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全日制社会人员作物生产技能“旺工淡学”错峰教学方案探究

作者: 许乃霞 翁飞 王镇 陈立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全日制社会人员作物生产技能“旺工淡学”错峰教学方案探究0

摘要 以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为例,开展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该课程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虚拟实训平台和学习成效测评系统等在线资源实施教学,同时依据农时农事、生产环节,实施“旺工淡学”错峰教学。“旺”季以企业实践为主,“淡”季以学校教学为主,工作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周末、节假日或晚间到学校或企业教学场所集中学习,满足学生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等问题的教学需求。该研究为农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农作物生产技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业类高职院校;全日制社会人员;生产技能训练;“旺工淡学”错峰教学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6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62

Study on the off-peak Teaching Plan of “Work in High Season and Learn in Low Season” about Crop Production Skills of Full-time Social Staff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XU Nai-xia, WENG Fei, WANG Zhen et al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aking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of cr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bjectives,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process were carefully designed. With the help of online resources such as online course platform, virtual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the teaching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farming season and farm work, and production links, the off-peak teaching of “work in high season and learn in low season” was implemented. The social staff were concentrated in enterprise practice in high season, and concentrated in school teaching in low season. During working days, they made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the network platform. In the weekends, holidays or evenings, they made intensive learning in school or enterprise teaching places, so as to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places, limited learning time and learning energy. 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raining students’ crop production skill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Full-time social staff;Production skills training;“Work in high season and learn in low season”  off-peak teaching

“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尤为重要[1-3]。高职扩招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引擎,但是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生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等问题[4-6],而农作物生长是一个连续且不可逆转的过程,要重农时、不误农时,因而现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无法满足学生农作物生产技能训练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如何突破教学地点、学习时间、理论知识能力层次等方面的限制,开展有效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9],给当前农业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全日制社会人员的特点及需求,提出了适应农业类高职院校全日制社会人员“旺工淡学”错峰教学[10]作物生产技能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路,重点阐述了作物生产技能培养的教学整体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法,以期为农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农作物生产技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教学整体设计

1.1 按照生产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作物生产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选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这类大田作物的育秧(苗)、移栽、管理、收获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技能,培养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按照作物生产的流程“走进农田的作物生产知识认知→不同生产情境技能反复训练→农业企业(基地)生产实战”,根据教学内容构建“走进大田、水稻栽培、小麦栽培、玉米栽培、油菜栽培、科技兴田”6个教学情境(图 1)。根据农科教协作的实时进展,引入生产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突出层层递进、耕读结合的农业职教规律。对接农时农事、生产环节、企业(基地)生产实际案例,融入农业“三新”技术,应用生产上主推的农业机械,按照实际生产流程选择教学内容。

1.2 紧贴生源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 2019 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面向社会人员全日制学历教育)二年级学生,班级生源多样,许多学生来自农业企业并有从事作物生产的相关经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动手能力较强、有生产经验、学习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之处是生源复杂、群体差异较大。对于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相关工作的学生,有些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还有少数学生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但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动手能力强,喜欢直观性、互动性强的活动,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图2)。针对复杂的学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将有经验、文化水平较高,有经验、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行业(企业)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课程标准,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并确定教学目标。

1.3 遵循认知提升规律,制定教学流程

以项目任务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遵循认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引入企业生产案例,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源,教师团队在线解析技术流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探究生产技术原理与方法,实现对技术技能的初步认识,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利用实训虚拟软件,组间、组内生生互助合作完成技术方案制定,在企业、行业导师的示范指导下,学生在实训中心田间课堂实施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技术技能流程规范,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任务;利用测评系统多元评价分析技能学习成效,学生在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战,巩固关键技能点,提升技能学习成果,解决生产技术重点与难点,提升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达成技术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任务。“引、学、订、练、评、固”6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三阶六步”教学环环相扣(图3),引导学生认识技能、熟练技能、巩固与升华技能。教学过程有效融入“三新”技术、技能证书、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和专业文化等元素,实现技能和素质的同步提升。

2 教学实施过程(以水稻机械化生产为例)

2.1 课程平台布置任务,在线指导学习新知,探究生产技术原理与方法(第一阶段)

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通过企业生产案例引入学习任务,利用微课、短视频、技术标准、 科研成果、生产时事热点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完成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学习任务,上传调研结果和任务解决方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 力。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问卷反馈等信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新知学习做准备。 借助学习通、腾讯会议、演示体验互动式智慧白板、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利用企业标准化操作视频、原理小游戏、企业远程答疑、教师实操示范直播和3D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创建企业、学校、家庭无缝衔接的教学生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育秧流水线调试、秧苗移栽线路设计、搁田期水分智能管控和水稻穗肥施用决策的技术方法与原理,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2.2 软件辅助制订方案,基地实训练习技能,掌握生产技术流程与规范(第二阶段)

根据农时、农事和生产流程,通过虚拟实训平台下发实训任务,根据实训任务开展小组讨论,设计实训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三新”技术,对标企业技术规程(流水线育秧技术规程、水稻机械化移栽、肥水管理技术规程等),凸显职业素养(流水线播种后 4S 工作、 插秧机安全驾驶等)。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提倡的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节能减排、保护农业用地等政策充分融入教学内容。确定技术方案后上传实训平台,平台上组内组间互助合作、确定方案。 返校进行集中实训,教师演示标准化操作流程,学生进行操作训练,通过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效掌握生产技术流程与规范,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任务。

2.3 测评系统评价成效,基地生产巩固关键,解决生产技术重点与难点(第三阶段)

在方案实施后的实验田采集相关数据,通过平台分析系统,评价实验田块的生产成效,通过实验田的生产成效分析,总结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技能操作中的不精确、不全面的地方,归纳总结技术重难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分布情况,建立散布式教学基地,就近配备相应的基地导师,针对技术难点进行个别指导,有效突破技术难点。通过基地导师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使学生返回工作岗位时能成功解决与之相关的生产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生产水平,提升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习成效分析

3.1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社招学生大部分生产经验丰富,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入学前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反映以前不了解插秧机插秧前要进行线路设计的原因以及水稻搁田的意义、水稻穗期采用叶面喷施液体肥料的原因;通过网络资源和教师在线指导进行理论学习后,了解技术原理对农业生产指导的重要意义,养成喜欢探究技术原理和方法的习惯,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师生、生生全面良性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普遍形成爱思考和自觉学习的习惯(图4)。

3.2 提升科学种田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学生的科学种田能力明显提高,能解决本单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利用水稻茎蘖监控系统监测水稻茎蘖动态,利用水分智能监控系统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能使用土壤养分监测仪器、作物长势速测仪器等进行水稻营养诊断,能根据诊断结论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实现精准施肥,根据地块状况、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进行高效的水肥管理,纠正为获得高产大量使用速效氮肥的错误观念,杜绝因稻田营养过剩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让学生掌握水稻育苗移栽以及机械化、智能化的田间管理技术(图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