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黄桠锋 程箫 王强军 任春环 陈家宏 张子军

摘要 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化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完善该领域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和本科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今的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过程存在思政教育模式模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从提升学生的知农爱农兴农情怀、构建高素质青年教师培育体系、打造一体化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新动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新农科;动物科学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66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Animal Sciences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UANG Ya-feng,CHENG Xiao, WANG Qiang-jun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animal science major are crucial to promote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fine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this field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of industry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undergraduates’ career choice.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animal science major, including an uncle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adequate teaching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single cultivation mode,etc.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animal sciences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as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assion for agriculture, establishing a high-quality system for cultivating young teachers, and creating an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l,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top-notch talents in new animal scienc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nimal science major;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l;Young teachers

畜牧业是我国农林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影响,我国民众肉类消费观念已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品质提升,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从“安全”逐渐转变为“安全+健康+绿色”[1-3]。然而,在实现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过程中,我国畜牧业种质资源创新能力、智能化养殖装备研发、关键养殖技术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4],实现技术攻关的突破需要更多的畜牧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指出,要加快新农科建设,推动农林大学深化培养与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在此大背景下,作为畜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农林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是培养和输出畜牧业领域人才的重要源头。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适应新时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资料查阅与调研实践,笔者对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培养新动科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模式与新思路。

1 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必要性

2021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高达3.99万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1%,较2017年增长了35.9%[5],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畜牧科学技术发展和相关配套附属设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养殖模式也由传统的小规模、小群体的分散养殖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养殖模式转变[6],这对畜牧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为高水平科研创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因此,动物科学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其个人兴趣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进入畜牧产业或走科研道路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此外,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科研与创新兼具、能力与素质同行、适应区域畜牧高质量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培养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既是畜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发展的需要,更是动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模式模糊,学生专业认可度低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农林院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7]。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既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优良的个人品质、良好的专业素养,又要能够充分挖掘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程度、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背景与意义缺乏深入思考,对讲授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认知仍流于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理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此外,部分教师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加上能力与经验的缺失,难以深入挖掘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思政教育同质化,无法构建完整的体系,弱化了课程本身的育人作用。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选取动物科学专业学习的第一志愿学生较少,多数为调剂生,对该专业的了解不够,甚至存在误解[8],加上学生受成长环境、自身家庭条件及未来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对该专业兴趣不高,部分同学在动物科学专业学习1年后转到其他专业。即使就读动物科学专业,由于课堂教学中爱农兴农情怀等价值引领的培养与引导不足,造成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停留在配制饲料,养猪、鸡、牛、羊等层面上,且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不佳,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导致不少同学存在专业认同感不高、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不高、大学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

2.2 青年教师带教能力不足,缺乏内在动力

青年教师是高等农林院校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其科研和研发能力较强,但多数教师非师范专业出身,在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调控能力不足、保教活动开展不顺利等问题。在课堂讲授方面,青年教师虽然在备课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也在课堂讲授中满腔热情,但实际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成果仍不理想。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通常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以教学实践作为支撑,而青年教师面对教学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巨大压力,尤其是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渴望在短时间内产出科研成果,以便通过学校的考核,并取得校级、院级领导以及同事的认可,也影响了带教能力的提升进程。

目前,多数高等农林院校的职称评聘和晋升评价体系侧重于主持科研项目数量以及到账经费金额,发表SCI论文篇数及分区情况、授权专利和标准的数量,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和带教能力等方面的成果没有纳入学校考评体系或者占比偏低,缺乏相应的引导措施和考评体系。此外,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经济压力大,面临还房贷和养家的重任,而年终绩效奖励与主持科研项目、科研产出有关联。上述因素均导致动物科学专业教师缺少提升自身带教能力的内在动力。

2.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评估考核体系缺乏

2019年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被吹响[9],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传统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先后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专业相关实习、毕业设计与实践[10],其培养方案普遍侧重理论教学,而课程实践和生产实习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11],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生产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较少。此外,相对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被动学习、过度依赖教师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以及意志力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偏低,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3 动物科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3.1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知农爱农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灵活运用图片、短视频、小组讨论、师生角色换位等教学手段以及线上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让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讲解不同饲养方式会影响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时,引入“瘦羊博士”的典故,宣扬谦让自律的美德,进而构建相关课程思政案例库,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此外,引导和协助学生参与科学竞赛,让学生填写申报书,加深其对该专业的见解和认识,如制作草畜互作类型标本时,引入任继周、南志标院士扎根西北的例子,97岁的任先生仍在潜心钻研、著书立说,身患严重眼疾的南先生仍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高天厚土“寸草心”,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专业课程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构建以思政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升为主体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构筑勇挑重担的信仰体系,培养学生树立知农爱农情怀,解决学生对专业认知相对较浅和惰性情绪等痛点问题。

3.2 落实师德素养建设,构建高素质青年教师培育体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高素质教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因此应着力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和树立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主题交流会以及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以点带面,激励青年教师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爱岗敬业,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良好氛围的同时,带动校风、教风、学风的全面建设。

教学竞赛是高校教师展示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各教师探索教育新技能和新模式的硬核练兵场。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着重考查教师的专业符合度、课程改革创新能力、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分享优秀课程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同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教学氛围,激发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实践、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将教学竞赛建设成青年教师展示风采、交流互鉴、促进教师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使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科研专家,进而构建“师德素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学竞赛”培育体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推动动物科学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