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刘媛

摘要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持,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及目前涉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提出为适应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高职教育要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优化发展路径,促进大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强国有我”的勇气投入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去。

关键词 涉农高职;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7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65

Study on the Optimal Path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LIU Yuan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made by our party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realize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By expound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 on, promote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courag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Optimization path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十九大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教材和广阔的实践舞台。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从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动地推动应届毕业生奔赴乡村振兴改革实践中去,是广大高职教育者迫切思考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支持下,涉农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招生人数快速增长。涉农高职的发展在享受政府生态文明优惠政策同时,急需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内一家重要的农林科类为主的高职院校,既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突击手,又要主动担当、探索涉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转型之路,为美丽湖南、清新湖南、生态湖南建设添砖加瓦[1]。

1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涉农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与困惑

1.1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涉农高职院校深植于一方土地,大都开办在城乡接合部,许多还位于风景名胜区边。该院坐落在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山脚、湘江河畔,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南岳衡山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它不仅为衡阳本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次是人员优势。从涉农高职走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已广泛分布在当地的农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的从事农村基层管理,有的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的甚至成为主政一方的政府官员。他们大都对母校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十分希望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要高职院校坚持为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不动摇,这种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方向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得到校友的广泛支持[2]。

1.2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困惑

1.2.1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偏理论化的问题,学院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书面传播知识的层面。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商业利益法则的驱动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被淡化的危险。其次,涉农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仍不健全。学生的生态文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专题讲座等单一形式,针对性、系统性不够且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和接地气,导致纯理论讲授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认同度极高、熟悉度次之、实践度最低”的情况。生态文明理念认知薄弱,教学成效有待提高[3]。

1.2.2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数量偏少且专职教师严重缺乏。涉农高职院校很难组建专业的生态文明师资队伍,目前许多教师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别的专业教师兼职而来。其专业知识、知识架构、指导实践能力都难以胜任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且数量匮乏,实际上无法完成教学大纲所应达到的目标。其次许多教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在课堂上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但自身对其认可度并不高。这样的教师难以扮演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引路人”角色,甚至会产生反作用[4]。

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该院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做大做强农业生态环保专业特色的决心不动摇[5],使学院成为农业专业人才输出的领跑者,涉农院校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者,湖南农林技术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湖南农林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验田,创新科技汇入美好生活的实践者,生态文明传承创新的孵化器,探索出一条涉农高职赋能乡村振兴的转型之路,为美丽湖南的“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蓄水池”,为建设天蓝地绿土净的生态强省、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青春动力”[6]。

2.1 教学改革:对接生态振兴,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涉农高职教育与广大农村现代化关联最为密切、互动最为频繁、贡献特别直接。该院紧靠农业发展前沿,以服务生态振兴为重要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业生态振兴特色专业群,让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院瞄准湖南农村需求,服务“绿满三湘”。目前该院的园林技术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已经建设成为国家品牌专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以园林技术为核心、林业技术、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及草原资源保护等专业共同组成的农林生态专业群,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给涉农高职院校发展创造的巨大机遇,锁定涉农高职教育的特定服务对象和自身专业优势,在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乡村和生态的教育个性。

课堂讲授是学校向广大同学传授先进思想观念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该院在所有涉农专业中都开设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在生态文明通识的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难点讲授、重点归纳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学习手段,强化同学们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心理认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有意识的渗透进生态文明相关知识,遵循“课堂里—田埂里—林地里—工厂里”“四里一体”的教学理念,使校内教学思路由偏理论化和“满堂灌式”向技能型和实践型的方向改变。现该院已形成以实操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课程讲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新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为涉农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力助推。

2.2 人才培养:构建人文生态,探寻绿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7]。随着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涉农院校培养继承和发展“袁隆平精神”的新农人,把乡村振兴作为个人终身追求,对农村热爱,对农业认同,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具有更加领先的生态意识。涉农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培育体系[8]。该院在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中,突出知农爱农意识,着力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新农人,坚持在世界观、价值观中厚植“务农情怀”,引导毕业生学农爱农,立志到农业一线干事创业。

乡村振兴需要各学课、多规格、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各专业、各部门、各地区所需人才也千差万别,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注重实施既有利于培养懂生产经营者又有利于培养懂得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动态教学计划。该院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建立“校中校”“厂中校”“村中校”,实行选读、走读、重读制,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场地、教学时间、选修内容,使其成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多岗位的优秀人才[9]。

涉农高职教育既包含大学生人才培育,也涵盖面向乡镇培训党政干部、农业技术骨干。该院充分发挥在农业技术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摸索出一条农业技术培训特色之路。此外该院还担负着各级乡镇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农业企业管理培训任务。学院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清单式”“订单式”专项培养,促使其思想理念转变、协调组织能力提高,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与改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2.3 文化传承:弘扬校园绿色文化,创新生态文化教育载体

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校园文化非常有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孕育,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该院坐落地依山傍水,地理位置优越。湘江宛如一条玉带从南至北飘然而去,南岳七十二峰如影相随,校内古木成荫,建筑物错落有致,被誉为生态校园。该院利用先天地理优势依山就势把校园打扮成一座“花卉植物园”。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农业专业在校生提供实训基地,又为可广大民众了解植物、体会生态理念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学院还利用专题板报、学校官网、校内广播、动植物图片展等宣传阵地拓展生态文化介绍渠道和空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