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青稞新品种引种研究
作者: 杨万年 包奇军 赵锋 柳小宁 张华瑜 王正凤 牛小霞 潘永东
摘要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稞品种,从甘肃省内外引进5个近年来选育的青稞新品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籽粒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陇青1号在相同水肥条件下未发生倒伏,抗倒伏能力强,克服了多棱青稞抗倒性差、不利于轻简化、机械化收获的难题;陇青1号产量为7 605.71 kg/hm 较当地农家青稞增产29.2%,产量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区冷凉区及同类型高海拔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 青稞;产量;品质;甘肃
中图分类号 S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0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08
Seed Introduction of Highland Barley in Cool Area in the Middle of Hexi Corridor in Gansu Province
YANG Wan-nian1,BAO Qi-jun2,ZHAO Feng2 et al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highland barley 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e cold and cool area of Hexi Corridor in Gansu Province,five new varieties of Highland Barley were introduced,and their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yield and grain quality were compared.Results showed that Longqing 1 had strong lodging-resistance capability.The yield of Longqing 1 was 7 605.71 kg/hm2,which enhanced by 29.2% compared with local farm barley and taking the first place.Thus,Longqing 1 was suitable to be extended in cool area in the middle of Hexi Corridor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 Highland barley;Yield;Quality;Gansu
青稞在植物学上属于栽培大麦的变种[1],青稞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又称为裸大麦[2-3],在我国青藏高原称为青稞[4]。青稞因其抗旱耐抗盐碱能力突出,适应性广,再加上兼具食用、饲用、酿造以及医药等多种用途,成为世界性的重要作物之一[5]。青稞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居禾谷类作物的第4位。青稞在甘肃省常年播种面积2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山丹军马场及沿祁连山高海拔地区,为该地区分布最广的农作物品种,也是在特殊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不可替代的重要食粮、主要的酿酒(青稞酒)原料和牲畜的优质饲料[6-9]。
2022年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以甘南州所属各市县和天祝县、山丹县为中心,建立青稞生产基地。但甘肃省青稞主要种植在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自然资源相对恶劣的高海拔冷凉地、沟地、山地、旱地等地区,农户思想比较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由于生产条件差,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慢,新品种推广难度大。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青稞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产业,促进了青稞加工业快速发展,对青稞产量和质量需求迅速增加[10-11]。近年来,国内选育出大量优质高产青稞品种[12],急需加强对青稞现有品种试验示范,促进甘肃省青稞产业的健康发展[13-14]。鉴于此,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冷凉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青稞品种,笔者从甘肃省内外引进5个近年来选育的青稞新品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籽粒品质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在山丹县良种场进行,代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平川灌区,海拔1 800 m,年日照时数2 802~2 993 h,年平均气温2.8~6.3℃,年降水量150~400 mm,无霜期120~150 d。土壤为砂壤土,耕层(0~20 cm)有机质23.8 g/kg,全氮1.21 g/kg,全磷0.86 g/kg,全钾35.7 g/kg,速效氮97.0 mg/kg,速效磷18.7 mg/kg,pH 8.16,前茬作物小麦,地力均匀,属中等肥力,水浇地,全生育期浇3水。
1.2 供试材料
参试品种共5个,分别为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黄青2号、甘青4号、甘青7号;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二棱青稞陇青1号;青海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昆仑14号,以甘肃省大面积推广的当地农家青稞为对照(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5.0 m,宽2.0 m,小区面积10㎡,每小区播种8行,播种量按照750万粒/hm 于3月中旬人工手锄开沟撒播,生育期共灌水3次,(5月上旬灌头水、6月中旬灌二水、7月上旬灌三水)。
1.4 测试方法 生育期记载播种、出苗、抽穗、成熟及收获期;收获时每处理按小区收获计算产量,并且在每一个小区随机取样20株进行考种,测定株高、穗长、穗粒数等农艺性状指标。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整理;采用DPSv 6.8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籽粒品质由西北啤酒大麦及麦芽品质检测实验室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参试品种物侯期及生育期比较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出苗期基本一致,均在4月10日出苗;抽穗期黄青2号、昆仑14号、对照农家青稞较早,均在6月10日,甘青7号、甘青4号均在6月12日,陇青1号抽穗期最迟,在6月15日,较对照迟5 d;成熟期黄青2号、昆仑14号和对照均为7月24日,其次为甘青4号和甘青7号,成熟期均为7月25日,陇青1号最迟,为7月30日,较对照迟6 d。从生育期看,陇青1号生育期最长,为111 d,与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余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甘青7号和甘青4号生育期均为106 d,黄青2号和昆仑14号与对照相同,均为105 d。
2.2 不同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参试品种出苗差异显著,其中黄青2号基本苗最高,为333.40 万/hm 其次为昆仑14号,为321.60 万/hm 农家青稞为304.35 万/hm 陇青1号为310.45 万/hm2。黄青2号与甘青4号、甘青7号间基本苗差异显著,其余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从成穗数来看,二棱青稞陇青1号显著高于多棱青稞,多棱青稞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陇青1号成穗数最高,为809.25 万穗/hm 其次为昆仑14号,为500.10 万穗/hm 甘青7号为481.65 万/hm 农家青稞为461.35 万/hm 甘青4号为460.80 万/hm 黄青2号最低,为 455.40万/hm2。
对照农家青稞株高最高,为91.8 cm,其次为甘青7号,为91.2 cm,陇青1号为88.7 cm,黄青2号为83.7 cm,昆仑14号为83.5 cm,甘青4号最低,为82.1 cm。农家青稞、陇青1号、甘青7号与昆仑14号、甘青4号、黄青2号间差异显著,其余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参试品种中陇青1号穗长最长,为8.1 cm,其次为昆仑14,为7.0 cm,黄青2号、甘青4号、对照农家青稞穗长均为6.7 cm,甘青7号为6.5 cm。二棱青稞陇青1号穗长高于多棱品种,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
参试品种中,二棱青稞陇青1号穗粒数显著低于多棱品种,其中甘青4号最高,为44.8粒,其次为昆仑14号,为43.7粒,甘青7号为41.6粒,黄青2号为41.1粒,当地农家青稞为40.8粒,陇青1号为25.1粒。
参试品种中陇青1号千粒重最重,为48.0 g,其次为昆仑14号,为45.6 g,黄青2号45.1 g,甘青4号44.7 g,甘青7号最低,为42.8 g。陇青1号与其余参试品种间差异显著,昆仑14号、甘青4号、黄青2号农家青稞间差异显著。
参试品种除陇青1号未发生倒伏,其余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倒伏,其中对照农家青稞倒伏率最高,为倒伏50%,其次为黄青2号,倒伏45%,甘青4号和甘青7号倒伏40%,昆仑14号倒伏35%。
2.3 不同参试品种产量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参试品系均较当地农家青稞增产,增产幅度在10.3%~29.2%,其中陇青1号折合产量7 605.71 kg/hm 较对照当地农家青稞增产29.2%,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甘青7号折合产量6 816.34 kg/hm 较对照当地农家青稞增产15.8%,位居参试品种第2位;昆仑14号折合产量6 763.00 kg/hm 较对照当地农家青稞增产14.9%,位居参试品种第3位;甘青4号折合产量6 656.33 kg/hm 较对照当地农家青稞增产13.0%,位居参试品种第4位;黄青2号折合产量6 496.32 kg/hm 较对照当地农家青稞增产10.3%,位居参试品种第5位。
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陇青1号和其余参试品种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黄青2号、甘青4号、甘青7号、昆仑14号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当地农家青稞间差异显著水平。
2.4 不同参试品种籽粒品质比较
参试大麦籽粒品质见表6,方差分析表明参试品种中甘青4号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3.3%,其次为陇青1号,为13.2%,黄青2号为13.1%,昆仑14号为13.0%,当地农家青稞最低,为12.4%。
参试品系籽粒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甘青7号最高,为57.0%,其次为昆仑14号,为56.5%,当地农家青稞为56.4%,黄青2号为56.3%,陇青1号为55.7%,甘青4号为54.5%。
3 结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从物后期看参试品种出苗期基本一致,抽穗期、成熟期多棱品种均较二棱青稞陇青1号提前,多棱青稞生育期较陇青1号提前成熟5~6 d;成穗数多棱品种均低于二棱品种陇青1号、穗粒数多棱品种均高于二棱品种陇青1号;所以参试青稞品种产量均高于当地农家青稞品种增产幅度在10.3%~29.2%,但多棱青稞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率在35%~45%。二棱青稞品种陇青1号在相同水肥条件,未发生倒伏,抗倒伏能力强,克服了多棱青稞抗倒性差,不利于轻简化、机械化收获难题,同时折合产量为7 605.71 kg/hm 较当地农家青稞增产29.2%,产量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综上所述,青稞新品种陇青 1 号适宜在山丹县良种场及同类型高海拔地区种植,可通过大面积推广种植,实现品种更新换代,从而促进青稞产业绿色生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明孝,俄日格力,韩建琪.青海省青稞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16(3):8-9.
[2] 李洁,付惠,姚晓华,等.不同耐旱性青稞叶片差异蛋白分析[J].作物学报,2021,47(7):1248-1258.
[3] 姚晓华,吴昆仑.PEG 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7):1403-1411.