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作者: 饶丽思摘要 对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以阿克苏地区S县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调研、资料调研等方法,探寻S县在旅游产业、种养产业以及援疆产业3个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期望以此带动周边县市的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拓宽增收渠道,为其余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阿克苏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1-024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1.056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outhern Xinjiang—Taking the Example of S County in Aksu Prefecture
RAO Lisi
(Party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ommitte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Wujiaqu, Xinjiang 831300)
Abstract Conduct a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outhern Xinjiang. Taking S County in Aksu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 methods such as onsite research and data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good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S County in three aspects: tourism industry, breeding industry, and Xinjiang aid industry.This will dri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counties and cities, increase villagers’ income, broaden income channel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Industry;Aksu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民族人民,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各种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带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不断发展,其中阿克苏地区S县在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用旅游业开启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辐射周边地区,带动种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好援疆平台,让农产品都搭上了顺风车,奏响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乐章。
1 S县基本情况
S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所辖的一个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等26个民族,农业人口占71%,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边境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中国红枣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笔者针对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主要调研了阿克苏地区S县的产业发展情况,从旅游产业、种养产业以及援疆产业这3个方面分析S县产业发展经验。
2 S县好的经验与做法
2.1 旅游产业方面:持续推进“旅游兴疆”,因地制宜成果斐然
“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多次就乡村旅游发展作出重要指示。S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服务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村、旅游小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从事旅游产业,而乡村旅游也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寻觅乡愁的重要选择[1]。乡村旅游已成为S县乡村振兴的新力量,一系列政策规划、务实举措,带来的成果斐然,综合效益不断凸显,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驶上快车道,也成为展示阿克苏形象的亮丽名片。
2.1.1
依托资源优势,注重示范引领。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和以采摘为主的观光游,不断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采用“公司+村委会+农户”带动模式,以国有大中型文旅企业为撬点,村委会为桥梁,农户为单元面,通过国有企业对整村进行规划设计,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的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也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S县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断扶持和培育当地困难群众发展民宿服务业,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使得周边村镇农牧民受益成倍增长,全村贫困户从普通牧民向旅游服务行业成功转型。
2.1.2
搭建活动平台,拓宽增收渠道。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持续推进“旅游兴疆”战略,打造全域旅游路线,各个景点连成一线,游客不走回头路,一年四季赏美景,在此基础上,对内成功举办阿克苏人游S县百万旅游消费券抽奖活动,促进当地人在周末放松时,能够有个好去处,拉动周边县市经济发展;对外多次赴内地宣传推广S县旅游,各种旅游团接踵而来,成为内地游客远离城市喧嚣,安享宁静生活的不二之选,获得好评无数,带动旅游消费近亿元。
2.1.3
构建服务平台,助推稳岗就业。打造特色文旅夜市,一方面利用网红夜市点燃“夜经济”,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各色各样的小吃和歌舞表演,让当地的夜市生意火爆,当地创新推出了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旅游新业态,形成“食、游、购”多功能的夜市板块,满足夜生活休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再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搭建特色民宿及特色民俗休闲园,聘请专业机构和各旅游企业采取以工代训等形式,分批次对各乡镇贫困群众和旅游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致富梦”,带动村民增收。
2.2 种养产业方面:巧用“小产业”发挥“大作为”
S县用旅游业辐射推动当地种养产业不断发展,围绕旅游线路打造,举办丰收节、采摘节、推出家乡游,培育观光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智慧创意等农旅产业,布局农旅商品购物点,将民族和当地风情农产品引入民宿和休闲场所品尝体验、展示展销,形成品牌效应,成为游客挑选礼物的不二之选,S县结合“优化棉花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及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林果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思路,稳步推动当地农业农村事业稳步提升、农牧民持续增收。
2.2.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实现棉花“一主两辅”全覆盖,从种植到采摘到贩卖,当地棉花合作社充分发挥作用,引导棉花纺织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参与棉花产业发展,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棉花合作社订单生产率超过40%。
2.2.2
规模养殖示范引领。鼓励大型养殖户成立畜禽养殖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特色养殖,建立科学养畜示范乡、示范场、示范村,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加强对其技术指导与帮扶,打造科学养畜示范户,将“小产业”变成“大产业”,进行标准化饲养,不断扩大规模,明确产业规划,带动当地村民增收[2]。
2.2.3 林果提质集群发展。强强联合打造林果集群优势,采取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断新建林果业合作社,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线上+线下”两手抓,利用疆内外实体店进行售卖,新建电商微商进行网络平台销售,充分利用当地招商引资,描绘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3]。创新性推出“果树认护”活动,以树为媒,结产业振兴果。认护人可零距离接触新疆天山果园,体验“从管到收”的乐趣,认护不同树龄的树木,将S县最优农牧产品包邮带回家,主要是在核桃、红枣、冰糖心苹果、大米、牛羊肉以及旅游住宿消费券中根据需求可任意选择2项,所有产品由当地统一包装,产品标准化、优质化,销售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
2.3 援疆产业方面:配合默契,精准援助促发展
2012年以来,S县委、县政府以及援疆指挥部紧紧围绕总目标,结合实际实施援疆工程,把准援疆工作导向,紧密援受两地契合度,提高援疆工作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S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助力S县打造5A级景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吃上“旅游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推进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认可。
2.3.1
助推受援地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将大量的援疆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做到S县区域内“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引导当地农户开展庭院经济,免费发放菌棒,鼓励当地农户学习种植,并且进行种植指导和回购,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还能为相对比较困难的家庭提供实现持续增收致富的渠道,切实要让当地村民享受到党和政府及援疆省份的利民惠民政策,真正实现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2.3.2
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支援。坚持培养干部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对口援疆省市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援疆工作,实施干部人才智力援助项目。一是“请进来”助学,一线带培提技能。利用对口援疆平台,突出党政人才培养力度,精心实施“党政干部大讲堂”智力援疆项目,邀请各级教授学者进行授课培训。二是“送出去”践学,开阔视野提能力。大力实施“三级”干部素质提升项目,选派优秀基层干部人才到内地发达省市、对口援疆金华市培训、考察。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实用技能实训班,扎实推进S县专业技术人才委培进修项目,提升专技人才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进一步夯实专技人才理论素养。三是注重委培带教,突出智力“造血”有机融合。以“人才+项目+产业化”为导向,抓紧抓好两地人才帮带和项目共建,遴选当地优秀人才与金华优秀人才结对共建,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改造、示范推广、科技服务、授业解惑,注重培养、搭建平台,柔性引进援疆省份高层次技术人才,开展新技术研发、新品种推广、高精尖端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援疆优势,推进S县科研水平整体提高,人才素养整体提升。
2.3.3 夯实推进产业支援促进就业。援疆指挥部很好发挥援疆省份特色产业优势和S县资源禀赋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十城百店”“百村千厂” “万亩亿元”等援疆项目。一是实施“十城百店”工程,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推进健全“十城百店”销售网络,开设旗舰店、直营店、加盟店,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进行产品销售,同时,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二是实施“百村千厂”工程,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举办多种形式推介会,积极推介S县投资环境,推动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积极布局和建设卫星工厂,把工厂建到劳动力富余的村边,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4]。
2.3.4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使用”原则,持续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实施多个民生保障类援助项目,切实强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美丽示范新村。坚持理念引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打造新农村示范村。二是持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坚持填补S县康复医疗领域的空白,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提升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三是扎实做好教育支援。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多个教育援疆项目,着力推进对口支援向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拓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例如针对少数民族幼儿缺乏学习语言的环境和趣味难题,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声童书馆,在全地区得到推广。牵线建立“互联网+义务教育”在线平台,向S县各所学校师生输送优质教育资源。邀请援疆人才开展讲座、支教等活动,有力带动S县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