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伦理视角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 孙幸 唐贤巩
摘要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乡村伦理是存在于乡村各种关系之间的规则、秩序、规范和规律,是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反映,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从乡村伦理的视角出发,将乡村伦理作为设计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推动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方法,在乡村伦理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乡村景观中出现的相应的伦理问题,从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和治理伦理4个维度对应提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伦理策略,以期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乡村伦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治理伦理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0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48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Ethics
SUN Xing,TANG Xian-go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5)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basic unit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spirit. Rural ethics is the rules,order,norms and laws that exist between various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ntryside,and is a reflection of rural social relations,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rural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ethic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rural construction by taking rural ethics as a design code of conduct and ethical code for rural landscape design planning.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 to expound the corresponding ethical issues in China’s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rural ethics,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ethical strategie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family ethics,economic ethics,ecological ethics and governance ethics,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Rural ethics;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Family ethics;Economic ethics;Ecological ethics;Governance ethics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虽然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乡村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1],也是中国乡村伦理诞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源头。乡村的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中华民族前途问题的一个有效答案。乡村景观是村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幸福感,而乡村伦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影响乡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笔者从乡村伦理的角度去分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出现的伦理问题,基于乡村特有的伦理关系和生活方式,探讨人与乡村景观的伦理关系,综合运用生态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体现乡村伦理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此指导乡村景观设计规划项目实践,对满足乡村建设的发展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乡村伦理相关概述
1.1 乡村伦理的概念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乡村的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都处在特定的伦理之中[2]。从概念范畴上说,“乡村伦理”更多偏向属于社会学的范畴[3],主要包括“乡土伦理”与“人情关系”。“乡村伦理”的“伦”指的是人伦,“理”即道理,伦理指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及规律[4]。乡村伦理就是建立在乡村生产、生活之上的,存在于乡村之间、乡村与自然界、乡村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规则、秩序和规律[5]。
总的来说,乡村伦理是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处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根基,是在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礼仪、风俗和习惯,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对维护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
1.2 乡村伦理研究进展
一直以来,国内外针对中国乡村的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同时,乡村中有关伦理研究也处于重要地位,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景观学等多学科交叉使乡村伦理研究呈现多维化特征。
国外学者针对我国乡村伦理的研究多是基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在深入体验中国乡村生活后,以田野调查方式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研究主要围绕文化领域分析,由此引出生态、经济等领域的伦理问题,而对乡村的家庭伦理、治理伦理等领域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分析[7-11]。美国学者丹尼尔在19世纪20年代实地考察广东凤凰村,分析描述了该村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情况[8];美国学者卜凯在19世纪30年代,对我国17个地域近3 000户农家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分析了乡村土地利用率、食品优质程度、家庭人员构成等情况,还原了当时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情况[9];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19世纪末来到中国乡村,在体验中国生活及调查研究后,出版《中国乡村生活》,展示了中国当时乡村生活现状,以认清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11]。美国学者杜赞奇则出版了《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以乡村作为他的研究立场,以个案的方式对华北6个村庄的乡村社会进行详尽的分析[7];美国学者欧爱玲通过对广东客家村落进行实证调查,由此探索当代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变化发展[10]。
国内学者围绕乡村伦理展开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发表于中文学术期刊,国内研究的数据采集主要基于中文数据库。截至2022年11月25日,通过对CNKI检索,以“乡村伦理”为主题、以“中文”为语种设置搜索条件的文献共有359篇,其中学术期刊226篇,学位论文71篇,会议文献11篇,文献数量偏少。由图1可知,国内相关研究虽始于2003年,但在2008年之前,每年的发文数都低于5篇,2007年的发文量甚至为0篇,2010年至今,关于乡村伦理研究处于发展过渡期,发文量有所增加,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回落趋势。
通过CNKI检索,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925篇,文献数量较多。由图2可知,国内相关研究虽始于2000年,但2000—2014年发文数量不多,从2014年至今,发文数量急速上升,成为相关研究热点。
通过CNKI检索,发现以乡村伦理概念相近的“乡土伦理”为关键词的文献118篇,以“农村伦理”为关键词的文献71篇,以“乡村伦理”“景观”为关键词的文献33篇,以“乡村伦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关键词的文献0篇。通过对图3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乡村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基于长期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早期乡村伦理思想[12],他将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伦理观念归纳为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礼治秩序等基本特征[13];涂平荣对我国乡村
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乡村伦理研究未系统化,尚未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14];张震宇在《基于费孝通〈乡土中国〉论乡村伦理》中,以费孝通关于乡村社会的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当前的乡村伦理问题,论述了乡村向城镇化的转变过程。刘昂等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指出研究成果分散不够系统化、田野调查力度不足等问题[15];杨伟荣在参加“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后,对国内30所高校的专家观点进行汇总梳理,以乡村振兴的5个实现路径引出5个伦理维度,即“聚焦乡村经济伦理转型”“立足乡村环境伦理建构” “注重乡村家庭伦理培育和道德建设”“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有效路径”“引入乡村发展的伦理目标与道德评价” [16];李冰认为,乡村伦理的根基是乡村社会,要从地方性去理解乡村,基于乡村变迁,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伦理进行了解释和建构[5];王露璐聚焦于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阐明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基本路径[1]。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外学者单独对乡村景观设计或乡村伦理研究较多,也较为深入,但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较少。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形态、规模、伦理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乡村景观的面貌随之呈现快速演变,各种景观问题也层出不穷[17]。在道德方面,存在乡村伦理文化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在景观方面,出现乡村景观格局破碎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出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效益不高、景观设计形式单一、景观风貌同质化、村镇间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等各类问题。从乡村伦理的角度去发现并解决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完善乡村伦理理论以及解决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不断变革,乡村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转变,形成新型伦理关系[18]。国内学者开始进行乡村伦理的转型及多维角度研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大领域都有所涉及。王露璐教授作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突出代表,指出乡村伦理的研究应聚焦在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治理伦理4个方面[1],形成了中国乡村伦理理论体系的新框架[19]。笔者基于王露璐教授提出的伦理学“进入”乡村的4个基本方面,结合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知识,以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和治理伦理四大维度,提出相关设计策略,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2 乡村景观中的相关伦理问题诊断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基于乡村地域特征,从整体上协调人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促进乡村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环境的一门科学艺术[20]。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乡村景观规划主要着眼于物质范畴的居住环境建设,缺乏对乡村景观深层次的探讨,笔者在伦理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理论和原理,在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家庭伦理、治理伦理等方面分析目前乡村景观存在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