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种子精神”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作者: 周玉亮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经。华南农业大学“种子生物学”课程始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目标、策略和评价进行系统性闭环设计,总结了“种子精神”“三农”情怀、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学科文化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切入点,探索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方式,形成了专业评价和思政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综上,该课程构建了从目标设计、元素挖掘、融入方式到育人评价完整清晰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种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思政;种子精神;农学类专业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1-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1.06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Based on “Seed Spirit”—A Case of “Seed Biology”
ZHOU Yuli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is task.The course “Seed Biology” has always p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rough the systematic closedloop design of the goal,strategy,and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we summari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reakthrough points including “Seed Spirit”,three rural feelings,seed industry security,food security,discipline culture,and scientific spirit.We also explor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formed an assessment system combining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In summary,this course has constructed a complete and clear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from goal design,element mining,integration methods to education evalu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cultivating seed industr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Seed spirit;Specialized courses of agronomy;Teaching design
课程思政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相继奏响,在全国涉农高校中引发了关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大讨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广大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化的指导意见。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课程思政探索。伊六喜等[2]挖掘了“种子生物学”课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并从修订大纲、融入思政元素和转变考核方式3个方面实施了课程思政改革;胡杰等[3]将“种子学”中蕴含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情怀观”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肖旭峰等[4]从“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中挖掘了“家国情怀、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并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王小龙等[5]从内涵、原则和思路3个方面分析了农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上述探索对种业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丁颖院士和卢永根院士带领下,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一门三院士”的学科文化广为流传。该课程授课的对象为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的学生,这两个专业分别于2021年和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前期,课程负责人对“种子生物学”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改革,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6-8]。周玉亮副教授以改革后的“种子生物学”参赛,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全国作物学十大教学能手等教学奖项,通过参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升级。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也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素材,2021年获批认定为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省级一流课程)。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种子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该课程通过凝练“种子精神”,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课程的育人元素,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鼓励广大学子投身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
1 课程思政理念与目标
该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种子精神”为引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回归育人初心。
在教学目标上,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种子形态、成分、发育、休眠、萌发、活力和寿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展种业研究的基本能力,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的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外,增加了价值塑造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服务三农”的专业思想,“坚忍不拔、团结协作、适应环境、厚积薄发”等为内涵的“种子精神”。
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该课程参考谢幼如等提出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框架[1],从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等方面,构建了“种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图(图1)。
2.1 目标设计 在教学目标上,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种业人才。
2.2 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思政切入点,总结思政案例,重构教学内容,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其中思政点主要包括:①凝练种子精神、创新专业课思政;②激发“三农”情怀、强化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③弘扬学科文化、礼赞科学精神。
2.3 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上,统筹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既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也关注思政育人的效果。
3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策略
3.1 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 在挖掘思政案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不是等同于思政课等问题。与思政课不同,专业课程要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努力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9]。但是,思政元素不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专业知识本身,通过教师的深入分析和提炼,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之外的价值升华。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时,要注意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10]。一切来源于学科知识的、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思政和德育元素都可以是课程思政的素材,如爱国奉献、民族情感、科学精神、核心价值、文化自信、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
3.2 重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笔者对“种子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提炼,并对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突出了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以专业知识点为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表1)。
该课程确立了3个方面的思政点。第一,凝练种子精神、创新专业课思政。以“种子精神”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例如,种子生来就是为了完成萌发的使命,告诉同学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激发“三农”情怀、强化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结合专业知识点,穿插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美贸易战、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素材,激发学生的“三农情怀”,强化学生对我国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例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种子问题。第三,弘扬学科文化、礼赞科学精神。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已有百年历史,积淀深厚,“一门三院士”的学科文化和科学精神更是传为佳话,学校有责任和使命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种子播撒在年轻学生的心中。
3.3 多方法、全过程思政育人 教学方法上,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小组讨论、翻转课堂、课堂小测、课后作业、学科竞赛和期末测试等方式,在教学全过程中、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并积极利用雨课堂等智慧型教学工具,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例如,通过雨课堂的随机分组功能,开展了“种子精神”小组讨论,同学们在雨课堂的讨论模块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而在课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环节,通过设计课程思政考题,评价思政育人效果。比如,让学生结合种子学的知识点和种子本身的特性,总结凝练4种“种子精神”。
4 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4.1 强化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种业安全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与种业安全有关的讲话。因此,该课程思政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种业安全观和粮食安全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负责人充分分析了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并从中挑选出与种业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并进一步提炼、融入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观念。例如,在绪论中,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种业安全的讲话和国家层面的一些重要文件向同学们传达种业的重要性和国家对种业的高度重视。同样,在绪论中讲到种子的价值时,通过袁隆平院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经典名言,引导同学们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鼓励同学们钻研农业科学知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章,讲种子的颜色时,通过刘耀光院士培育的“紫晶米”和“赤晶米”,引导同学们思考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种业安全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以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贯穿于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