亿hm2(18亿亩)耕地的使用,确保6 500亿kg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并且扩大大豆和油料的生产,以达到规定的可考核成效[1]。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效,健全监督与支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支持,以促进扶贫政策的落实。切实做到贫困人口不返贫,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由于贫困人口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存在返贫危险,消除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趋势,是巩固和打赢全局的新思路。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三条底线”,即“坚持底线,避免大面积返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和完善防治返贫监测与救助等方面,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从建立和完善预防返贫的监管和救助,到扶持发展特色工业,加强乡村振兴工作,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其基础更牢固,效果更持久。因此,为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黑龙江省在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工作期间指出,必须把巩固遏制返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尽最大努力保护好脱贫攻坚成果。由于贫困地区情况多变,造成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千奇百怪,且呈现出时效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有效预防返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从“一次贫穷”阶段转向“一次巩固”再到“一次巩固一次”的新阶段,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阶段的关键性任务,所以,有效预防返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黑龙江省精准扶贫现状

1.1 扶贫主体积极推进

黑龙江省政府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中注重精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攻坚措施,分类施策[2]。段新宇等[3]在“科技兴农”的指导下,为黑龙江省产业精准扶贫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在黑龙江省精准扶贫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分展示了领导力,通过优化扶贫政策,推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多种措施[4]。黑龙江省拜泉县新生乡光复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围绕村级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振兴建设,切实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多次邀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技专家来镇讲学,倡导“种养结合”,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种、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牵头组建农业合作社5个,并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冷库,为村民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该村目前固定资产超过700万元。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保护生态、供应绿色农产品,由大企业带动的扶贫行业。黑龙江省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认真落实定点帮扶工作。牡丹江市供销社以食用菌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进行扶贫。2018 年,通过发挥经营规模、利用先进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上的“熔断”现象,为精准扶贫、脱贫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确定 10 户帮扶对象脱贫,以新型农业经营为主导的产业扶贫。

1.2 产业扶贫方式多元

黑龙江省产业扶贫模式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加强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以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5]。一是农产品产地深加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黑龙江省把“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作为扶贫攻坚产业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以“粮头食尾”为抓手,2018年,五常市兴隆乡发展了79个贫困家庭,通过发展甜玉米深加工产业,实现了人均增收1 100元。二是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5月,5户贫困户在“精准扶贫”和绥棱县泥尔河乡抚北村“玫瑰园”的扶持下,参与种植玫瑰花,并签约入股,使当地人均纯收入超过1 500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三是特色养殖得到发展。大庆市杜尔伯特县谷实公司采取“用扶贫资金收购贫困户仔猪、龙头企业贷款、企业托养”的发展模式,利用扶贫资金和乡镇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资金,通过年终发放的扶贫资金,帮助困难家庭1 166户74人。四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在黑龙江省的发展,成为农业发展新一轮新亮点。佳木斯市街津口乡为实现精准扶贫,积极组织附近贫困群众到景区聘请贫困户参与劳动,制作鱼皮制品、桦树皮制品、剪纸等工艺品,打造扶贫新模式。青冈县积极推进以玉米、汉麻、葵花南瓜、畜禽为主的玉米淀粉、玉米油四大百亿产业园区和仓储物流等服务项目加快推进,以实现“千亿产值贡献”为目标,以龙凤玉米有限公司为核心内容,玉米综合加工能力达到260万t。2018年GDP达800亿元,税收近10亿元,为地方经济再添新活力。围绕纺织、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产业布局,金达股份将主导汉麻百亿产业园建设。力争在5~8年,实现年产值过1 000亿元的目标。遵循“输血造血”的政策,确保每个贫户家庭拥有2个增收项目。该县74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经济化工作模式,对15 717户贫困户实施了帮扶(次),使贫困户户均增收1 2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以户代贷、以社代贷、抱团发展等多种金融扶贫措施,进一步快速发展其种植、畜牧工程项目,累计投放帮扶小额信用贷款3.68亿元,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全额贴息,真正让扶贫贫困户得到实惠。

1.3 产业扶贫的主要成绩

一是建立各方有效利益关系,把产业扶贫与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责任、农产品加工、销售实现增值作为产业扶贫的最根本、最有效、最长效的途径。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发展特色工业上,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发展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工业。三是贫困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贫困人口摆脱“帮拖拽”的观念,激励其脱贫不返贫,是衡量其实施成效的最佳成绩单。瞄准精准扶贫产业,特别是通过利益挂钩的方式,提高了困难群众的帮扶积极性。黑龙江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人口有所减少,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返贫风险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6]。

2 黑龙江省规模性返贫的诱致因素

2.1 自然因素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2.48%,而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已经从12.48%上升到18.30%,这一趋势表明黑龙江省正在以强劲的势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而耕作这一基础产业在黑龙江省的地位也日益重要[7],这一基础产业也将为黑龙江省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黑龙江省2021年农业总产值6 46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 099.5亿元,占比63.46%,这一数据表明,“靠天吃饭”的农耕经济的社会特殊性,将大大增加黑龙江省农村经济面临的返贫风险,自然灾害将严重冲击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对农民人均收入和粮食减收有直接的影响。对此,为了促进农村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当地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给刚刚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民带来巨大风险,没有太多的增收渠道,以及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贫困的自然灾害,都将对“因灾返贫”的扶贫工作造成巨大不利。

2.2 教育因素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缺乏,不少人因贫困而辍学,“因陋就简”现象的发生,阻碍了农村脱贫进程。目前,许多乡村居民满足于现状,只追求基本需求而不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因学致贫”的出现是农村贫困现象的一种原因,这种现象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回报较为稳定,但经济贫困的困境和经营风险短期内仍存在于贫困家庭中,因为学校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经济贫困的困境和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更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更艰难的挑战。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而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使得找工作的竞争变得更加惨烈。贫困农户的毕业生面对更加严酷的就业挑战,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期限变得更加漫长。农村返贫问题,教育因素起关键作用。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水平较低,这可能导致贫困家庭难以通过教育改善生活[8]。

2.3 社会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社保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效地减少乃至消除贫困。但是,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保障范围有限,支付比例偏低,“因病返贫”问题易发多发,农村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困难。然而,农村社会保险的参保主要取决于个人意愿,导致部分人不愿意或者未参保,从而降低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再加上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所以社会保障资源比较缺乏。到2016年,仅养老方面的缺口在黑龙江省已达到一定程度。

2.4 自身因素

2019年7月,黑龙江省“因病致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中,剩余贫困户占80%以上。这表明,由于劳动技能有限,他们未能完全享受产业扶贫优惠政策和求职扶持的帮助。再加上残疾人劳动能力远低于普通人,而农村福利政策落后于大中城市,仅凭建档立卡政策难以实现这部分人口的全面脱贫致富。在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的同时,给社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家庭在遭遇不测时,如果缺乏稳定的生活收入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依然难以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