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学专业课思政建设思路探索

作者: 张蕴薇 杨富裕 王慧 毕晓静 姜霁珊

草学专业课思政建设思路探索0

摘要 结合草学科教学特色,从保障、思政要素的挖掘及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索专业课思政建设的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明确落实教师培训和课件建设是两大保障,结合专业特点,举例从政治素养、科学素养、法律道德、个人规划和职业情怀5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明确草学专业课思政建设方向,为相关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 专业课思政;草学;思政元素;思路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67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ZHANG Yun-wei1, YANG Fu-yu1,2, WANG Hui1 et al

(1.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fessional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guarantee, mining of elements and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lear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courseware construction is the two major guarante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n be mined from political literacy, scientific literacy, legal ethics, personal planning and professional feelings to explore. Research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ovide experience and approach for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Grassland scienc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Approach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思政以及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对于我国德才兼备型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科专业课占比1/3~2/3,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时间也较长,因此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重要的德育阵地,如何种好学科专业课的“良田”,保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草业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密不可分,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草牧业生产、草原文化传承等紧密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草产业的愈加重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发展观的提出,草业进一步发展,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学科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草业行业目前也存在发展不够完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较低等现状,这些都要求草业从业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基础上,还要兼具更多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与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品质。建设和落实好专业课程思政、充分利用好这一教育路径,关系草业人才培养的根本。

1 学科专业课思政建设的双重保障

1.1 强化学科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课程思政源头保障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或者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也是“三全育人”的主要体现。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专业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组织者,因此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身负思政教育的责任,应充分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潜在功能。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找准育人目标以及发现自身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其专业教学话语中的思政元素,找准专业教学话语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契合点,这样有利于其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并将其调整为教学重心,抓住课程思政话语权[2-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育人者先接受教育,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专业素质和水平基本满足“为经师”的要求,但是要达到“为人师”的要求,高质量完成课程思政,需要多方面素养的支撑,如政治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师德素养、人格素养,艺术素养等,特别是在首要的政治素养方面,达到认知、认同、共鸣和信仰[3-4],这些育人技能往往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学习。学校和学院应在聘任、培训、考核等环节,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和能力充分把关和培养,保障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方向;充分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打造老中青不同年龄搭配、海内外人才文化交融、多学科学术背景交叉的专业课教学团队,从不同视角、多维度挖掘交流思政教育方法,充分体现老一辈的学科传承、年轻人的前沿热点与新时代特征的交融,开创教师特色鲜明、个性化课程思政教育。

1.2 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课思政结合建设,落实课程思政载体保障

草业属于生命科学类学科和专业,不少专业课程都与人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球一体化、发展与保护等主题紧密相关,并不缺少专业课思政来源。充分发掘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传承草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广泛厚植思政血脉。因此,课程思政是多样性丰富的领域,需要教师乃至教学团队将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梳理,不断建设专业课思政素材库,发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目标植入,构建教学育人大纲,保障内容丰富,不错误、不重复,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草业人才。专业课教学可以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教学示范,线上教学,教改项目,教案交流,教学比赛,视导监督等多种形式,不断交流和改进学科专业课思政教育,不少学校开展了“最美课堂”“专业思政比赛”“专业思政教改”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交流,卓有成效。

2 草业人才培养中专业课思政要素的挖掘

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新入职和初次考虑专业课思政的教师,在开展专业思政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几个主要困难:不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内容、不知道怎样专业课融合、不确定目标达成度。

2.1 课程思政要素的类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相比较专门的思政课而言,专业课思政可以算作是隐性教育,而在专业课思政中,按照思政要素明显程度也可分为显性和隐性。

显性思政元素指专业知识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政治观点、价值倾向等思政元素,教师总结提炼后,就可直接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4]。如本科生课程讲到“超载过牧是草地退化原因之一”,人类要合理利用草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跃然而出;研究生必修课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历史、老一辈科学家的归国爱国奋斗经历、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等,本身就是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自然的爱国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弘扬,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传承。

隐性思政元素指思政元素是隐藏深埋在专业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的背后,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对专业课程内容和外延加以合理的整合、梳理、加工,发现和拓展思政元素,进而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4]。大部分草业专业课思政都属于这一类。如本科生课程中讲到“草原是多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国家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帮助地方生态和牧民生活极大改善”,结合国家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优越性等思政教育;博士生的学科研究进展中“双碳”“种业”等热点领域,可以挖掘引申到帮助学生根植大生态和自主创新理念,引导全球化与民族化的思考,融思政元素于无形,引发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2.2 草业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元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2]。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5]。

结合上述主要目标和草业特色,可将草业专业课思政教育元素,按照目标达成分为政治素养、科学素养、法律道德、个人规划和职业情怀五个大类。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政治性与学理性”“育人性与育才性”的三个统一[6-8]。主要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通过专业课思政,培养学生在坚定“4个自信”、严守意识形态、热爱祖国、精忠报国等达到政治合格;具备科学求是、严谨创新、批判与辩证思维、遵守科学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基本科学素养;成为遵守道德法律、有理想、能奋斗、团结合作的社会骨干;拥有职业初心、爱岗敬业、能够传承草业事业的草业接班人。草业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元素及课程结合点见表1。

3 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注意事项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专业课思政需要不断在职学习、渐入佳境,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个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和落实课程思政效果。

3.1 把握好“尺度”

专业课本质上还是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专业课思政是润物无声的毛毛细雨,而不是雷霆万钧的暴风雨,教师在润物无声中施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9]。适度融合是锦上添花、相辅相成,思政过度难免为画蛇添足。适当的尺度主要体现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能过多,不能抢占了课程主体;无需时刻联系思政,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结合思政,从而打乱专业课氛围和节奏;也要注意思政结合的深度、广度和界限适当,围绕教师自己熟悉、熟练的角度,真正理解的结合点,充分考虑贴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围绕身边生活,由小见大,这样教师才能够掌控课堂思政内容。

3.2 把握好“方法”

专业课思政不是简单的“专业课”+“思政”物理方式,这样不仅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而且可能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课程以及思政的反感;也不是生硬植入的“嵌合体”生理方式,思政效果达不到,反而占用了专业课时间,影响了专业课系统授课;好的专业课思政应该是“基因改良”型的遗传方式,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血脉,自然而贴切,“专业课”和“思政”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需要合理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对专业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可能在备课时把部分思政内容融入课件,课堂上师生互动时思政内容信手拈来。适度的思政元素源于课程的知识体系,能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并增强专业课的教学育人效果。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基于课程的目标和追求,精雕细刻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挖掘蕴藏其中的价值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态呈现[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